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瑞幸难超,更难抄

在大众咖啡领域,瑞幸已经具备了世界级咖啡企业的潜力。

从跌入谷底到涅槃重生,成为行业标杆,需要多少时间?

瑞幸(PINK:LKNCY)的答案是两年。

“这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瑞幸在中国将超过星巴克。”

两年前,参与做空瑞幸的雪湖资本对瑞幸的评估也出现了大反转,甚至自称已购入瑞幸股票。

谁曾想到,一家经历财务造假、信誉滑坡的公司,通过实控人和管理层大换血、产品创新、商业重构,居然能重拾强劲增长。

瑞幸主导的这场“资本奇迹”,仍在继续上演。

01 走向价值成长

用持续“逆势增长”来形容今年的瑞幸,毫不为过。

刚刚公布的2022Q3财报,依旧让市场咋舌,在疫情反复,消费不振,行业一片低迷之际,瑞幸营收、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继续创新高。

其中,营业收入38.95亿元,同比增长65.7%;美国会计准则(GAAP)下营业利润5.85亿元;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19.4%,在主要竞争对手连续下滑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更强的韧性。

瑞幸的门店层面利润率保持在了29.2%的行业高水平,且无论是在美国会计准则(GAAP)还是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下,均斩获超过5亿元的净利润。

来源:瑞幸财报,富途

2019年亏损,2021年亏损减少,2022年首次盈利(GAAP准则下),并持续超预期增长,瑞幸成功实现业绩“三级跳”。

业绩向好,引来资本竞相追逐。尽管身处粉单市场,但瑞幸股价连续上扬,股价从不到1美元涨至19美元,两年涨幅超过20倍。

与此同时,瑞幸还发布了首份公司治理报告,回顾了瑞幸在过去两年时间,在全新价值观指引下,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最终逆风翻盘的历程。

对比之下,星巴克中国2022年第四财季的营收为7.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6%,门店销售额下降了16%。这已是星巴克中国业绩连续多个季度下滑。

一升一降,市场声量随之此消彼长。雪湖资本报告显示,星巴克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45%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18%,瑞幸则从2%增至14%。

来源:SnowLake

瑞幸的崛起,让星巴克的“铁王座”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冲击。

但事实,不止星巴克,随着现制咖啡赛道变得越发拥挤,咖啡各品牌间的竞争随之加剧,导致引流获客成本不断变高,售卖单价则不断变低,门店盈利的难度指数级上升。

如去年还融资近亿元的时萃咖啡,由于持续亏损,缺乏造血能力,目前已几乎关闭了所有线下门店。

咖啡新势力MANNER,也在今年5月深陷讨薪风波。而其此前的最大股东今日资本,则在去年因不看好其发展而选择全面退出。

去年上市的奈雪的茶,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20.45亿元,同比下降3.8%;净利润则变为亏损2.54亿元。

图片来源:奈雪的茶公司业绩公告

刚刚借壳上市的TIMS中国,同样流血不止。据其招股书显示,自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净亏损就不断扩大,2019年亏损8782.8万元,2020年亏损1.4亿元,2021年更是巨亏至3.8亿元。巨大的亏损,使其上市不到1月股价即腰斩,使其母公司笛卡尔资本集团巨亏64%。

流血上市,资本市场也不免“用脚投票”。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咖啡领域已披露的融资金额仅为18.03亿元,而在2021年仅上半年融资金额便高达50.76亿元,降幅高达近2/3。咖啡赛道的热情明显开始退烧。

尽管行业依然热闹非凡,新晋品牌层出不穷,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头部企业快速扩张,并建立起深厚的护城河,行业格局已经基本确立。过去后来者需要面对的只是星巴克这一个巨头,且在价格带上有空白空间,但如今却要同时面对星巴克和瑞幸两座大山,且在价格带几无空白,那些不具备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的中小品牌已经很难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瑞幸门店数量截至三季度末已达到7846家,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突破6000家,而排在第三的品牌则仅有1000多家,MANNER更是仅有400余家。

门店规模的巨大差距,不仅意味着头部品牌可以有着更广泛的触达,更关键还在于规模下头部品牌在原材料采购、门店房租等上可以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形成的巨大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同样的品质下,头部品牌可以卖更低的价格却依然可以盈利,但中小品牌却无力还手。

更为关键的是,行业“祛魅”后,如今资本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营收和盈利的确定性。缺乏资本的支持,缺乏造血能力的品牌大批死亡,这一景象似乎已并不遥远。

此外,如今还要面对消费疲软,以及疫情反复等不确定性风险的干扰,更是难上加难。据餐宝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1.5%的咖啡店活不过3个月,42.4%咖啡店持续运营时间超过2年就已经属于“老店”了。《闲鱼2021创业避雷指南》显示,咖啡店创业失败率位列第二。

而瑞幸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并盈利,则在于其围绕数字化构建的商业模式,成本低,运营效率更高,更加灵活,且在规模加持下,更具抗风险能力。

瑞幸的单店面积仅约35平米,且以自提+外卖为主,这种消费习惯一旦养成,短期内很难更改。经过疫情洗礼,人们更加注重社交距离和身心健康,“自提+外卖”也正成为时下主流的购买方式。

成立至今,“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咖啡产品,是瑞幸始终的坚持。

“快取店”的模式下,瑞幸门店就像是咖啡流水线的“前置仓”,辅以标准化制作、全自动机器、柔性供应链+生产线,并用“平价”策略实现“品质平权”。

财务数据是企业战略的“会计学”展示,今年以来,一路回暖的瑞幸,正在用数据证实其战略的正确性。

从最新财报可以看出,在外有疫情扰动,内有巨头围堵的背景下,瑞幸能展示出自身的阿尔法韧性,并迎来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

显然,瑞幸已进入“投资-盈利-现金流正循环”的优质成长阶段,这是一家企业走向价值成长的标志。

02 新咖啡故事

在中国,选择在咖啡赛道创业,一开始便会遭遇两种相反的观点。

看多者认为,中国人均咖啡销量相比欧美还有巨大差距,潜力无穷;看空者则认为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味道不讨喜,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这正是当年浑水做空瑞幸时,所指出的商业缺陷。

但商业的一切症结,都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

彼得·德鲁克曾经提出“第四种战略”,就是“改变产品、市场或一个产业的经济特征”。即聚焦用户需求和市场价值,对产品策略、价值主张、服务解决方案进行优化或者变革。

面对咖啡的“天然悖论”,瑞幸开创了不断更新迭代咖啡爆品的成长路径,与彼得·德鲁克的思想不谋而合。

通过快速迭代,持续爆款策略,重新赢得市场,并可以尽享领创者红利。这一“破坏式创新”,成功将咖啡的“中国式矛盾”消解。

走对方向后,瑞幸还有自己的方法论,即以“高频次上新+数字化产品开发”,掌握可持续推出“爆品”的密码,同时加强供应链、门店模式变革、以及改变营销增长方式等等,为战略的成功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瑞幸持续打造爆款的产品力,消费者已深有体会,厚乳拿铁、生椰拿铁、椰云拿铁、生酪拿铁……连续爆卖,不断拉高粉丝的期待值。其中,生椰拿铁上市以来销量超1亿杯,椰云系列的目标同样也是1亿杯。10月10日上市的生酪拿铁,创下新品销售记录。

推出一件爆款可能有运气成分,但持续高质量输出,则要仰仗实力。

这背后是瑞幸一整套以数字化能力为保障,创造优秀产品的机制,包括从规划-研发-测试-上架-反馈等全链路的研发体系。

“我们不相信碰巧,更相信数据。”正如瑞幸副总裁、产品负责人周伟明所说的,“快速推出一个好产品并不能体现竞争力,真正有用的是能够快速推出好产品的机制。”

以瑞幸爆款生椰拿铁为例,这款产品严格测试,历经一年打磨,和各种拿铁品类对比后,最终才在2021年4月上市。

瑞幸尤其注重收集市场数据、流行趋势以及消费者真实反馈,并进行量化对比。上架后,还会基于App等线上反馈,迭代运营及物料损耗,提升效率。

相比2年前野蛮粗放的发展方式,现任管理团队更加精细化。团队内部的“策创会”,会对产品、营销、研发、定价等方面不断打磨。

今年以来,瑞幸产品的上新频率是星巴克的2.5倍,是MANNER的4.2倍。

2021年,瑞幸新品数量高达113款,上新速度远超星巴克,甚至高于茶饮行业的头部企业。

另一方面,营销和用户经营是消费企业的必修课。瑞幸联合创始人、首席增长官杨飞认为,“品运合一”、“精细化管理”等用户运营策略,与产品研发和数字化门店运营战略协作,打造“人、货、场”的三支柱,是瑞幸引领新消费、新零售时代的关键。

通过研究年轻人的喜好,瑞幸认为奶咖是最大的细分市场,瑞幸由此确定了“大拿铁战略”。“厚乳”、“生椰”、“丝绒”因此成为2021年的“拿铁三剑客”。

用户经营层面,瑞幸更侧重线上生态化。2022年Q3,瑞幸月均交易客户数2510万。

如此庞大的用户资产,让瑞幸得以大展拳脚,同时辅以优质青年偶像代言、跨界IP联名、事件营销等玩法不断扩大流量池。

基于“大私域流量池”,瑞幸更可以真正实现C2M式的产品研发,并持续优化经营和销售策略。

目前,瑞幸自身的App贡献了总销量的55%,加上小程序等线上渠道超过七成。这无疑也将降低销售费用率。雪湖资本就预计,到2025年,瑞幸的管理+销售费用率之和仅为12%,而2021年为20%。

当然,犹如奶源之于乳业企业,高品质的咖啡也离不开优质供应链,瑞幸已经开始在全球甄选优质原材料。

SOE云南红蜜系列的咖啡豆,主要来自云南保山、普洱两大产区,瑞幸已于今年采购1000吨云南精品咖啡豆。

一季度,瑞幸还从埃塞俄比亚采购3000多吨高品质咖啡豆,成为埃塞“花魁”在中国的超大买家。

今年9月,瑞幸宣布将于未来三年采购巴西约4.5万吨咖啡豆,并和巴西进行咖啡产业深度合作。

进博会期间,瑞幸还签署了印尼高品质咖啡豆的合作意向书。

中游产能上,瑞幸自建首家咖啡烘焙工厂,已在福建正式投产,设计产能1.5万吨。第二家烘焙厂进入选址规划的阶段,预计产能3万吨。

深耕咖啡的每一个环节,形成“优质生豆+高效供应链+独特烘焙生产处理方式+优质终端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瑞幸不断为高品质加码。

通过对各环节的颠覆性创新,突破增长天花板,以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洞见,找到打开消费新需求的钥匙,并不断培育出更多咖啡消费者。瑞幸的商业飞轮得以良性运转。

03 重生后的新进化

当下的咖啡市场,其实充斥着商业的残酷。

一边是资本跑步入场,一边却是关门谢客。

时萃咖啡是眼下发生的真实案例。这家成立三年的创业之星,曾在1年内完成3次融资,但选址多在核心区位,高昂的租金、运营成本,还未完善的经营体系,导致资金枯竭,现金流断裂,最终只得草草收场。

越来越多的咖啡初创企业,都需要面对“速生速死”的宿命,穿越创业死亡谷的只能是极少数。

行业上演着“冰与火之歌”,众多新品牌的失败,揭露着一个事实——当市场格局已经稳固,后来者几乎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下,头部企业已经扎好坚实的篱笆,头部品牌在规模、供应链、品牌、数字化运营等多方面牢牢筑起护城河,凭借在房租、原材料价格、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品质的同时可以极致压缩成本。

竞争加剧下,价格中线不断下移,让营运成本更高的小品牌,很难再有盈利空间。当资金枯竭,绝大多数都会成为衬托行业火热的炮灰。在这种背景下,加盟商在选择合伙伙伴时会更加谨慎,也会更加青睐头部企业。

如今,瑞幸已完成历史切割,重新上路。通过重塑价值观、严守财务铁律、强化内控管理,在全新价值观指引下,推动公司走向良性运转的轨道。

走出至暗时刻,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逆势增长,是在瑞幸全新的价值观指引下实现的。这是瑞幸重获消费者、市场和资本信任的底层基座。

当下的瑞幸,已经成功上岸,找到了成长秘诀。

一是定位上的差异化,相比于主打“第三空间”,定位精英、白领的星巴克;瑞幸定位大众消费领域,从学生到城市新锐,产品更加多元,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咖啡偏好。

在咖啡市场,星巴克经营的是“第三空间”的咖啡生意,而瑞幸却在讲述咖啡大众化故事。

瑞幸的打法可以看做是“品牌上探,产品下沉”,让更多的消费者喝上“物美价廉”的高品质咖啡,提高大众咖啡市场整体的品质。

二是抢先占领下沉市场,瑞幸改变过往坚持的自营模式,启动新零售合作伙伴招募计划。

“一二线自营+下沉市场联营”的模式,瑞幸以轻资产扩张,灵活高效,且可以摆脱过往高昂的资本开支,轻装上阵。

瑞幸董事长兼CEO郭谨一曾在财报会议上指出:“通过合作方在本地的优势,配合智能化远程指导,能够快速占领下沉市场,同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当前,瑞幸店面数量超过星巴克,低线城市门店更是其2倍有余,在下沉市场拥有先发优势。截至第三季度末,瑞幸联营店数量达到2473家,数量占比超过31.5%,加盟收入占比23%。郭谨一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12月还将放开新一轮下沉市场联营合伙人名额。

三是面对茶饮企业的“绕后攻击”,以及其他资本力量的新进入者,瑞幸已建立起深厚的竞争壁垒,且已实现盈利正循环。

资本逐利,但最终会回归理性,当市场降温后,下半场将是本地化经营、供应链实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比拼。

四是原生数字能力赋能业务模式变革,比如,基于企业自身的私域流量,瑞幸对“场”的智慧选址、优化运营;对“货”的选品、研发、供应链优化;对“人”的精细化运营,提升留存率、复购率等等。

这些护城河,正是为什么“都在学瑞幸,却都无法复制瑞幸”的重要原因。

瑞幸的一切努力,都围绕着“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铁三角”,来寻求最优解。

纵观世界咖啡巨头,星巴克注重品质,但缺少性价比;雀巢速溶咖啡便利性最高,但基本和高品质“说拜拜”。

在大众咖啡领域,瑞幸已经具备了世界级咖啡企业的潜力。能在多层级城市林立、且并非咖啡文化原生地的中国获得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未来,瑞幸走向咖啡消费更加盛行的海外,其想象空间无疑更上层楼。

搜索建议:瑞幸难超,更难抄  瑞幸难超,更难抄词条  
热议

 属于婚姻无效的情形具体是什么

一、属于婚姻无效的情形具体是什么1、重婚的;重婚是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在实行单一登记婚的中国,只要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不论是否同居,重婚即已构成...(展开)

热议

 鱼翅的家常做法

可以做羹~家里面的烹饪条件有限想要做出酒店里面那种风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用一些比较家常的做法还是比较合适的~鱼翅的泡制法:将翅饼用水泡软,搓碎,放入小筐内沥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