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发布中报之后,股价连续下跌市值缩水超过700亿元,事实上这份中报的业绩并不差。
上半年比亚迪实现收入1506.07亿元,同比增长65.71%;归母净利润35.95亿元,同比增长206.35%。 尽管30多亿的净利润支撑8000多亿的市值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对比2021年同期仅3.69亿元的扣非净利润,确实赚钱能力提升了不少。
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身就不是按照利润的绝对值来估值,而是按照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预期来估值,虽然听起来很扯,但成长赛道不都这样么?否则比亚迪也不会被炒到万亿市值了。
如果进入利润兑现期,那就意味着某个季度的不及预期就可能引发较大的调整。
巴菲特自2008年买入比亚迪H股后,就一路持股到现在,这期间主营业务甚至出现过亏损,也未曾减持过,反而现在开始赚钱了,却拿不住了。
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港股的流动性担忧,趁市场热度高涨时赶紧卖;二是,担忧从炒故事到炒利润阶段的切换,市场会回归理性。
01.利润增长靠卖车
从比亚迪的收入结构来看,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靠卖车。公司两块收入中汽车收入从391.57亿元,增长至1092.67亿元,同比增长130.31%;手机组件部分收入从431.32亿元,下滑至410.70亿元,同比下滑4.78%;其他部分收入2.7亿元,波动影响较小。
新能源汽车业务,比亚迪基本已经是本土头部企业了,前7个月累计卖了80.39万台,其中乘用车纯电动销量40.45万台,插电混合动力销量39.59万台, 但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9.53%下滑至16.30%。
汽车成本压力主要来自于上游芯片以及电池材料涨价。碳酸锂价格在年初上涨至50万/吨后一直稳居高位,而过去一年芯片也因缺芯问题导致代工价格暴涨,即便上半年有所调整,也要等三季度后才会反馈到财报中。
价格无法传导至下游的最根本原因,是竞争激烈提价空间有限。在主流品牌中仅有特斯拉有绝对的提价能力,参考特斯拉中报,上半年的产品毛利率为27.16%,创下历史新高。
手机组装业务的收入规模高达410.7亿,但是这块业务的毛利率极低,而且二级市场给代工厂的估值一直不高。
尽管比亚迪的客户,已经包括了三星、 华为、苹果、小米及ViVO等主流的智能设备厂商,但毛利率仅有6.08%, 而且代工业务几乎很难有想象空间,参考富士康,估值一直在13倍左右。
电池业务主要是自供,参考宁德时代中报,电池这块业务受上游材料价格影响较大,毛利率大概率也是下滑的。
品牌力是决定产品毛利率的关键,比如苹果手机的硬件毛利率一直领先全行业。 但是建立品牌力,不仅需要较强的科技研发投入,也需要实实在在的用户体验,以及创新成果。
市场有很多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并不低,但是几十上百亿的研发砸进去似乎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创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首先是电池技术,因为好的管理系统决定了电池的损耗、能耗以及是否会引发自燃等;其次是软实力,整车智能化、自动驾驶以及车机系统等。
02.软实力比较薄弱
在软实力方面,尽管比亚迪上半年的研发费用支出了54.24亿元,但智能化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
财报中通篇未提到关于自动驾驶等级以及智能化的自研成果,唯一披露的是将从二零二三年起在部分新能源汽车上搭载英伟达 DRIVE Hyperion 平台,实现车辆智能驾驶和智能泊车功能。
车机生态这一块,是新能源汽车估值的核心部分,特斯拉在美股之所以会给出超高的估值溢价, 主要是因为,除了卖车产生的硬件收入以外,后续还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服务性收入,比如充电,比如软件类收入。
特斯拉上半年 服务性收入, 已经高达180.58亿元, 而在比亚迪的收入结构中,并未披露服务性收入。
服务性收入可以参考智能手机, 一旦汽车成为下一个流量端口,音乐、视频、游戏以及网络套餐都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可想象空间极大。
03.估值还是故事
现阶段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其他主流厂商基本都还在亏损。整个行业的估值参考指标是销量,因为未来不论是服务性收入,还是自动驾驶的研发,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整车销量,需要足够的用户,以及驾驶数据。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足30%,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的渗透率提升空间则更大, 所以增长的故事还能继续讲, 但也要注意,上半年欧美市场的渗透率明显放缓的信号。
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当前8346亿元的市值并不便宜,即便未来两年净利润能达到100亿,200亿,这样的估值也不低,就看这股风能吹到什么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