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午,歌唱演员于文华通过微博发布:“一位快乐的老者、一位为大家带来无数优秀作品的大家——阎肃老师,因病,今日于空军总医院去世。愿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家一路走好”。
一时间,关于阎肃去世的消息在各大网站盛传,但随后,于文华又否认了此事,发微博称:“郑重声明,刚刚所转严肃(阎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严重道歉!”
数年来,关于明星“被死亡”的事件早已不是稀奇,究其原因,好莱坞性感女星梅根·福克斯在2013年1月1日“被死亡”后对媒体的答复颇为有趣,“我终于加入死亡俱乐部了!”
在好莱坞“被死亡”似乎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些没名气的末流小人物,谁关心你死活?“幸运”地成为“被死亡”对象,还可以登上社交媒体的头条。
关于被死亡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伴随作品型“被死亡”;二是借助事件型“被死亡”;三是久未露面型“被死亡”;四是身体欠安型“被死亡”。
伴随作品型“被死亡”
2014年9月16日,一则关于“姜文导演心梗去世”的假新闻在网上流传开来,后经姜文所属不亦乐乎公司的宣传人员核实,姜文正在美国进行《一步之遥》的后期制作,身体状况非常好。
因为时值《一步之遥》即将上映,也有人称姜文是借此炒作,但事后,姜文也表示很无奈,并回应:“有必要吗?”
随后,不亦乐乎发布声明正式澄清此事,表示将对恶意造谣和传谣行为保留一切相关法律权利。
借助事件型“被死亡”
2012年3月19日,一条“李宇春手术出现麻醉意外,抢救无效心衰死亡”的微博,迅速在网上流传。当天下午,李宇春以青年电影人的身份出席在北京举行的青年影展活动,她高举板砖拍照,身体力行粉碎谣言。
后经查,是一位邹姓人士使用百度贴吧的ID号“不爱我的走”,在百度“贴吧”里恶意用P图软件将“2010年超级女声成都赛区超女王贝整容手术失败死亡”的新闻更换时间和人名,发布了名为“李宇春死因:手术出现麻醉意外抢救无效心衰死亡”的帖子。
这是借助事件型“被死亡”的一种类型,还有一种就是本身自己就是事件的主角,如李双江,2013年,因受其子李天一官司的影响,再加上本身年纪就大了,也成为了“被死亡”的对象。
久未露面型“被死亡”
这种类型的“被死亡”为四种类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深受其害的明星有洪金宝、金庸、琼瑶、六小龄童等。
2007年12月,某报刊登了“一代功夫巨星洪金宝昨夜在异乡暴毙”的消息,后某网站也发布消息称洪金宝在加拿大渥太华某好莱坞导演家中因心力衰竭去世。但很快,一些门户网站就发出辟谣稿件,称洪金宝去世消息是误传。
最后证实,都系谣传,当时,洪金宝正在山东拍戏。
“被死亡专业户”代表当属金庸老先生。据不完全统计,金庸已经“逝世”20多回,如果每次都是真的,收到的花圈估计足以绕地球一圈。
2011年10月15日,有网友发了条微博,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
据说这条谣言在传播的时候,金庸正在吃晚餐,随后立即有金庸的朋友出面辟谣,“圣玛利亚医院”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地方。还有网友调侃道:“圣玛利亚医院真是一间神奇的医院,不但金庸挂在那里,陈冠希也在那里被黑道追杀。”
2007年8月8日,网上有传言说琼瑶于当晚在台中所安医院病逝。这让已快70岁的琼瑶大吃一惊,她于12日凌晨在个人博客上发文说:“今天,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听说我在8月8日那天,已经死了。”
今年3月,83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被曝“去世”了。由于六小龄童的确很久没有出现在观众面前,所以这条消息一传开,很多人都信以为真,或转发、或哀悼。
不过很快六小龄童本人就对此进行了澄清,并亲自写博,谈“遏制网络谣言”,除了将“被死亡”事件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还决定对造谣者进行追究。
身体欠安型“被死亡”
这个类型也是“被死亡”事件的重灾区,包括此次阎肃“被死亡”事件。
2009年,赵本山因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后,他的身体状况就一直受到外界高度关注,2013年4月,某小网站突然曝出了赵本山已于4月3日晚,在北京某医院因心脏病抱病死亡。随后,网上有多个帖子在传播赵本山死亡的消息,还有网友在发布哀悼的评论。后经核实为假消息。
此外,2014年4月,63岁的吴孟达因细菌感染导致心脏发炎,在医院接受治疗,而事前,就有社交网站散布他离世的消息,网友更是自制外国杂志封面报道死讯。后媒体致电吴孟达,证实其在马来西亚休养,当他知道被网友恶搞后,还豁达地大笑几声表示:“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传,可能是另一种关心吧!”
而同属这种类型的演员成奎安却并没有那么幸运, 2009年8月21日,网上曝出了一条“大傻”成奎安因鼻咽癌复发去世的消息。经求证,最后得知,这原来是一个不太友善的“恶作剧”,其妻子也通过媒体进行了辟谣。但是,6天后的8月27日晚间11点,成奎安终因鼻咽癌恶化不幸过世,享年54岁,让人惋惜。
总结发现,一年当中总有那么几天,特别适合“被死亡”,而年初、年末、清明节前后(包括愚人节)的“死亡率”最高,其中每年11月、12月更是扎堆“死亡”。
名人经常“死”于清明节前后,而冬天气候寒冷,许多活动都不适宜,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常常有“敏感分子”自告奋勇编出这种“新闻”供大家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