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目—椎头螳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网翅总目
螳螂目
椎头螳科
椎头螳科(学名:Empusidae)是昆虫纲螳螂目下的一科,其下包含10属近30种。有别于其他螳螂科,椎头螳科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单系群。该科物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地中海及东南亚地区。
1.特征
椎头螳科的体型大且细长,许多物种的腿节末端及腹部两侧有形似叶片的侧突;前足胫前有明显的长刺,长刺之间有2-4跟短刺。该科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头部有一根明显的叶状分枝,雌虫的触角呈线状,雄虫的触角则长有须。
2.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学名:Idolomantisdiabolica),被誉为“螳螂之王”,可以模拟花朵的外观,是具有此拟态的螳螂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是椎头螳科魔花螳螂属下唯一的一种螳螂。
(1)形态特征
它是世界上最稀有螳螂之一,也最受世人追捧。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绿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大小:雄性约8-11 cm;雌性约10.5-13 cm。
性别:L3后可透过腹部节数区分性别,雄性为8节,雌性6节或7节,另亦可从触角的差异区分性别,雄性具羽状触角及触角左右分隔较宽,雌性触角则较长、左右触角分隔较窄及向上垂直。
生命周期:雄性约9个月; 雌性约12个月。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视乎温度及饲料,普遍来说,温度较高及喂食较多会促进较快的新陈代谢,成长率较快,同时亦会缩减生命周期。
(2)外形艳丽
魔花螳螂学名“IdolomantisDiabolica”,有时也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十大怪异昆虫之一,外形艳丽, 可模仿花朵。获得这一头衔的理由很简单: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并且总是摆出一副武术大师的架势。不过只有雄性螳螂才会显示出这种艳丽的色彩,而雌性螳螂则通体只是平淡的米黄色而已。
(3)行为
魔花螳螂体型修长,通体为扁平状,前胸可自由转动,身侧长有色泽艳丽的翅膀,平时覆盖在腹部。当它们炫耀时,其外形优雅而美丽,不过当它们捕食的时候,美丽的背后就充满了杀机—它们会张开双翼,伪装成色泽艳丽的鲜花,诱骗其他动物上钩。
魔花螳螂喜欢捕食苍蝇、飞蛾、蝴蝶和甲虫,当猎物靠近自己,它们就挥动有力的前肢,牢牢抓住猎物,再利用锋利口器将其杀死—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魔花螳螂,都拥有似镰刀状的强有力的前肢,口中也藏有锋利的尖刺,因此大多数昆虫一旦被捕,就难逃厄运。
除了伪装之外,魔花螳螂三角形的头部也非常特别。它的头部可以180度自由转动,而头上修长的丝状触角,宛若科幻电影中用来与外太空联络的天线。
雌性螳螂时常会“杀夫”,这是螳螂世界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相比之下,这种“杀夫”行为在魔花螳螂中并不多见—魔花螳螂是一个较为温顺的物种,在群居情况下,同类相残的风险是非常小的,在交配季节,只要雌性在交配之前吃饱喝足,通常就不会“杀夫”了,这也使得它们堪称螳螂界的另类。
(4)地理分布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家。
3.小魔花螳螂
小魔花螳螂(学名:Blepharopsismendica)是一种螳螂目锥头螳科的生物。
(1)形态特征
小魔花螳螂体长:60-80mm,有乳白色,米色与浅绿色的条纹,和浅绿色的斑点在成虫的翅膀上。在它们的后面有一个像小尖盾一样的壳用来保护。前腿内侧有橙色和蓝色以及白色斑点。雄性有更长的翅膀,概括了整个腹部,雌性体积更大与更大的前胸和翅膀,雌性的触须也比雄性的细。
(2)生活习性
小魔花螳螂善于捕捉飞虫小魔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奇特的体型,较短的前胸和较大的腹部,这些特征使其看上去与一般锥螳大相径庭,强大的消化系统和较大的胆量也使得它成为饲养较简单的螳螂品种。利用其美丽的伪装,耐心地等待,直到猎物来临。当它们张开它们的翅膀,并伸出它的前臂。在这种姿势,螳螂看起来非常大。这是为了吓跑掠食者和比本身大的猎物。
(3)分布
北非、地中海、中东、南亚、加那利群岛(阿富汗,埃及,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伊朗,以色列,约旦,加那利群岛,利比亚,黎巴嫩,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尼日尔,阿曼,巴基斯坦,索马里,苏丹,乍得,突尼斯,土耳其,塞浦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