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英文:hard furuncle),发病迅速,易于恶化,危险性较大的一类化脓性外科病证。包括多种性质不同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而得名。多发于颜面,其次为四肢躯干。该病首载于《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描述了它的主要症状。疔疮多因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外感风邪火毒,或外伤感毒而发。其主要症状为初起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从而危及生命。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疮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或用蓖麻子、乳香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疔疮护理上忌挤脓,防止碰伤患部,防其破坏护场而致走黄。
概述
疔疮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的疔疮更容易走黄(见疔疮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的则可损筋伤骨。疔的范围很广,名称很多,但现在一般按病位和性质分为五种,即颜面疔(颜面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 J钉之状)、手足疔(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病)、红丝疔(多发于四肢,因有一条红丝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烂疔(以皮肉腐烂为主要表现,来势暴急,易发走黄,危及生命。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疫疔(疮形如脐凹陷,是一种特殊急性传染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其中以前三种为常见、多发。
中医文献中,“丁”字(丁与疔同)最早见于《内经》,但含意包括一切体表疮疡。《中藏经》始将颜面部疮疡定名为疔,并以白、赤、黄、黑、青五色命名,还说它“最为巨疾”。从元代《外科精义》开始,疔疮便成为外疡中一个专用病名。清代《医宗金鉴》说:“盖疔者,如丁钉之状……。”其他是以颜面疔为例,而手足疔、红丝疔、烂疔、疫疔等则是因为证情比较险恶,故也归属于疔疮一病中,实际上它们早已超出了有如“丁钉之状”的命名含义。
病因及临床表现
颜面疔、手足疔和红丝疔都是因火热毒邪为病,其邪或因恣食醇酒厚味、辛辣灸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因外伤虫咬,皮破染毒,蕴蒸化热,以致气血凝滞而成。其中颜面疔发病迅速,反应剧烈,毒邪易于扩散而走黄;手足疔多由外伤染毒所致,足疔还有湿热下注的因素;红丝疔则有毒流经脉,向上走窜的特点。
三者的全身症状基本相仿,仅程度不同,轻者可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便干尿赤,苔黄或腻,脉弦滑数等;若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则为走黄之征。三者的局部症状则有不同。
①颜面疔。依具体病位而名称各异,如颧疔、鼻疔、唇疔、人中疔等等,但病因证治相仿。初在颜面某处有一粟粒样脓头,或痒或麻,渐红肿热痛,肿块虽只3~6厘米左右,但多根深坚硬,形如丁钉;中期肿块增大而痛剧,脓头破溃;后期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症减渐愈。
②手足疔依具体病位而名目繁多,主要包括蛇眼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等。蛇眼疔生于指甲两旁,形如蛇眼。初起指甲一侧边缘近端处有轻微红肿痛,渐成脓,继或致指甲周围炎、甲下脓肿,造成指甲溃空或有胬肉突出。蛇头疔发于手指末端,肿块后形如蛇头。初期指端麻痒,继而刺痛,焮红肿胀,肿势渐甚;中期手指末端呈蛇头状肿胀,触痛明显,酿脓时剧烈跳痛;后期一般脓出黄稠,渐肿退痛止而愈;若溃脓迟缓且溃后脓水臭秽,经久不尽,余肿不消,多为损骨,必待死骨取出后方愈。蛇肚疔生于指腹部。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形似小红萝卜,伸指则剧痛;约7~10天成脓,因指腹皮肤坚厚,故脓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症减而愈;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部活动功能。托盘疔生于手掌心。整个手掌脓肿高突,手背肿势常更明显,痛剧;约两周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脓不易透出,很可能向周围蔓延而损伤筋骨或并发走黄。足底疔,初起足底痛,按之坚硬;3~5天有搏动性疼痛,修去老皮可见白头,重者肿延足背,痛连小腿;溃后脓出黄稠,肿消痛止渐愈。
③红丝疔。起先多有手足疔或皮破染毒病灶,继则于前臂或小腿内侧有一条红丝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轻者红丝较细,1~2天可愈;重者红丝较粗,有的可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或二三处相互串连;若化脓则结块肿痛,溃后一般收口较易,若二三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
颜面疔需作如下鉴别诊断:疖,虽亦好发于颜面,但红肿范围不超过3~6厘米,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有头疽,初起虽亦有一粟米样疮头,但渐成多头和蜂窝状,红肿范围常起9厘米,多发于项背,发展较慢,病程较长。
治疗及护理
颜面疔、手足疔和红丝疔的治疗可有针对性地采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发于颜面或上肢者,治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于下肢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并均可服用六应丸或六神丸。其外治,初期均可用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中期脓成,颜面疔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并药制苍耳子虫放疮顶,再用玉露膏敷贴;若脓出不畅,并用药线引流,手足疔和红丝疔则应先切开排脓,再提脓祛腐(用红油膏八二丹药线引流)。切开排脓必须注意:蛇眼疔宜沿甲旁0.2厘米处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指甲溃空,需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切口不可在指掌面正中,以免术后形成瘢痕,影响手指的活动和触觉;应在指掌侧面做一纵形切口,必要时应贯穿指端直致对侧。蛇肚疔切口应在手指侧面,其切口长度不得超越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及足底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不可因手(足)背部肿胀较掌部为甚,误认为脓腔在背部而妄行切开。后期脓尽均可用红油膏或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收口。但蛇眼疔有胬肉高突者,可用平胬丹或枯矾粉平胬。蛇头疔合并指骨坏死者,可配用2~10%的黄柏溶液浸泡患指;若有死骨,则用镊子钳出,方能收口。红丝疔如二三处串连贯通者,可用绷带缠缚患部,或将串连贯通处彻底切开,以加速愈合。
颜面疔护理忌服发散药,忌灸法、挤压、早切及针挑,忌食辛辣发物,以避免疔毒扩散造成走黄。手足疔、红丝疔忌持重和剧烈活动;发于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托盘疔患者悬吊时宜手掌向下,使脓毒易于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