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我热爱电影。过去五年,让我花时间最多的娱乐形式是电影。我不止一次排队购买电影节、在线影展和经典电影重映的门票。我还是一个马马虎虎的电影制片人,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做出更好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否认电影的艺术价值,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取代电影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电影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问题在于,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生意”——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还是一门生意。全世界有数千万人围绕电影产业链吃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其中周转。电影,尤其是商业导向的电影,对工业标准要求颇高,是一门资本密集型的生意。问题在于,它能为投资人提供满意的回报吗?

我们已经看到,自从2020年全球疫情发作以来,电影行业遭受了惨重损失;在主流内容品类里,电影是增长比较慢、比较不受资本市场待见的一个。无论从收入角度还是市值角度,全球电影行业的规模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游戏、剧集和短视频,而且差距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缩小。

外界对电影这门生意的质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

电影缺乏互动性,从而不断被互动的游戏内容侵蚀市场。

电影太长、缺乏灵活性,从而不断被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侵蚀市场。

电影是一种为电影院设计的内容,从而无法与剧集争夺客厅市场。

电影的成本太高、不确定性太强,无法提供满意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上述观点,我的回答是:首先,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切实命中了电影这门古老内容形式的要害。正是因为这些缺点(往往是难以弥补的缺点),电影的市场规模和增速远远落后于游戏、短视频和剧集,丧失了娱乐内容市场的核心地位。在技术条件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上述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然而,电影不需要克服这些“缺点”,也能生存下去。就像老虎不需要会飞,老鹰不需要会跑,鲨鱼不需要会上岸,也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如鱼得水。不,电影不需要一味地向游戏靠拢;电影更不需要向短视频靠拢。至于电影和剧集的合流,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行的。电影这门生意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它不需要修改自己的本质,不需要换一个生态位。

总而言之,我对于电影行业问题的答案是:

电影不需要变成一门互动娱乐形式(永远不要与游戏正面竞争)。

电影不能变成一种短小、灵活的内容(永远不要学习短视频)。

电影可以与剧集融合,但要有度(与当代剧集之间保持若即若离)。

在“元宇宙”时代,电影仍然大有可为(至少在元宇宙初期是如此)。

电影应当从互联网借鉴一些商业模式(但必须有节制地学习)。

下面逐一展开说明。

电影不需要变成一门互动娱乐形式

最近二十年,“电影化叙事”是全球游戏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主机平台的3A大作,过场播片和即时演算动画的水平已经非常高,经常能让外人误认为是电影片段。像《底特律:变人》《直到黎明》《奇异人生》这样的互动叙事游戏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品类(也包括国内的《隐形守护者》等)。很多人因此悲观地认为,缺乏互动性的电影,终将被富有互动性的游戏所取代。某些电影人做出了增添互动元素的尝试,例如《黑镜》,可惜反响平平。

对于“互动”的问题,我大概比较有发言权:我既喜欢看电影,也喜欢玩游戏。游戏能带给我丰富的“主动行动”体验,但它无法代替“被动窥探”的体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既有行动欲,也有窥探欲;既有拿起手柄掌控局面的欲望,也有躺在沙发上静观故事的欲望。

席德·梅尔对游戏的定义是:“游戏就是引导玩家做出一系列有意义的决策”。所以,游戏过程也就是玩家做决策的过程,脱离了决策就谈不上游戏。那么问题来了:做决策是需要消耗精力的。无论你玩的是单机、弱联机、MMO还是电竞游戏,你都不可避免地要盯着一系列的数字或标识,跟随系统指示去做出动作、分配资源。有时候你觉得这样很有趣,有时候又觉得很累;当你感觉累的时候,你就一点也不想做决策了。老玩家应该都很熟悉这种倦怠感!

在欧美3A大作,尤其是单机ACT/AVG/ARPG等品类中,往往存在多种难度设置,最低的难度是“只看剧情”。如果你选择以最低难度体验《巫师3》《最后生还者2》这样的游戏,感觉确实就像在看一部电影,区别只在于需要不停地按手柄或鼠标而已。如果你连手柄或鼠标也不想按呢?那你就需要一部真正的电影了(也可以是剧集)。

归根结底,“自己上场演戏”和“看别人演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它们在某些场合可能交融,但不可能完全互相替代。而且,在剧情向游戏(尤其是单机RPG或AVG)当中,互动不一定能提高沉浸感;做的不好的互动只会让人“出戏”。我相信,跟我一样玩过很多日式RPG的人,应该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么好的剧情,这么差的玩法,为什么不干脆做成番剧算了?

如果电影(以及剧集)要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那么决不应该聚焦于发展半吊子“互动性”,以自己的弱项去与游戏的强项竞争。互动性的真人影视作品有其存在价值,但不可能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自从130年前诞生以来,电影的本质就是“观看他人的生活”,满足观众被动的窥探欲。这种欲望不会消逝,甚至愈演愈烈;所以,电影不需要、也不可能变成一种互动娱乐形式。

电影不能变成一种短小、灵活的内容

过去十年,很多人努力尝试“将传统影视与短视频融为一体”,其中既有影视行业的努力,也有互联网行业的努力。微电影、短剧、超短剧、竖屏剧……都是这种尝试的成果,也都只取得了部分成功。

在这里,我必须明确表态:短视频不可能与长视频(影视内容)真正融合,尤其不可能与电影融合,因为两者的定位差异太大了。所有想让影视行业去“借鉴”“吸收”短视频优点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注定是历史的一段弯路。短视频的优势就是轻型、灵活,长视频的特点就是重型、工业化。尤其是电影这种非常重型的内容,不可能在任何意义上学习短视频的创意或制作模式,最多只能在传播上借鉴一下互联网营销模式而已。

认为轻型的短视频终究会吃掉重型的长视频,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观众在心理上的“获得感”。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轻松感”与“获得感”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总是会形成平衡态势。我们可以在日常娱乐活动中随处发现这种平衡:

刷短视频很“轻松”,但是很缺乏“获得感”,连刷一小时会让人心里空荡荡,甚至产生负罪情绪。这就是中短视频平台纷纷推出“知识类”“学习类”专区的原因。

玩休闲游戏很“轻松”,玩轻量级电竞游戏也比较“轻松”;但是只有重度游戏,尤其是具备一定难度的重度游戏,能够带给玩家最大的“获得感”。这就是重度游戏一直没有被取代的原因。

在日常娱乐形式中,看电影和读书可能是最有“获得感”的。无论电影好不好看、书好不好读,它们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满足都是不可忽视的。

很多人甚至会因为看电影、玩重度游戏而产生“优越感”,乃至出现“鄙视链”——这种现象不可能出现在短视频领域。别误会,我不赞成任何“鄙视链”;但是“鄙视链”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何等的“获得感”。电影决不应该牺牲这个巨大的优势,去迎合所谓“短小精悍”“灵活”的趋势,那样只会事倍功半。早在短视频流行起来之前,就有人希望以综艺节目去改造电影,甚至出现了“综艺大电影”这种四不像的怪胎。结局不言而喻。

电影可以与剧集融合,但要有度

不可否认,当代剧集(我指的主要是欧美剧集)的内容创意和工业标准,已经逼近了电影。尤其是奈飞、HBO的原创头部剧集,制作成本早已达到好莱坞一线商业片的水平。无论在艺术还是商业层面上,剧集与电影的差距都在大幅度缩小。

电影和剧集的最大区别在于观看场景:电影是为电影院设计的,默认观众会在黑暗中坐上大约两个小时,不分心地观看下去。很多所谓的“文艺闷片”,其实非常适合电影院场景。而剧集则是为客厅或起居室场景设计的,观众最多只能保持注意力一个小时,而且经常会被打断,在观看过程中还会一心二用。

在互联网时代,剧集的场景设定显然更讨巧。现在,绝大部分影视内容是在智能电视和智能移动设备上观看的。就算观众走进了电影院,也会不停地被智能手机分散注意力。奈飞等平台推出了一大批不经过电影院、直接在互联网上观看的电影内容,效果参差不齐。在我看来,专门为了智能电视或移动端去开发电影内容,是一种不太合理的选择,因为电影对这些场景的适配性远远赶不上剧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电影将在互联网时代走向消亡:

只要线下实体经济不消亡,消费者就会存在“出门娱乐”的需求。高度发达的电商产业严重打击了传统零售,人们不再仅仅为了“买东西”而出门。与此同时,包括餐饮、展览、现场演出、亲子娱乐在内的“体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零售的生态位。电影毫无疑问也是“体验经济”的一部分,尤其适合情侣和合家欢娱乐需求。

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户外活动并不发达,公园、游乐场、博物馆等文化娱乐设施也非常有限。电影不仅是最价廉物美的出门娱乐选择,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出门娱乐选择。最近两年的疫情,只是暂时打断了这个趋势,而没有根本地改变它。

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至少在中国,至少在未来10-20年内,只要排除疫情的干扰因素,电影院仍将是一个重要的娱乐消费场景。2016-19年中国电影行业面临的挫折,很大程度上是内容质量不好、供给不力导致的,而不是需求端出了什么问题。既然电影院这个场景还在发展,那么刻意绕过它、单纯面向电视端或移动端去开发电影,就算不上一个明智的选择。

与此同时,剧集行业的不断进步,非但没有侵蚀电影行业的空间,反而给电影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剧集越做越重、越做越精美,在供给端提出了“电影级”的要求,也就促进了“电影”和“剧集”在创意和制作环节的融合。我们只需要看看最近几年,有多少美剧起用了好莱坞一线主创人员,又有多少欧美影视IP实现了电影和剧集的无缝互动就知道了。电影和剧集不是谁吃掉谁的关系,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融合(但仍然保持边界感)的关系。

在“元宇宙”时代,电影仍然大有可为

“元宇宙”这个概念是互联网行业发明的。人们往往认为,游戏公司是最渴望进军“元宇宙”的内容公司,而电影行业则要落后很多。这种刻板印象是错误的。事实上,早在元宇宙概念火起来之前,电影界人士早已开始尝试以VR等沉浸式手段进行创作。202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之一,专门设置了VR单元,包括23部作品。其中我认为最有趣的是以下作品:

《阿姆斯特丹的天使》:带你回到17世纪阿姆斯特丹街头的咖啡馆。你会看到四位从外地来到阿姆斯特丹打拼的年轻女子,她们会对你的目光接触做出反应,并用歌曲、舞蹈等形式对你进行回馈。你可以在大约30分钟内了解她们每个人的故事。

《调皮的编舞家》:法国少女阿黛尔的父母,为她在巴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观众可以扮演阿黛尔,挑选服装、参加舞会,并在舞会上开始一段爱情故事。在大约35分钟的剧情中,观众可以在三个场景之间自由移动。

《太空探索家:国际空间站体验》:长达2小时的沉浸式纪录片,目前只完成了前半部分55分钟。观众将身临其境地拜访国际空间站,与8名宇航员一起执行任务。这部作品基本没有互动环节,主要卖点在于太空中的恢弘体验。

《最后的工人》:沉浸式剧情冒险游戏,设定是一个“反乌托邦”的自动化地下工厂,玩家扮演一个普通员工,被迫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这是一款结合了模拟经营和潜行要素的游戏,不过流程较短,仅有约30分钟。

近年来,主流国际电影节普遍设立了VR专场,有些还对制作中的VR项目予以资助和技术指导。上文提到的威尼斯电影节VR单元,观众既可以选择到线下指定场地、使用官方设备体验,也可以登录线上入口、使用自己的设备体验。上面的四部作品,都巧妙地回避了高速空间运动,也不涉及物理接触,从而“扬长避短”,以最高的性价比为观众实现了沉浸式体验。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流程普遍不是很长,最长的也就一个小时。但是,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或许能引向一条正确的元宇宙内容发展路径。

我们可以想象,基于VR的沉浸式电影,非常符合剧作家阿铎的“残酷剧场”理论:观众坐在一个虚拟剧场的中央,看着戏剧冲突在周围发生,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精美复杂的布景、数量庞大的人物、出人意料的声音特效,加上一些轻微的运动,就可以营造巨大的沉浸感。这种电影形式的魅力在于多种表达方式的融合,就像一颗复合穿甲弹药,击碎观众的心灵防线,从而掀起最大限度的感动。

强调一下,这种沉浸式电影还能回避当前VR技术最大的缺点——难以模拟触觉和空间移动感。如果我们要在元宇宙世界达到开放世界游戏那样的“互动沉浸感”,可能要等待二三十年,甚至等到脑机互联技术的成熟;但是,如果要达到VR电影那样的“旁观沉浸感”,其实现在就可以达到了。

如果在元宇宙时代初期,一部分先知先觉的电影从业者能够与游戏从业者分享“先行者”的荣誉,甚至最早做出在商业上成功的元宇宙内容,我不会感到奇怪。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应当从互联网借鉴一些商业模式

无论你是平台、发行商还是创作者本人,如果你要向终端用户出售一项娱乐内容,那么你的毛收入是很容易计算的(暂不考虑渠道成本、支付成本等):

营业收入 = 付费用户基数 X 平均付费(ARPU)

由此产生了两种最基本的经营思路:第一是扩大付费用户基数,第二是提高平均付费。最好是两者同时做到,不过在现实中,能做到一条已经很不容易了。提高平均付费又可以分为两种思路:第一是抬高整体价格,第二是实施差异化(歧视性)定价。

与网络游戏、直播这样的互联网原生内容相比,影视行业(包括但不限于电影)最大的劣势就在于难以提高ARPU。在抽卡类游戏当中,一个大R玩家就能轻松花掉上百万;在直播秀场,榜一大哥往往能刷出价值几十万的火箭。但是,无论你怎么热爱一个影视内容,都不太可能为它花费多于几百元,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很多花钱的途径。三刷、四刷乃至N刷?买衍生品?推荐朋友去看?这些行为对提高ARPU的作用微乎其微。

具体到电影行业,迄今最流行的商业模式仍然是买断制付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最多可以设置几个VIP档次而已。这也是二十年前游戏行业的主流商业模式。从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内购付费的网络游戏成为了游戏行业增长的火车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游戏从业者认为,内购付费损害了游戏的精髓和艺术性;但是,现在所有人都承认,基于内购的“游戏即服务”(Game as a Service)确实代表着游戏行业的前进方向,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在电影行业,会不会出现一种“电影即服务”(Film as a Service)的商业模式?当然,你可以说,流媒体平台采购的电影早已实现了对会员免费(按月付费);但那还远远不够,变现效率也不太高。在长期,会不会出现以下的商业模式变迁?

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允许观众为自己喜爱的人物/剧情/IP额外付费。

增加影视IP衍生品的种类,让衍生品行业的规模远远超过影视行业本身(虽然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

为不同用户推出略作调整的作品版本,以实现差异化(现在已经有人探索)。

在VR电影这个新兴品类里,探索更多的付费模式。

以上只是一些粗略的探讨。我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否则我就自己去做了)。我只知道一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电影不死,电影作为一种生意还大有可为。

搜索建议: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热传

 摆灵是什么

摆灵是一个系着一条绳子或链条的轻微重量的重物或水晶体并可以在支配手的食指和拇指之间悬垂摆动。摆灵测试是一种非常好和简便的方法,直觉作为一个非常有力的诊断助手可以...(展开)

热传

 【歌词】你属于你 / 歌手:苏芮

你常指着天上星星 问我美丽的问题你来自何方 往哪儿去我常凝望你的眼睛 在你眼中我端倪我和你为何会相遇心觉得那么近偶而你会过份专心 不要别人惊动你这时候的你 好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