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酉阳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乐土,是不是你向往的诗与远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们梦寐以求的人间乐土。

桃花源是一种理想世界,人们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与世隔绝、远离都市喧嚣的美丽乡村,但是也仅仅是一种比喻,那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桃花源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有两个,一个在你的心里,一个在重庆酉阳。

酉阳桃花源位于重庆、贵州、湖南交界处的武陵山区,与陶渊明笔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地点相符,地处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隆起带的川、黔、湘、鄂褶皱带,是一个大型喀斯特溶洞塌陷后形成的天坑。

在五柳先生的笔下,武陵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其描述的情境与酉阳桃花源的入口很是符合,由于是溶洞塌陷成一个天坑,四面皆山,仅有一个洞口与外界相连。

酉阳桃花源原来叫大酉洞,通过洞口进入天坑以后,里面的情景与《桃花源记》描述得极为相似,“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根据《酉阳州志》记载,大酉洞高三十米,长百余米,洞中有溪水淙淙,秋冬不竭,沿洞右侧流出,注入酉阳河。溯溪入洞,两岸墙立,半里许,豁然开朗,别有一天地。其中田十余亩,四周环山,皆峭壁,仿佛与世隔绝,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同时,在另一本古代文献《四川通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晋永嘉之后,地没蛮僚; 自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源耳。”

想想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战乱年代,武陵山区,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有人为逃避战乱,迁入生活,从此与世隔绝,自给自足,过上了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这里隐世般的生活终于被人们发现了,现在成了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除了对水、电、道路等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之外,桃花源里面依然最大化的保持了它最原始的模样,村民依然穿着古代的服务,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往今来,很多人想找桃花源而不得,却留下了许多关于它的诗篇,比如王维、刘禹锡、王安石等皆写过《桃源行》、杜甫的《不寐》、张旭的《桃花溪》、李白的《古风》、梅尧臣的《桃花源诗》、张九龄的《与生公寻幽居处》等上百首古诗词中均写到了桃花源。

“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倚石阑干。”我们到来的时候秋雨绵绵,虽然有些游不逢时,但景还是那个景,没看到春天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甚至是遗憾,却看到了秋天的层林尽染,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正如苏东坡所言:”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大家觉得呢?

搜索建议:
热议

 以夏天的风为题的作文

以夏天的风为题的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怎么去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