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风景旧曾谙作文

风景旧曾谙作文

风景旧曾谙作文1

风景远在天边,风景又近在眼前。人之审美各异,故有风景之远近,却不知四周有风景,八方亦有风景。

四周之风景,是已知美、感触美。

清晨,一位身着橘红大褂的清洁工,辛勤地清扫昨天留下的污浊,是一道清晰的、向阳的风景;上午,无数身着整洁校服的学子们,努力地解决未知带来的疑惑,是一道明亮的、向前的风景;晚间,一盏明亮的节能灯,等待着外出工作的主人平安归来,是一道真挚的、天真的风景。

风景,总是默默地站在你身后,等待你的回头,以赢得自身的荣耀。但你却已不再回头,人生是一张单程火车票,不容你回头。而你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风景,驻足欣赏的愉悦可以取代走马观花后的回忆。

人生,不容你回顾身后的风景,更是因为前方有更多的美丽风景,早已张开爱的怀抱,期待着你的来访。

八方之风景,是未知美、向往美。

俗话说,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殊不知,未知的亦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一个人,若一直没有去过泰山,那么他定是向往的,想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的。毕竟,泰山早已扬名于天下。

一个人,若从未体会过乡村生活,那么他定是好奇的,渴望观赏“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奇幻景观的。毕竟,山川景色之美,古来共谈、共享。

一个人,若还未经历过爱情的磨练,那么他定是不解的,无法通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真情实感的。毕竟,爱情独特的神秘美,无法透过每个人。

因为向往,才会有追求的欲望;因为好奇,才会有寻求的毅力;因为不解,才会有通达的动力和源泉。

风景,在身边。是的,因为珍惜,所以更美。

风景,在远方。是的,因为未知,所以更贵。

风景,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觅,只道是风景旧曾谙,未知解其深意。

风景旧曾谙作文2

诗人墨客真迹千年犹存,婆娑竹林中犹有古时模样。多少次有这样的江南,袅袅月光撒得满地苍凉,夜风阑珊园林深处是否仍有余香。苏州园林鬼斧神工一般,无论如何看,都流溢出无限建造者的情感,亘古绵长,如江南烟雨,被诗的韵律轻吟浅唱。

600年前,定园建成。如今,我跨进定园大门,走入了这个形似“玉如意”的园林。

步履轻提,前人的才华风流历历在往,柳树轻摇,画栋雕梁萦绕身旁,似见明朝过往。风拂过青石板路,路边的乱花闯入眼眶,柳条如丝,把水面搅乱成古苏州旧时摸样。洁白的石栏杆,镌刻着朱笔书写的苏杭。重檐明窗上绘着墨蝶,弥散沧桑。 立足在凤凰厅前,里面讲述的是一个著名的故事“唐伯虎点秋香”。正中间身着红衣,低头抚筝的便是秋香,她轻轻颔首,凝视那一排细细的筝弦,一曲琴心被珍藏。江南四才子坐在椅上,嘴角微抿,陶情杯酒,寄兴篇咏。

伯虎一手持扇,诗酒相伴,也会散发弄月,对酒当歌,坐沈红烛,看遍青山,本身就是倜傥不羁傲对清风明月,那秋香便只能凝睇含笑俏立杏花春雨。 这个代代传承的典故,也许只有沉溺于珠泪、玉烟、碧城、灵风中才有韵可寻,只有才子配佳人,才能有千古绝唱。 相传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带自己的两个宠妃游玩于此,其中一个就是四大美人之首西施,屋内的塑像满是帝王之气象,浓浓感受到了吴王的奢华和国家的无望。出了屋子是两口井,这两口井不是为了打水,而是为了让西施和郑旦两个美人梳妆而用。

路过酷似人脸的紫云阁,赏过清秀可人的荷花就来到了木雕展区,里面的木雕千姿百态,每块都有上千岁的树龄,孔雀开屏,猎豹下山,雄鹰展翅,妈祖、弥勒、寿星栩栩如生。 穿过“半亭”,来到康熙下江南时,亲笔在一块大石头上题字“香岩”,后来乾隆下江南时,又在这块石头上题上宋代诗人林逋的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定园相传原是明代大臣刘伯温的住宅,刘伯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个风水大师,所以人们常说“上有诸葛亮,下有刘半仙”。

参观过刘伯温墓,我们来到定园最具文学气息的碑廊,碑廊全长约60米,有26块碑,书法迥异,各有所长。 来到码头,便望见碧水之上悠悠的乌篷船,两岸垂柳依依,烟波里吟诵唐情宋意,走上有些潮湿的小船,水波漾开,船娘平稳的摇着船,朦胧中,我似乎见到烟雨江南,徜徉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岁月的桨摇过历史摇尽沧桑,苏杭还摇在心上,我眺望不到的地方,灯火阑珊歌舞唱,小舟晕开涟漪牧笛声迷漓,如嗅到暗暗檀香寂寥。恍惚在罗幕低垂的彩云间, 徘徊在竹影满地的青石桥,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青瓦小巷,古城河畔杨柳粹,断桥残雪美。 节日廊上悬着各种节日风俗,暗暗感受文明传承的韵味。

江南人崇拜花神,定园内有一座800年历史的花神庙,相传刘伯温辞官还乡,隐居于此,一位道士送他一句真滴“至死地而后生”,这句话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为了感谢这位道士,在建造园林时,把花神庙划入园林。花朝节是百花出生的日子,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的花神,正月梅花神寿阳公主,二月杏花神是醉酒的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神丽娟,五月石榴神公孙,六月荷花神是浣纱的西施,七月葵苓神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八月是桂花神徐惠,九月是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神花蕊夫人,十一月山茶花神是出塞的昭君,十二月是水仙神洛神。

走过“花开富贵门”,拜完花神,便走出了花神庙。 远远望见一个大茶壶在盘曲的桥上往湖中流水,这便是定园最低点,天下第一壶,壶中水源源不断地流向湖中,溅起水花,冰凉冰凉的,非常舒服。 游完定园,更是感觉江南柔美,房屋错落有致,如见炊烟袅袅,蒙蒙烟雨,遥村远树。其实,只有注入了文化流韵,山才巍峨,水才丰盈。

江南的诗情画意,阴柔纤细,与这文化交织在一起,万籁俱寂之时,在月明星稀的江南,独自坐在一艘燃着灯火的渔船上,看水中粼粼倒影,是否很想吟唱“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呢?也许会听到古人轻声的对和呢……

风景旧曾谙作文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歌声从时间的长河中悠然传来,不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泼墨画卷。

初游江南,风景旧曾谙。

漫步河畔,两岸的老屋静静地立着,白墙黛瓦被时光渐渐驳蚀,已分不清是原先的颜色,或是世事的沧桑。

恰在这时,一股清甜之气从前方古巷中飘来,柔柔的,暖暖的,说不清,道不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循入古巷。

远远的,便看见一株大桑树在古巷的尽头立着,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色的流光从树上飘散开来,渲染了周围的一切。

树下,一位老人,一个摊位以及稀稀朗朗的行人。走进,才发现是卖糖画儿的,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诉说着他曾经历的沧桑,但他的那双眼睛,却格外清明,似能看透世间的一切,他全身被阳光笼罩着,宁静又安详。人,树,古巷,风景这边独好。

我上前,俯身问道:“老爷爷,您做这糖画儿多久了?”老爷爷笑了笑:“很久了,大概十几年了吧。”我诧异,做糖画儿并不是一项回报较好的手艺,究竟是为了什么,竟能让一个人坚持十几年之久?似是看出了我的疑问,老人望着那糖画摊道:“这糖画儿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虽是一门小手艺,但也算得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我不能荒废了呀!”

望着老人那坚定的目光,我似乎看到了一位老人一天又一天,无论风吹日晒,都一如既往的来到大桑树下,摆着他的摊位,坚守着他的信仰,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但只要他认为值得,就够了。

我内心不禁被老人的这种信念与坚持所震撼,而这也正是中国众多传统手工艺人所具备的一种可贵品质,为了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他们注入了太多的青春及心血,只因他们心中的那份信仰。

走出古巷,我回望,老人依旧安详地坐在树下,守着他的摊位。人,树,古巷,三者的融合构成了一幅画,一道风景线,似它从来就在那里,未曾变过。

远处,不知是谁轻声低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何不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作文4

素闻乌镇是镶嵌在色彩斑斓、诗意盎然的江南大地上的一颗黑宝石。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和傍晚。今天,终于来到了这个我心驰神往的鱼米之乡。

进入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屋顶上有零零碎碎的瓦片,外表平凡朴素,里面的房间干净整洁,设计优雅美丽,让人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沿着斑痕累累的石板小路缓缓而行,静谧的江南水舍仿佛害羞的少女掩映在杨柳秀水中。驼峰般的石桥横卧在车溪河上,朝迎旭日,夕送斜阳。车溪河的水绿的像一块无暇的翡翠,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恋,我静静的站在那,细细的品味这番风景,不禁感慨:好一个秀水江南!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个生活着的.乌镇出现在眼前,闪烁的灯光在月色中仿佛在眨眼睛的小星星。远处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拿着铜锣,穿着更衣,嘴里喊着:“风高夜燥,小心火烛。”然后“砰的一声缓缓消失在月色中,这时,一群小朋友的欢笑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扭头一看,原来是在打井水呀,我双手捧着井水,冰凉凉的感觉沁人心脾,仿佛能驱走夏日的炎热,耳边响起了悠扬悦耳的音乐,原来是从似水年华酒吧里传来的,和缓的旋律好像在为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熙熙攮攮的人群中,有一个脖子上挂着箱子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走进一看,原来是卖冰棍的,买一根放入嘴中,冰凉爽口,还带着一阵薄荷的清香,听表姐说,这是她们小时候吃的冰棍,听着她们讲着以前的事情,我的思绪也随着飘很远很远……走到最后,高大雄伟的白莲塔出现在眼前,旁边的喷泉中站着一位仙女,喷泉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芒,我跑进去,忽然,喷泉喷出大量水柱,我顿时成了落汤鸡,传来大家的阵阵欢笑声。好一个活力江南!

乌镇好,风景旧曾谙。我喜欢乌镇,喜欢它的迷人景色,喜欢它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风景旧曾谙作文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已成为绝唱,而诗中所写的苏州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

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把原来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为寒山寺。夜泊姑苏城外枫桥,面对江中月色,点点渔火,声声乌啼,令人难以入寐。

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这寂静而萧疏的秋夜平添了无限隽永的韵味。 “不为喧所迁,意以静为主,何必深山林,峰峦绕轩户”。 来到这千年古刹,浓浓的佛教韵味笼罩着我,庄严、幽静,耳畔传来深远的钟声,沉稳不惊,一声一声,回音绕梁,燃起的香料烟雾腾起,朦胧中传来悠悠的湿漉漉的梵钟声,更感觉这寺院的深邃和天地的广阔,迷离烟雾,暗香环绕,给人一种朦胧的遐想。

慢慢走在洒满绿荫的路上,看到两旁古人咏寒山寺的名作,便进入了寺庙。走入寺庙,首先感到的是肃穆,这宛如一个幽沉沉的梦,扑朔迷离的梦。日出日落,念经、诵经、转经、长跪、膜拜,在灯火摇曳中,在悠长雄沉的佛号中,呢呢喃喃的六字真言,那么静谧,忍于寂寞,忍于孤独,虔诚真挚,百年如斯,千年如斯。 香炉面前我看到有一位老者正在虔诚地跪拜,他完全无视了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些浑浊的眼睛中,闪着真诚的光芒,他行着三跪九拜的大礼,在烟雾中,显得神圣无比。

我想到了布达拉宫,想到最圣洁的青藏高原,雪域神山,想到衣衫褴褛,一步一拜的朝圣者,想到那璀璨耀眼的山上,人们有何等虔诚的信仰。无论蓬首垢面来自千里的草原牧民,还是衣冠楚楚的达官贵人,都平等了,都有同样的虔诚。 伴在明亮的光线中,更显得古老、神圣。那神烟佛霭中,重叠着岁月的脚印,依旧巍峨灿烂,肃穆静谧。跨入大雄宝殿中,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晶莹洁白,座上安奉着释迦摩尼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金身罗汉的塑像,整整摆满了好几个屋子,神态逼真,屋内挂着绣在布上的佛教画,让人感到信仰的光芒。 来到寒拾殿,铜鎏金顶,金光四射,里面供奉着和合二仙,寒山手执一只荷花,拾得捧一净瓶,神态和蔼,栩栩如生,象征和和美美。

出了寒拾殿,来到放生池,池中有许多乌龟和鱼,放生鱼代表年年有余,放生龟代表长寿,我有幸看到的一只100多岁的龟在水中游泳。听导游说,这里最大的一只龟有500多岁,平时不出来,观音生日那天,平时不出门的寺院方丈,100多岁的性空大和尚走出禅房,这只老龟也游出水面,佛在我们身旁。

普明宝塔在阳光下显得富丽堂皇,神圣而威严,庄严而肃穆,朱红色的匾额上铸写着“普明宝塔”鎏金大字,非常有气势,登塔高望,见寺院布局规整,树木成荫,颇有些千年古刹之感。我看到身着灰袍,穿着布鞋扫地的和尚,沉稳而安静,与这宁静的寺院配合得天衣无缝。缓缓移动脚步,小心翼翼走下陡峭的台阶,来到寒山寺最著名的地方——寒山寺钟。

“微风慢动角铃响,急雨顿开佛子吟。”颇有禅意。

钟的正面刻着“古寒山寺”,钟的周身刻满经文,声音悠远浑厚,聆听梵钟,仿佛感受到了生命与生命的沟通,对神灵的祭祀,祈求灵魂的超度,我恍惚中看到雨一滴一滴落下,打在芭蕉叶上,瞬间滚落,摔得支离破碎,看到僧人正在撞钟,老方丈徐徐走出,手持禅杖,长须飘在风中,数千弟子盘坐在雨中,身披袈裟,手握念珠,喃喃念着佛经,这雨湿润了钟声,神圣不可亵渎的虔诚。 人神相同,天地相连之中,涅槃重生…… 我很幸运,在江南最后一段时间,看到了江南的雨,此行无憾。江南的雨梦幻,江南的雨轻,江南的雨柔,在江南雨中作诗,诗也是湿淋淋的,含着浓浓的雨意,给人一种愁绪缠绵的朦胧感。暮雨长长短短,打在江南的柳树上,淅淅沥沥,断断续续,我不觉想起李商隐的一句诗,“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扑朔迷离的意境,深深的缺憾和迷惘,轻灵空旷。

江南美,“金阊西来带寒诸,策策丹枫堕烟雨”,遥望见 “渔火青荧泊棹时”,只觉得“客星寂寞闻钟处”。 “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作文6

说起江南,谈起周庄,不得不想起这位富可敌国的苍鬓老者,沈万三。

这是个熟悉的名字,明朝朱元璋的拜把兄弟。家中荣华富贵天子都望尘莫及,而他的家规模之大,装饰之精美,气势雄伟的“七进五门楼”让人为之惊叹。也正是由于他的富贵让天子嫉妒,导致他晚年的悲剧,因修筑苏州街道,皇帝称他有谋反心,派兵包围他家,要杀他。经皇后苦苦劝谏,才改将他在明洪武六年流放到云南,家产充公。

沈厅原名敬业堂,后改名松茂堂,坐东朝西,屋宇一百余间,占地2千多平米,广厦百间,良田千亩,江南巨富之宅邸。

向前走,见到飞檐凌厉,莲花垂柱细腻。穿过亭台楼阁,观过皇上喝水的御用井,来到松茂堂,檐高轩敞,栋梁上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凤。天花板华丽无比,雕琢细腻。松茂堂两侧分别有一个半圆形的大理石案台,古时若老爷在家就把案台放在一起,象征团团圆圆,老爷外出就分开放。

来到女宾房,看到正中间供奉福、禄、寿三星,两侧摆着太妃椅。走出房间看到一头卧倒的石牛,这是沈家为了纪念感谢这头耕地牛,为家中赚得第一桶金,也勉励子孙勤劳勤勉。走过沈家宽大的厨房和餐厅,穿过一条清新古朴的长廊,便走出了沈厅,眼前人流不息的景象,仿佛让我回到的明朝,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从门中走出,看自己的女儿身着丝绸,手持羽扇,在女伴们祝福的笑声着走上嫁船,垂柳低抚,放眼四周,江南四才子正坐在茶亭,青衣飘飘,斗诗调侃,融入江南,我看到词人的春怨、秋暮、离愁、谪恨;瞅见江南的落花、残阳、断桥、流水,远村驿亭,蒙蒙烟雨……

江南如梦,江南如诗,江南如话,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袅袅的雾霭,宁静、恬谧、清谈,飘逸在蜃气中有说不出道不尽的淡淡哀愁,无数诗人、词人,在落魄之时,便来到富庶的江南,乘一叶小舟,把所有的愁,溶入一杯浊酒,把江南的山、水、情和自己的壮志未酬吟诵。

历史和文化氤氲弥漫在这座城,岁月更迭,风雨沧桑,依旧化为江南飘渺朦胧的雾,萦绕在桥上,水边,檐下,柳旁,萦绕在阿婆茶沁香的茶水中…

风景旧曾谙作文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题记 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短短二十多字却道出了明媚江南的万种风情,在国人心目中镌刻下千古的缠绵与细腻。似乎人们一提起江南二字,眼前便展开一副浩长的水墨画——绿波、春水、黛屋、古桥、香茗、刺绣…生动之极,跃然纸上。我是江南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江南于我而言,是融进骨血的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柔情。

老家最具江南特色的是一座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归径桥,那儿的景色称不上秀丽风光,吸引我的只是那种烟雨情怀。桥不大,只是一座小拱桥,桥面是石阶式的。但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石面上十分光滑。自行车是可以骑上去的,再从桥面骑下时,车的前轮一颠一颠的,连带着车铃也一叮一叮的。往往只要传来这样一阵声响,巷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准备晚饭,迎接工作归来的丈夫。桥身的材料,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一种类似大理石的质地,摸上去,便如抚摸绣娘们引以为傲的苏锦那样柔滑,让人爱不释手。桥底的石墩很有特色,是一座木椅大小的石狮。石狮张牙舞爪,十分有趣,但因为体格很小,又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

石桥两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那里似乎一切都是婉转的、柔和的。叫人想把它典藏在生命里。

桥的东边有两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类似于明清古宅却又要高了许多。两栋房子都是水泥打基,上部是木质的两层楼,由一座纯木的连廊连起来。房子的主人是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十分苍老,十分慈爱,做得一手好米糕。每次,老爷子都会选在雨天用旧式的木锤将米糕一下一下打出来,按他的说法是让米糕吸吸“水气”是做米糕的规矩,荒废不得。老爷子的米糕永远染着水乡微微杏花色的香糯。而我,就坐在连廊的长凳上,嚼着糯糯的米糕,这时,往往会有雨水从飞檐上滴落的声音,“滴答滴答”,落不尽似的,在地面残碎的石块上开出形状迥异的花来,荡涤着小村的百年尘埃。

桥的对面是一条巷子。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走完过它。它在我面前延展、弯转,没有穷尽,无数的人间烟火在这里发光、燃烧、熄灭。这里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才能使小巷如此深邃,叫人想把它揉碎在光阴里。

风景旧曾谙作文8

落日斜挂枝头,亦步亦趋,西边的云彩更是拽着落日,该是回家了。田埂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外公在前,我在后。这风景……

金黄色的稻浪夹杂着秋天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又裹挟着一丝秋的凉意,烦躁的心似乎平静了,却又似被外公的淡然所感染,风景的魅力,大抵如此。

夕阳的映衬下,外公那灰白的头发也染上了金黄。一张笑起来便可以安抚人的脸,一双充满着老茧的手,外公是农人,他将生活给了土地。外公会享福,忙里偷闲之中,他总要拉一拉二胡,他的二胡,有平静人心的魔力。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秋的凉意,外公的淡然,不断的感染着我,平抚着我暴躁的心,开始沉静。一路上,外公与同行农人欢声笑语,讨论着哪家作物好,哪家作物最近出了什么问题,该除草了……农人们的质朴,似乎都能在空气中传播。定格,风景自成。

暮色至,到了家,外公忙碌了一天,洗洗一天的辛劳,趁着庭下如积水空明,外公拿出二胡,与庭院终端坐。红木的琴杆上,刻有

“弓奏太湖美,弦颂江南春”描金小字,六角形的琴筒,一端镶着镂空的木格音箱,一端纹着花纹斑斓的蟒皮,琴筒底上弦弓反复反复拉动留下的白色痕迹,依稀可见。

悠扬之中似涓涓流水淌过人的心扉,又似混在奶白色的月光之中,你直接一起倾泻到庭院之中,慢慢向远方传去,不似二胡应有的悲哀,似一股清泉从高而大的大山上落入水潭,寂静的世界中似乎就只剩下二胡声,仔细听,却又混杂着昆虫的鸣叫声,相互合作,共谱着一曲月下吟诵。这风景,安然,恬静。

外公的几率银发随风飘飘然,脸上,手上都布满了皱纹,随着二胡声响起,外公脸上的皱纹就会慢慢地舒展开来,眼睛半眯着,嘴角浮起一丝淡淡的微笑,是安详的笑,满意的笑。

随着祖父那拉二胡的动作中,我似乎体会到了外公那对于生活的热爱,那对艺术的温情与虔诚,却不乏着那一股作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在这华夏大地上,劳动人民推动着历史发展,他们也最质朴,他们是一群热爱劳动,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人。外公的质朴淡然之中,怀抱着面对生活的真理,笑对生活,笑眯眯地对待世间一切如意与不如意,那么,心中的风景也变就形成了。

仿佛看到,外公踱着步子,在田埂上走过,又看到,他眯着眼,弹奏着手中的二胡,构成那最美的风景。

风景旧曾谙作文9

炎炎夏日,没有什么是值得我去耐心观赏的,可我却不甘窝在家里,便想着找一个凉快的地方透透气,打发打发时间。

我打算去三苏祠碰碰运气,因为那里本地人只需十块钱就可以通游,而且我也想看看修缮过后的三苏祠是否另有一番风景。

显然,我们运气很好,三苏祠已经开售票了,修缮后的三苏祠大门已经看不见以往的霉斑了,多了一股子端严味儿,却也少了一丝亲切感,也许是因为刚刚开放,所以人很多:有志同道合骑单车的学生,有嗷嗷待哺的小孩,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外地的旅游团,甚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夏日避暑好像已经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那么地不约而同。进入园区,眼前豁然开朗:天蓝无顶,湖远无边,景物高低错落有致,远处亭台近处阁,处处绿草茵茵,荷花涩涩,鸟声清脆,疑似误入了仙境,眼睛不停地追寻美好的景物,脚步紧跟,生怕自己的眼睛到了景物旁,身体还在几米开外。

我们的目光紧跟着一只蜻蜓来到了荷花池。满池的荷花,满池的碧水,满池的碧叶相互映衬着,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概就是如此吧!他们像极了一个个独站高阁看风景的白衣素女,你看她们的脸,不施粉黛,自然白净,丝毫不沾人间烟火,你再看她们的身姿,身着绿裳,挺着脊梁,可不是女中豪杰?那只蜻蜓在她们之间穿梭跳跃着,还颇有一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趣味。微风吹过后,你还可以闻到她们散发出的清香,那淡淡的清香中夹杂着一丝凉意,在炎炎夏日下,也只有她们看起来还那么清爽,感觉到那么清凉。荷花池的一旁还坐落着一间翠竹环抱的小榭,从中传出阵阵悦耳的古琴声。我放轻脚声走了进去,有人过来问我喝茶吗,我回“不用”随即便走了出来。

不知怎地,心情变得有些沉重。踏入林间小道,景色虽美,可是人心惆怅,无心应景。

明明是一样的三苏祠、一样的路、一样的景,经过修缮,可以说是更美,可是路却走不出曾经的感觉,景也品不出过去的蕴味,四处都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到底是过去抑制了现在的美,还是现在破坏了过去的纯?还有那满地的荷花啊,真的是苏轼亲手种下的吗?

我带着一袭热气出门,换来了几分惆怅回家,这叫我是喜还是悲?

搜索建议: 风景旧曾谙作文   风景旧曾谙作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