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知止章第四十四

知止章第四十四

恭闻。人生性备太极之理。身得形气之正。与天地并立为万物之灵。可谓至贵矣。我即当以全理。而归之于天可也。倘若不然。或背理狥私。妄求不实之名。或人百己千。妄贪不义之货。此等所为。名与实皆丧。货得害必生。贪得无厌。而不知其足。贪心不已。而不知其止。所以凶事及之。祸患随之。愈趋愈下。日远日离。是谓自入于邪径者也。非天之所使。人之所致而然也。可不慎乎。

此章经义。是言身外物。皆非长久可恃者。人切不可殉物以害真。终至自取辱殆耳。

名与身孰亲。

名者。声名也。人之在世。有此身。方有此名。名从身生。身有名立。倘若不有此身。则名亦不立矣。是故名者。乃吾身之过客耳。必然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其来也。亦无所加。其去也。亦无所损。便是虚幻不实之事。人当重其身。而轻其名。可也。奈何世间人。贪名者。亦知与身较其孰亲乎。或有狥名。而丧其实者。或有为名。而害其身者。惟知名可亲。不知身可亲。却不知名为轻。而身为重。身比名更可亲矣。故曰名与身。孰亲。自古有名者。亦多矣。皆是积德累行。实践之名也。非侥幸而求之者也。所以名扬天下而不掩。名垂万世而不朽。是以身在而名立。身去而名存。名亦不能害其身。身以不能废其名。譬如孔子。有万世不磨之名。老子。有万刼不坏之名。当时二圣何尝有心于名哉。皆是不求而名自有。不立而名自成者也。以此观之。今之求名者。可以知所法矣。

身与货孰多。

有万古不泯。谓之道身。有一时暂寄。谓之幻身。道身。得天地之正理。备万物之造化。贫贱不足以累其心。富贵不足以介其意。身中之富贵。更有异于身外之富贵。岂肯贪彼货财。败我身中之富贵乎。惟幻假之身。有妻子眷属之牵缠。有衣食口体之坠累。所以争名竞利。爱货贪财。虽天涯海角。不以为远。虽戴月披星。不以为劳。入虎狼之穴。而性命不顾。临刀剑之场。死亦不悔。此等之人。轻其身。而重其财。且如身与财校之。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况货财者。乃身外之物。有此身。方有此财。不有此身。财亦不生。今之求财者。何不以此而较量之。身与货何者可以谓之多。何者可以谓之不多。则多与不多之理。自明矣。故曰身与货孰多。细想富贵者。天之命也。人可听之于命。倘若贪之而不得其道。则祸辱必至。灾害必生。身亦不能立。财亦不能保。自古听命者。莫如颜子。人止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却不知颜子之心。自有至富至贵之乐处。所以能见其大。而忘其小。不必有财。而后富。有爵而后贵也。学道之人。当求此等富贵。方是存养有素之人也。

得与亡孰病。

得者如得名得货。亡者如丧名丧利。病者。害也。人之在世。贪名者。百计千条。为利者。深谋远虑。名利两事。费尽平生之机智。得失二字。劳碌无限之精神。或损人而利己。或舍死以亡生。或功名盖世。而求之不已。或金玉满堂。而贪之不足。倘若一日持盈不久。操存未固。因利而生害者有之。求荣而反辱者有之。此皆是不知得失之理。不知存亡之故也。是故有名。必有利。有利必有害。有贵必有荣。有荣必有辱。得之于利。必然亡之于害。得之于荣。必然亡之于辱。以此较之得与亡。何者可以谓之病。何者可以谓之不病。病不病之理。自知矣。故曰得与亡孰病。细详修行人。无得无失。忘名绝利。倘若不可求而强求。不可得而强得。譬如飞蛾见夜光。知进而不知退。又如苍蝇触晓窗。知往而不知返。未有不病于得失存亡者也。是故君子深明得亡之轻重。而不肯妄劳其心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

细想上文所谓。贪名贪货。皆是欲爱之心。所使而然也。欲爱之心既甚。必劳我之身心。必耗我之精力。刼刼缠缚。颠倒错乱。不能自己。故文中言。甚爱必大费。是诫世人。事事不可太过之意。其爱愈甚。其费愈大。此一定之理也。惟有道之人。爱己身。不爱身外之物。爱性命。不爱人世之荣。又安有大费之患乎。

多藏必厚亡。

不但其爱者。有大费之患。观之多藏者。亦未尝不有厚亡之害也。人生天地。一饮一啄。无非分定。命有富贵。自然富贵。命该贫贱。自然贫贱。一动一静。皆可依乎天理。寿夭穷通。莫不还其大数。甚爱者。空自费力。多藏者。空自劳心。吾见世间。有等不知命者。不守本分。妄自贪图。见利忘义。常怀不足之心。触境迷真。不了贪鄙之义。积货积物。至于身危命害。悖取悖入。必至悖出悖去。困辱之端必生。祸害之事必至。所藏者虽多。所亡者必厚。所以养道之士。眼之所藏。不观华美之色。耳之所藏。不听邪乱之音。鼻之所藏。不闻异味之香。舌之所藏。不贪爽口之味。身之所藏。不有五陋之害。意之所藏。不起邪妄之思。眼耳鼻舌身意。藏之日久。则真炁流注。造化日生。无为无欲。德性真常。能藏于此者。我之精神。可与天地同其长久。我之道性。可与太极同其体用。厚亡之患。于何有乎。

知足不辱。

细详上文贪名。贪货。甚爱。多藏。皆是不能知足。所以有此。贪爱之害也。故文中言知足不辱。知足者。乐天知命。而顺受其正。不爱不贪。而无欲无为。此便是知足之义。是故知足之人。衣不求于文锦。布衣足以为暖。食不求于百味。藜藿足以为饱。视听言动。无往不是。克己之功。卓然而守。身安而道泰。超然自得。进退以无忧。困辱之端。于何有乎。知足者。固当不辱。亦有无事而遭祸。辱之害者。此正是天之试我也。观我之所处何如也。处之能善。辱者。终归于无辱矣。

知止不殆。

尝闻知足者。未尝不知止。知止者。未尝不知足。知足者。足之于心也。知止者。止之于事也。知止之人止于道。止于德。道德仁义。止之而不啻饥渴。行险侥幸。止之而畏若探汤。奢侈之作不敢行。邪僻之情不敢纵。进寸而退尺。内谨而外慎。好恶之心不起。利欲之心不动。所以是非不有。人我不生。安闲自在。危殆不有矣。此便是知止不殆之义。

可以长久。

此四字。是发明知足知止之义。细说人之有此身。四大假合。五蕴非真。身如水上之浮沤。命似石中之流火。虽有百年之期。七十者稀。虽有修道之门。长生者少。奈何今世之人。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倘若一息不来。真性倏然而不往。一命告终。真灵即投于别壳。虽然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藏无价之珠。室有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君所有之物也。以此观之。名有兴亡。利有得失。兴亡者。如过眼之浮云。得失者。如电光之易灭。皆非长久之道也。欲求长久之道。惟知止。知足。祸辱不有。危殆不生。其道可以长久。故曰可以长久。人能看破世情。知此长久之道。不以名利为广远之活计。不以货财为长久之事业。显微动静。戒之于未贪未爱之先。进退往来。守之于知止知足之后。功名富贵。不使易其操。利禄货财。不致改其节。则性情之定理。愈久而愈坚。心上之操存。日久而日固。知止之理。可与天地同其常。知足之道。可与大道同其久。幻境之尘缘。方能看得透。大费厚亡可免。不辱不怠乃可至也。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