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10月18号,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举办了一场科技日活动,发布了新的电动车型,总共有5款,取名上听着跟特斯拉很相似,比如有两款电动皮卡Model B和Model V,一款SUV车型Model C、小轿车Model E和电动大巴Model T。
富士康发布汽车还是赚了不少的眼球。 大部分人都知道,富士康是苹果iPhone手机的代工厂,为什么要造车呢? 其实不光是富士康,在这一波电动车的浪潮下,很多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公司也开始布局造车了,比如iPhone的另一家代工厂立讯精密,也在今年明确了要造车,做汽车供应链里的Tier1。
正好小米的 就在20号这天发了一个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电动车的未来将从机械产品演变为消费电子。"雷军的说法我比较赞同,也是消费电子企业转型造车的很好的佐证。
相比传统汽车厂,制造电子产品的经验更适合用在电动车上,包括里面的芯片、复杂的线束和连接器、电子架构一体化的PCB板等等,手机和消费电子厂商明显更在行。 苹果公司造车的动向一向讳莫如深,也容易让人们把富士康和苹果造车联系起来,甚至有人在猜测苹果是不是已经私下里跟富士康谈妥了?
不过从新车发布会来看,跟富士康合作的车企都非常早期,比如电动汽车Fisker、IndiEV和电动卡车Lordstown Motors,主流厂商和已经量产的车企基本没有。
富士康自己推出的这5款车型都没有开始量产,更像是在向外界展示量产能力。鸿海董事长刘扬伟也明确提出,自己的生态定位是做汽车的代工厂,希望获得跟消费电子代工一样的成就,未来能够为特斯拉代工汽车。
现在是新能源汽车快速替代燃油车的关键阶段,2021全年渗透率达到了15%。能不能找到主流电动车企合作实现快速上量,是代工厂成败的关键。比如在消费电子领域,苹果一家公司就带动了整个手机代工产业的持续高增长,造就了歌尔、立讯等等一批采取"大客户战略"的上市公司。
富士康的野心绝不会仅仅止步于为小众车企代工,目前手上的这几个客户,说实话,很难跑起量来。 那么,富士康能不能抓住像苹果这样的大客户,再现一遍智能手机产业的辉煌呢?
我认为这里面有三个不确定。第一个不确定是有没有大客户。 如今电动汽车市场格局已经明朗,特斯拉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比亚迪销量节节攀升,蔚小理奋力追赶,这些头部电动车企都可能会有光明的未来。
后来者到底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可能出现超越特斯拉的大品牌,我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
第二个不确定是关于同行的竞争者。 这次富士康提到"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那么既然造车变得这么简单、门槛越来越低,新进入者也会越来越多。比如前面提到的立讯精密要做汽车界的Tier1,况且小米、索尼等等消费企业正在筹备还没有入场呢。所以对富士康来说,为汽车代工的这条道路绝非坦途。
第三个不确定性更大,那就是车企的合作意愿。 目前主流车企都采用自己建厂的模式,很多车企都希望能够把核心技术和量产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把“灵魂”就交出去,更不会把“身体”也交出去。
只是让第三方代工然后自己贴个品牌上去,这个方式就是造车OEM,目前并不是主流,全球的汽车产业都没有一家像手机里的富士康这样的OEM企业。
如果汽车的OEM在某个阶段能成立,也不要忽视下一轮产业变革,那就是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再到出行服务。在智能化时代,会制造电动车已经不构成唯一优势了,而是自动驾驶为主的智能水平。 就好像造智能手机,交付给用户的不是一个没有软件操作系统、开不了机的硬件,而是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产品。
不仅仅是OEM企业,所有的车企都要考虑这个趋势,还要提前做好技术和产业布局。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富士康真的实现了软硬件一体化的无人驾驶汽车,那为什么还要给别人做嫁衣,像华为那样遮遮掩掩的呢,自己造车不就行了?所以这次富士康的发布会推出5款新车型,难免给人一个做两手准备的嫌疑:虽然口号喊的是代工,但如果代工策略不成立,那自己造车也是可以的。
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还会持续变化。 等到Robotaxi的出行服务开始放开,车企也不再是产业核心了,会出现全新的交通出行运营商,OEM代工的对象也要发生变化。那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产业格局呢?对富士康来说又是什么机会呢?
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