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舌状花亚科(六):蒲公英
38.绢毛苣属
绢毛苣属(学名:Soroser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种,分布于喜马拉雅一带。中国6种。印度、尼泊尔及锡金也有分布。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有时粗厚而中空,或茎极短缩或无茎,有时有直立的地下茎。叶沿茎螺旋状排列或在茎基或根端排列成莲座状,羽状分裂或皱波状锯齿或不分裂,叶形各样,地下茎上的叶鳞片状,卵形或披针形,无色或白色。头状花序多数或极多数,沿茎排列成长或短圆柱花序或在茎基或根端的莲座状叶丛中排成半球状的团伞花序,含4-6枚舌状小花。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外层2枚,线形,内层4-5枚,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近等长,基部粘合或结合。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或黄色。花柱分枝细,平凸状,顶端钝;花药基部附属物短尾状。瘦果长圆柱状或长倒圆锥形,微扁,顶端无喙,有多数(17-30条)粗细不等纵肋。冠毛3层,等长,锯齿状,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
(2)绢毛苣
绢毛苣(学名:Soroserisglomerata)为菊科绢毛苣属的植物。生于高山流石滩及高山草甸,海拔3200-5600米。分布四川(康定、德格、色达)、云南(中甸、德钦、丽江)、西藏旧土、双湖、班戈、甲扎、札达、普兰、南木林、萨噶)。
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治跌打损伤,咽喉肿痛,风湿疼痛,炎症发烧。
39.肉菊属
肉菊属(学名:StebbinsiaLipsch.)是菊科肉菊属植物,单种属,分布中国四川、云南及西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植物,茎极短缩。全部叶全为基生,暗紫红色。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多数在茎端莲座状叶丛中集成团伞状花序,花梗等长。总苞圆柱状;总苞片3层,近等长,10-15枚,长椭圆形。小苞片2枚,线形。舌状小花黄色,15-40枚。花柱分枝细,顶端钝,花药基部附属短尾状。瘦果近长圆柱状,棕黄色,长弧曲,顶端无喙,有14条粗细不等的纵肋。冠毛白色或浅棕黄色,细锯齿状,分散脱落。
(2)肉菊
肉菊(学名:Stebbinsiaumbrella)为菊科肉菊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海拔2600-4600米的高山草甸及流石滩。分布于四川(康定、道孚)、云南(丽江、中甸、德钦)、西藏(察隅)。
40.细莴苣属
细莴苣属(学名:Stenoseris)为菊科的一属植物。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中国西南部至缅甸、不丹、尼泊尔及锡金。全属大约有6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叶互生,羽状分裂、大头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小,在茎枝顶端成圆锥花序状排列。总苞狭圆柱状;总苞片1层或2层,外层极小。花托平,无托片或托毛。小花全部为舌状,3-5枚,紫色或蓝色,舌片顶端5齿裂。花柱分枝细;花药基部附属物箭头形。瘦果压扁,倒披针形,褐色,常有色斑,边缘宽厚,每面有4-7条细脉纹或细肋,两面无毛,顶端突然收窄成粗喙,喙长1毫米。外层短冠毛极短或退化而无或几无外层短冠毛,内层冠毛多数,纤细,长6-8毫米,淡白色或淡黄白色。
(2)细莴苣
细莴苣(学名:Stenoserisgraciliflora)为菊科细莴苣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海拔2800-3500米的山坡灌丛及林缘。分布于四川(木里、康定)、云南(贡山、德钦、中甸、丽江、鹤庆)、贵州(盘县)、西藏(察禺、米米、林芝、聂拉木、吉隆)。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有分布。
41.合头菊属
合头菊属(学名:Syncalathium)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全属9种,现已查明我国有8种,分布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茎低矮或几无茎或稍高大。头状花序同型,舌状,多数或少数,在茎端密集成团伞花序。总苞片狭圆柱状,总苞片1层,3-5枚,有时有1枚线形的小苞片,紧贴总苞或远离总苞。舌状小花3-5枚,两性,紫色或紫红色,少黄色,舌片顶端截形,5齿裂。花托小,无托片,亦无托毛。花柱分枝细,平凸状,顶端钝。花药基部附属钝,耳状。瘦果椭圆或椭圆状卵形,顶端收窄成极短的喙状物,但通常无喙状物,压扁,每面有1-2条高起细肋或细脉纹。冠毛3层,细锯齿状或微糙毛状,外层基部稍粗,内层纤细,上下等粗,全部冠毛基部不连合成环,易脱落。
(2)合头菊
合头菊(学名:Syncalathiumkawaguchii)为菊科合头菊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海拔3800-5400米的山坡及河滩砾石地、流石滩。分布西藏(昌都、曲松、拉萨、工布江达、墨竹工卡、加查、隆子、措美、措那、林周、南木林、比如、索县)。
药用:疏风解毒、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之发热、恶风、头痛、头晕诸症。用于跌打损伤、红肿疼痛诸症。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42.蒲公英属
蒲公英属(学名:Taraxacum)植物通称蒲公英、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为菊目菊科的一属,是温带至亚热带常见的一种植物。蒲公英采孤雌生殖,叶边的形状像狮子的尖牙。其英文名字Dandelion来自法语dent-de-lion,正是狮子牙齿之意,蒲公英花语为“我在远处为你的幸福而祈祷”。属名Taraxacum源于波斯语tarashqun,即蒲公英。
(1)植物学史
蒲公英原产欧亚大陆,人工引进到美洲和澳大利亚。因为生长力非常强,在新居繁旺,很少有人记得这并非当地生物。一般人将它当作杂草,为了花园或草坪的美观去除蒲公英。
在中国至世界的许多地区,蒲公英因为有很多用处才引进别处。可以作食物或草药。但是不同品种的蒲公英在非原产地也有可能成为入侵物种。
早春的嫩蒲公英也是一种野菜。现在已经有家养出来的,比野生的大很多。嫩蒲公英可以凉拌、烧汤或炒熟。老了的也能吃,但是比较苦。不苦的蒲公英也可以拌肉作饺子馅,味道和西洋菜做的馅差不多。欧洲人在中世纪时就已经用蒲公英花来酿酒。蒲公英叶子含有很多维生素A和维生素C。 蜜蜂也常到蒲公英采集花粉和蜜糖。
(2)形态特征
多年生葶状草本,具白色乳状汁液。茎花葶状。花葶1至数个,直立、中空,无叶状苞片叶,上部被蛛丝状柔毛或无毛。叶基生,密集成莲座状,具柄或无柄,叶片匙形、倒披针形或披针形,羽状深裂、浅裂,裂片多为倒向或平展,或具波状齿,稀全缘。头状花序单生花葶顶端;总苞钟状或狭钟状,总苞片数层,有时先端背部增厚或有小角,外层总苞片短于内层总苞片,通常稍宽,常有浅色边缘,线状披针形至卵圆形,伏贴或反卷,内层总苞片较长,多少呈线形,直立;花序托多少平坦,有小窝孔,无托片,稀少有托片;全为舌状花,两性、结实,头状花序通常有花数十朵,有时100余朵,舌片通常黄色,稀白色、红色或紫红色,先端截平,具5齿,边缘花舌片背面常具暗色条纹;雄蕊5,花药聚合,呈筒状,包于花柱周围,基部具尾,戟形,先端有三角形的附属物,花丝离生,着生于花冠筒上;花柱细长,伸出聚药雄蕊外,柱头2裂,裂瓣线形。瘦果纺锤形或倒锥形,有纵沟,果体上部或几全部有刺状或瘤状突起,稀光滑,上端突然缢缩或逐渐收缩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喙基,喙细长,少粗短,稀无喙;冠毛多层,白色或有淡的颜色,毛状,易脱落。
(3)产地生境
全属约2000余种(microspecies),主产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少数产热带南美洲。我国有70种、1变种,广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各省区,西南和西北地区最多。
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
(4)分类
蒲公英分类很杂,也有很多争议。有些学者把它分得很精细,分出2000多种,归于34类,但也有分类法只分为60种。
很多国家记录境内有多种蒲公英。英国和爱尔兰就分出二百多种。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中以记录在中国有79种,其中包括7种存疑种。
本属许多种常无融合生殖或天然杂交而成新植株。但是,这些无融合类型个体间不进行基因交流,因而其生物学种难以确定,种间界限难以划分。
(5)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xacum borealisinense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可入药。
园林价值:可用于布置花境或点缀草地。
工业价值:蒲公英属中的橡胶草T.koksaghyzRodin.根含乳汁,可提取橡胶,用于制造一般橡胶制品。
本属一些种类的根含蒲公英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豆甾醇、谷甾醇、胆碱、有机酸、菊糖、橡胶等。
43.黄鹌菜属
黄鹌菜属(学名:Young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约50种,分布于亚洲温带和热带地区。有37种分布在中国。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小,极少中等大小,同型,舌状,具少数(5枚)或多数(25枚)舌状小花,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或沿茎排成总状花序、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总苞圆柱状、圆柱状钟形、钟状或宽圆柱状。总苞3-4层,外层及最外层短,顶端急尖,内层及最内层长,外面顶端无鸡冠状附属物或有鸡冠状附属物。花托平,蜂窝状,无托毛。舌状小花两性,黄色,1层,舌片顶端截形,5齿裂;花柱分枝细,花药基部附属物箭头形。瘦果纺锤形,向上收窄,近顶端有收缢,顶端无喙有顶端收窄成粗短的喙状物,有10-15条粗细不等的椭圆形纵肋。冠毛白色,少鼠灰色,1-2层。单毛状或糙毛状,易脱落或不脱落,有时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
(2)黄鹤菜
黄鹤菜(学名:Youngia japonica)为菊科黄鹌菜属下的一个种,原生于东亚,现近乎全球可见。生于山坡、山谷及山沟林缘、林下、林间草地及潮湿地、河边沼泽地、田间与荒地上。
分布北京、陕西(洋县)、甘肃(西固)、山东(烟台)、江苏(宜兴)、安徽(歙县、滁州)、浙江(昌化、丽水、临海)、江西(萍乡、兴国)、福建(顺昌)、河南(商城)、湖北(宣恩、巴东)、湖南(新宁、龙山)、广东(翁源、乳源、信宜)、广西(百色)、四川(天全、峨眉、康定、泸定、石棉、攀枝花)、云南(大理、昆明)、西藏(聂拉木、林芝)等地。日本、中南半岛、印度、菲律宾、马来半岛、朝鲜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