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收藏紫砂的落马局长
最近山东一落马局长因其失控的雅好火了一把。该局长阁下因酷爱紫砂壶而前后收藏了2000多把紫砂壶,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专家鉴定该局长阁下的2000多把紫砂竟全是赝品!
看来仅仅不差钱还不够,想买到货真价实的紫砂壶,自身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行。
上篇文章我们探讨了紫砂泥料的供求问题,很多朋友留言都比较关注化工壶,我正好也想说道说道这个事。但是要弄清楚这里头的来龙去脉,最好的办法是我们回到紫砂的制作工艺上来。了解了制作工艺,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甚至不言自明。
本篇我们介绍紫砂制作中的灌浆工艺
开宗明义,灌浆壶严格讲并不是紫砂壶,灌浆壶一定是化工壶。
灌浆壶又称注浆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紫砂界的研究课题与前沿工艺。1958年由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制石高模的师傅引入紫砂陶生产,以求提高生产效率。当时高永君、汪寅仙等人也一起参与试验,2年后以失败告终,因为紫砂泥不具备注浆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使是加入水玻璃也无法显著提升泥浆的流动性。这里所谓的水玻璃就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微毒。
而后到1973年,由徐秀棠牵头再次研究注浆紫砂壶工艺,这次干脆去掉紫砂泥,加入了高岭土,最终取得成功。
灌浆壶的原理是利用石膏模具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模中,石膏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与石膏接触的那一面泥浆中水分被石膏吸附,这一面的浆会变干变硬成型,待成型到一定厚度时(视模具的干湿度不同,十几分钟几十分钟不等)再将模中泥浆倒出,至一定的干度时,脱开模具,便可得到一个中空的泥坯。
灌浆,顾名思义,泥要成浆,必须加足够的水,紫砂泥并不溶于水,然而工艺却要求泥粒需在浆中均匀悬浮分布、不能全部沉淀在浆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往里面添加高岭土和水玻璃,在球浆机中打48小时制成泥浆。
除球浆机外,还要有很多石膏模具,一般一个器型起码要有几十个完全一样的模具。灌浆壶可以一体成型,但更多的是身桶、嘴、把、盖分别成型,再组装的。一体成型的很容易识别,无法假冒成其他成型方法,所以现在很少做了,现在基本上都是流水线式生产,从制浆到注浆、组装、修坯,每一道流程都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一个注浆的往往需要配置二三十个修坯的。
除了常见的注浆壶外,其实很多壶的嘴都是注浆成型的(包括各种成型方法),特别是像何道洪代表作风格的那种中间粗两头细的壶嘴和壶把,必须注浆成型,只不过因为体积小,能够控制沉淀或快速成型,不需要添加水玻璃而已。注浆身桶,则必须添加水玻璃。和水在制壶过程中只起到中间作用不同,水在干燥、烧制时会完全蒸发掉,而水玻璃不仅起到介质作用,还会大部分保留在作品中,仅仅是其中的水没了,这种保留物,就是玻璃类物质。
注浆壶的特点是细腻光滑,声音清脆有金属感,最主要的特征是各个位置的胎薄厚一致,壶底一圈的凹槽非常整齐划一,这是注浆成型方法无法掩盖的工艺特征。
以前,一个简单器型的注浆壶,批发价在10元左右,复杂的比如竹节、一捆竹等花货则在50元左右。市场售价百元左右就可卖出的壶,基本是注浆壶,特别是二三百元的礼品套装。
随着媒体的曝光和消费者的抵触,现在,为了掩盖自己的出身,灌浆壶的生产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手工切口、推墙刮底、甚至内壁盖章等全手半手的工艺全都用上,然后冒充半手甚至全手工壶出售。最高明的造假就是壶身再喷浆——你不是说注浆壶光滑平整明亮吗?那我就喷上一层粗颗粒的浆,叫它既没有玻璃相、没有和尚光,只有哑光,还带有颗粒感!
满满的颗粒感送给你
灌浆壶基本上算是工业产品,流水线生产,颜色最为丰富——因为制浆的时候调色很简单,把呈色化料粉加进去就可以。注浆壶既有圆器,也有方器,只要石膏模具能做成什么样,灌浆壶就能做成什么样。方器相对复杂些,成本高些。
很多人视注浆壶为过街老鼠,其实它的危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事实上,注浆壶的性质已经和瓷器、玻璃器皿一样,比如断面有玻璃相,没有透气性和吸附性。因为致密度很高,所以胎内物质并不会析出,既不会有矿物质析出,也不会有化料析出。降温快,保温效果不好,泡茶利于逼香也都是它们的共同特点。至于外部喷浆的灌浆壶,毒性取决于所喷浆中所添加的呈色剂的毒性大小。最讽刺的是,由于没有吸附性,灌浆壶决然不会有什么吐黑、颗粒吸附、跳砂、爆籽、色差等紫砂身上会出现的问题,简直就是物美价廉!所以深受市场欢迎,特别是再伪装成半手全手壶,再配上倾情奉献、惠民推广等煽情的广告宣传,在很多新手中口碑极好,常常成为谴责那些卖半手、全手这些相对高价的销售者为黑心商人的有力证据。我并不是在给灌浆壶洗地辩解,而是我无奈地发现,有时候很多生产行为,也是被消费者引导甚至说逼出来的。但伪装、作假的欺骗行为,则是铁铮铮的事实!
下一篇我们继续讨论紫砂制作工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私信作者,欢迎一起交流探讨。学无止境,如有疏漏,请读者诸友海涵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