聚热点 juredian

浅析“打工人语录”中的群体狂欢与自我调适纠葛心理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反讽”作为一种修辞通常具有明示性、隐蔽性与个体反讽性,其中,个体反讽性就是自嘲。

“打工人语录”具有典型反讽特征,如对主流话语的对抗、概念的开放与重构,具有较强的亚文化特征。

反讽:身份认同的泛滥与缺失

作为反讽的自嘲,使得网络青年群体从绝对的权威、经验的话语、传统的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形成相对扁平、自由的网络身份。

使他们能够形成一个对人参与的、非固定的、分散和环绕的群体识别。 身份认同就是向陌生人重新接介绍自己的过程。

而自嘲话语中天然携带了自身及其所在群体的属性与认知,让“打工人”在在分裂且多元的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嘲与暗讽来描绘自己与群体,获取群体团结,成为一种便捷的途径。

再加上,身份分裂过后带来的身份认同的渴求 ,借助亚文化的语境力量,他们很容易走到一起,在群体团结中感受身份认同。

“打工人语录”只是众多群体团结中的一个,通过反讽与自嘲形成身份认同,在当前语境中,已呈现泛滥之势。

另一方面,这种身份认同很容易被现实的琐碎冲散,人们很难在这样临时且不固定的群体团结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笃定。

生活层面的打拼与艰辛让这样的网络互动被打断, 尽管形成的群体认同仍存,但生活的紧迫性与压迫感似乎来得更加强烈,形成的身份认同似乎显得更加虚无。

当人们在逃离现实焦虑与现实苦楚的路上沾沾自喜时,却又因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而感到无着落。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最为活跃,他们憧憬未来,渴望有所上升, 但现实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往往留给他们一声叹息,因此,反讽是该群体的身份社区通行证。

他们在网上通过夸张、恶搞、创造流行语等反讽方式完成话语资本的累积与流动,以此实现身份认同,尽管狂欢当下能够带来希望,但回归现实又常常陷入迷茫。

延异:身份搁置的快感与迷离

“延异”指的是意义的差异与延迟,代表着符号意义的逐渐消解,具体表现为拒绝追溯正确义,在完美的文本中寻找裂痕。

不强调意义的创造,而是旨在展示意义的空洞;循环符号不在于符号的意义,而在于循环动作本身。

如“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中通过符号的重复淡化“打工人”本身的符号意义,强调了符号重复本身,在节奏的流动中消遣娱乐,形成原有意义的空洞,进而完成权力搁置。

就“打工人语录”而言,当前的言语狂欢是建立在权力空隙中的身份悬置,这种悬置表现在意义上便是,“打工人”差异化解读原有的符号意义,并保留了其后的意义空洞。

悬置体现于权力上,则表现为身份搁置, 即在身份分裂与认同的语境互动后,因符号意义空洞与身份空洞而形成的权力搁置。

“打工人语录”的自嘲正是通过反向调侃现实苦楚,通过重复、夸张、暗讽、隐喻等方式滥用符号,并通过延异过程造成的意义空洞消解现实权力的连续作用。

随后,人们来回分裂着的身份,叠加泛滥的认同寻求让身份认同本身演变为稀缺资源,“打工人”的身份搁置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真空状态。

“打工人”通过偏差解读、注重符号形式本身,放弃符号原本的身份背景、文化、社会意义来获取权力短暂的自由。 然而,这种权力上的自由是短暂且易碎的。

因为,延异仅为符号意义的短暂延时与差异化解读。尽管意义的不断置换能够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意义的空洞,但这种悬置的权利很难抵挡的住现实权力体系与生活进程的反扑。

此外,身份的分裂也将迫使个体高度卷入寻找身份的进程中,从而制造出新的焦虑与迷离。 当代青年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源相对匮乏。

资本的缺失与分配失衡一方面迫使他们产生对权力、资本本身的渴求,但又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相关权力资源与资本。

他们只能借着网络狂欢打开话语窗口, 通过话语的延异完成“只有我们可以领会”的实践。这种话语流行的背后是一种无意义的权力临时收获。

换言之,“打工人语录”就是将主流话语、权威话语视为“未理解”之人进行讽刺,以此获得话语上的优越感,以短暂性的摆脱来自现实无处不在的权力压迫与束缚。

“打工人语录”中,诸多样本体现出了网络“群体狂欢”和“自我调适”的纠葛心理。

这种纠葛心理主要表现在“打工人”既参与这场基于阶层焦虑的群体狂欢,又意图通过每一次的狂欢来进行自我调适。

本文将重点论述“狂欢又调适”心理的具体表现,并借用互动仪式链等社会学理论对此类心理进行解读与评价。“打工人语录”已经呈现出全网狂欢之势。

这种群体狂欢的心理在语录中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趣味性的广场表演, 也是梗文化的语言狂欢,同时也是在网络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将狂欢推向一次又一次的高峰。

不少与表情包相配的“打工人语录”,都会以“早安,打工人”来结束,但传递出来的却是“打工人”在不同情境下截然不同的心境。

有的充满正能量,传递出“打工人”钢铁般的意志:“靠别人是公主,‘靠你叽哇’是日本人,靠自己是光荣的打工人!”

有的讲述打工生涯的“悲惨”生活:“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我一天也活不下去”。不过,大部分的“打工人语录”还是段子式自我调侃。

在这样一种狂欢活动下,网络群体通过“打工人语录”来自我嘲解和表达情绪,社会性压力得到舒缓。

涉及“自我调适”心理的语录主要体现在与自我达成和解,建立心理防御,以及发泄负面情绪三个方面。

例如“爱情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奋斗吧,打工人!”、“打工不仅能致富,还能交友娶媳妇。”

网络群体通过“打工人语录”来自我嘲解和表达情绪时,突破了社会身份的禁锢,进而使社会性压力得到释放。

每个“打工人”也能在群体狂欢中认清主观因素后进行自我妥协,在受制于客观因素中实现自我安慰,在形成自我保护的语境里进行情感宣泄,最终完成自我调适的目的。

“打工人语录”中的群体狂欢分析

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习惯于在虚拟空间对权威体系进行解构,并不断掀起模因复制的狂欢浪潮。“打工人语录”的流行就是一场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狂欢。

“打工人”在一场身份焦虑的狂欢里收获了独属于该群体的身份认同。

狂欢节奏:趣味性的广场表演,柯林斯认为,一场仪式狂欢中,最能够激发参与者情感能量的是“情感连带”,也就是仪式中个体与个体的身体碰撞或话语交叠。

在“打工人”的话语狂欢中,他们的身体碰撞主要体现于表情包、幽默段子、叠字标语等幽默趣味元素的瞬时交换。如以下样本:“今天搬砖不狠,明天地位不稳。”

网络群体结合各自及身边的工作经历, 从中吸取与最初“打工人语录”相关的场景或情绪表达,创造性地进行再加工,形成了层出不穷的搞笑段子、表情包和相关评论。

并将这些语录发布在例如#早安,打工人#、#打工人在路上#等相关话题,形成多个趣味性的广场式表演。

集体有意识地追逐话题下进行语言狂欢,用自嘲的方式发泄职场的不满和生活的压力,从而获得间歇性的满足与群体参与式的快感。

另一方面,趣味广场上还出现了一种“梗文化的话语狂欢”。因为玩梗通常是用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达群体的共同心声。

对于梗的制造者并没有限制,可以是网络或现实中的任何人,而正是网络这一具有高度隐匿性的空间。

可以让网络群体任意发挥,他们表达自己对梗的理解并置身于追逐梗带来的语言狂欢中,获取狂欢带来的快感。

狂欢主题:找认同的焦虑狂欢,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共同的关注焦点是一个仪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仪式的主题是仪式狂欢进行的中心,也是仪式参与者参与仪式的缘由。

当个人能够领会仪式主题传达的核心意义,才会选择进入仪式,除了部分被迫参与的仪式,如公司无聊的会议。

剖析“打工人语录”发现,相关文本呈现出一种“佛丧混杂”的复杂意味,由外及里剥开来,最外层是积极乐观,中间层是悲喜交加,最里层是辛酸焦虑。

由此可见,身披自嘲、反讽外衣的“打工人”正经历着一场基于个体焦虑的集体狂欢。

因此,“打工人”的狂欢是基于深层次的现实焦虑,而这种焦虑情绪不仅成为仪式互动的主题,更发展为巩固仪式互动的共同符号。

即使身处不同场域,彼此文化背景各异, 但“打工人”都可以对语录的核心概念进行顺利的解码,以找到与其他“打工人”共同的意义空间。

让他们成为正常狂欢仪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从而高度卷入仪式中,最终触发群体兴奋。换言之,“打工人”狂欢是一场基于身份焦虑而展开的网络狂欢互动仪式。

狂欢场域:排他性的互动情境, 除了共同焦点、情感连带两大条件,一个能够区隔身份的仪式场域同样是仪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为一个“排他性”的互动场域能够屏蔽与仪式无关的外来人进入,以此代表对成员身份的尊重与重视,从而增强仪式个体的身份认同。

在“打工人”的网络狂欢互动中,社交媒体平台在满足个体参与狂欢仪式所需的基本之外, 也为打工人打造了专属的互动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打工人”话语狂欢的互动热情。

一方面,围绕着“打工人”互动狂欢,各网络平台营造出专属于“打工人”群体的互动情境。

如#一张图证明我是打工人#、#打工人的悲惨日常#等互动话题的开设,嵌入日常生活情境,让他们“有话可说”,不断激发相关个体的分享欲望。

让每一个“打工人”可以成为仪式的主角, 处于仪式互动的中心位置,以获得更多的互动资源,最终收获到更强烈的情感能量。

另一方面,在“打工人”相关互动情境中,“打工人”们的狂欢也常受到群体之外势力的干扰,如各大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短视频创作者纷纷围绕“打工人”进行创作。

抓住热度积极赚取流量,再如各大商家借助“打工人”的热度进行商品营销。

尽管来自主流文化与商业资本的收编在一定成程度上得到了“打工人”群体的关注与接纳,但部分与狂欢气息不符的行为仍然受到了“打工人”群体的驱离。

如宝马汽车集团在微博发布:“我已经加满油了,你呢,打工人?”,随后因品牌气质与仪式群体不符,遭受到了“打工人”的言语攻击。

实际上,对外来势力的反感与驱离,能够增强“打工人”的群体认同,增强关于“我们”的群体意识,并不断增进狂欢场域内的团结。

“打工人”也能在群体狂欢中认清主观因素后进行自我妥协,在受制于客观因素中实现自我安慰,在形成自我保护的语境里进行情感宣泄,最终完成自我调适的目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人语  人语词条  调适  调适词条  纠葛  纠葛词条  浅析  浅析词条  狂欢  狂欢词条  
热传

 小脑萎缩真的会出现肌肉萎缩吗?

今天有位小脑萎缩患者问到,我不是小脑萎缩吗?怎么感到腿上开始肌肉萎缩了?,到底是患上什么病症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种并发症,更是病情逐渐开始加重的迹象,并马上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