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当俞敏洪撞上余华

01

前段时间我约一个朋友吃饭,试图白嫖点素材,写篇稿子。

结果他吃饭的时候根本不和我说话,就戴着个耳机,手上拿筷子嘴里嚼,目不转睛盯着手机屏幕。

我说你在干啥,他说在抖音看直播。

我说你在看哪个主播,他说在看俞敏洪。

我说你跟一个中国人吃饭的时候学英语?

他说我在看他和一个中年男人聊天。

我嗤之以鼻,两个中年男人聊天有什么好看的,你又不是牛老师。

他笑了说,但是那个中年男人叫余华。

给大家介绍一下余华老师日常的语言风格。

妈的!写得这么牛批!卧槽——余华

五秒钟后,我端着饭碗坐到了他旁边,并抢走了他一半耳机。

后面我也开始看俞敏洪在直播间和人对谈,发现愿意和他聊天的名人还挺多。

愿意看他跟人聊天的人则好像更多,他的抖音账号都超过一千万关注者了,和余华的那场直播更是有两千万播放。

在直播间搞对谈火了以后,俞敏洪是这么说的:

要知道,拿着手机一听两个小时其实是不容易的。但是我直播间的粉丝经常会从头听到尾。说明抖音上还是有许多网友愿意听严肃的知识内容。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是俞老师大惊小怪了。

客观来说,知识类直播会兴起是很正常的。

唯一的变数,可能只是兴起于哪里。

02

当年还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电视上的各种文化类节目和文化名人可以说是鼎盛一时,捧红了许多我们直到今天还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些人讲历史,讲经典,讲人生百味。

国民度之高,与时下当红的明星无异,甚至可能更出圈。

除了电视,线下讲座也曾经无比繁荣。

十多年前,俞敏洪自己就曾在全国各地走穴开讲座,一度成为了全国年轻人的知识偶像。

我那个一边吃饭一边看他直播的朋友也是山东人,为了听他讲座专门去了趟北京“追星”,回来以后就津津乐道俞敏洪被劫匪打了麻醉针,还好酒量大提前醒了的故事。

别人听完都是好好学习,只有他听完觉得酒量大果然有用,真不知道是太山东了还是太不山东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下流行的知识直播无疑是传统文化节目和线下讲座的一种升级更新,受众更广,门槛更低。

以前你要定时定点在电视屏幕前蹲守,甚至像我朋友那样坐火车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打开手机就能随时看到,甚至可以边吃饭边看。

这一次,从知识分享的角度来看,这种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普惠”。

当年的文化节目和线下讲座有多受欢迎,今天的知识直播理论上就可以有多火。

03

短平快的内容很吸引人,但不是一切。

人类对长的、深度的、需要思考的内容就是有天然需求的。

为什么一本牛逼的文学作品可以震撼人心,因为这就是人类本能的诉求。

无论生活多么疲惫,我们的内心深处,永远会有一块地方留给那些能带来宁静的东西。

哪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短暂幻想过成为一个诗人or作家呢?

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源自灵魂深处的悸动。

或许从语文课上第一次学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开始,很多人就已经有了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有些东西是可以超越时间的,但那绝不会是钱或者其他急躁的东西。

能让人慢得下来的内容,时间对它也会更包容。

04

关键是,这些知识直播其实是在替你好奇。

只要是看过余华的书的人,你好不好奇他在想什么,怎么能那么写?

只要是读过余秀华的句子的人,你好不好奇她句子背后的魔幻世界?

反正要是我,我肯定好奇死了,我只是没机会去问。

而俞敏洪,乃至其他正在做知识直播的人,他们替我问了。

关键是,在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个问题上,知识直播的形式其实比传统的电视节目或者线下讲座更合适。

你看个电视,只能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对于屏幕上专家讲的内容,你或许产生了无数联想和疑问,但你不可能穿透无线电波去电视台找他们。

线下讲座看似离得更近更有参与感,但实际上能有机会问出自己问题的观众也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而且在那种氛围下人非常容易紧张,多半也无法组织好语言。

但知识直播不一样,你真的可以随时把自己的问题用弹幕发出来,和此刻正在天南海北围观的网友们探讨,甚至直接得到你所好奇的那个人的回应。

就像俞敏洪与余华那场直播中,俞敏洪一直在根据网友弹幕,提醒摄像机注意多给余华镜头;

对谈的后半段,也留了专门的时间回答弹幕问题。

在这个直播间里,你的问题可以随时问出来,对方也可以随时回答。

好奇心,不用等。

这种好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能化解一切许多困难和烦闷,让你在解开困惑的那一瞬间感到无比的满足与畅快。

上课很累,但满足好奇心很轻松。

让我看教科书我五分钟就困了,但打开各种百科看词条,我能连看一百个页面看几个小时把电脑卡死。

因为我不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去看的,我只是单纯的好奇,漫无边际地、贪婪地摄取未知世界的信息。

那个时候我不浮躁,不焦虑,没有急迫地要完成什么任务的压力。

我只是想要知道问题背后的答案,那一刻才是知识真正展现魅力的神圣时刻——

是饕餮得到满足,也是少年心生欢喜。

所有小孩都有过这样的时期,只是被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压力,摧毁了曾经拥有过的那种自由自在的心态。

但当我们耐心地看完一场知识直播的时候,那种心态它好像又回来了。

我们仿佛穿梭了时光,回到小时候,重新变成那个没有什么心事的孩子。

一把椅子一张桌,一本百科全书看一天。

仅仅是这样,就已经很美好。

05

这些知识直播的价值,有时并不局限于内容本身。

它还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学习氛围,甚至是一个疗愈心灵的过程。

举个例子,在对谈中,俞敏洪经常会听着听着,自己开始做笔记,然后总结对方带来的启发。

而观众也会顺着这种氛围去学习,甚至也开始掏出纸笔记录一些东西。

俞敏洪没有主动去“教”观众,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他总能让观众“跟随他学习”。

在抖音上,我们能看到许多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且有趣的场景——

俞敏洪的直播间里,成百上千万用户跟着他拿着小本本做笔记;

跨年夜的抖音直播间中,数百万网友一起追更中科院科学演讲。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东西又不需要考试,他们为什么还这么认真?

很简单,正因为生活不再只是为了考试,我们反而更需要学习了。

通过学习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为自己的未来积蓄一点力量。

至于学到的东西能不能立刻派上用场,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是即使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考试的要求,你依然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和习惯。

这,就是意义本身。

俞敏洪还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嘉对谈过,在那一场直播里,刘嘉说:

现在的确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包括我在内,或多或少都有点焦虑。

为什么焦虑?

因为未来不定,所以当下难安。

但当你耐心地看完一场场知识直播,一点点去消化这些知识的时候,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未来可能是难以捉摸的,但现在看到的那些直播,收获的那些知识,它们是确定性的。

这些踏实的感觉,何尝不是对内心焦虑的一种治愈。

06

除了俞敏洪的“老俞闲话”,抖音上火起来的知识直播还有很多很多,几乎不胜枚举。

直播间里,莫言与江南、徐则臣围案而坐,带领网友们共同体验一场奇妙故事会;

北大教授戴锦华对话《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分享关于中国电影发展脉络等问题的讨论;

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也在抖音开起了公开课,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聊到艺术哲学。

你看,有这么多知识直播火了,怎么能说深度知识没有市场?怎么能说人类天然厌恶学习?

人类当然是喜欢学习的,每个人从一出生起,就在学习和模仿。

从开口说话,到融入社会,再到独自生活。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段不断学习的旅程。

你以为你是不喜欢学习,其实你只是不喜欢学习过程中的无聊。

但是不要紧,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学不喜欢的东西。

可供选择的知识已经太多太多,你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筛选出来就好了。

抖音是一个公平的内容竞技场,它能够包容所有类型的内容,也能够给所有内容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但能不能火,要看你本身够不够好看。

一个能火起来的知识直播,大概率是不会无聊的。

因为看过那些直播的几百几千万人,已经帮你完成了筛选。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去看,去听。

去学习,去吸收。

能够不带任何功利心和得失心,身心愉悦地投入一场学习, 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唯其无用,方有大用。

作者:半佛仙人;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hNmMdL9rtUN8jIdQ0HqBQ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搜索建议:当俞敏洪撞上余华  当俞敏洪撞上余华词条  
热传

 好文:自己家做卤肉的步骤

招在卤煮龙虾的加工流程中,不涉及任何炒或炸的环节,处理好的小龙虾直接倒入提前熬好的料汤中,先煮后泡,至其入味成熟。由于煮制时一直用小火,保持汤面似开非开,小龙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