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应对策略

徐政龙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by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job burnout of teachers so as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is occupational disease, thereby some radical c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hus some references are provided for teachers’ plan of job care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observation and literature studying. The teachers’ job burnout symptoms are depletion of physical energy,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caused by the heavy working pressure. It is a tired status that the teachers can’t deal with education work. The causes that lead the teachers to suffer from job burnout are: heavy working pressure, no fun in wor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uncoordinated, individual disposition, and organization, etc. Many scholars have proposed som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this disease. In this paper, two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establish a system that combines training with convalescing; establish a system that exchanging post with civil servant.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含义的理解找到导致这种职业病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些根治和预防的应对策略,为教师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研究的方法是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体力、智力、能力的耗竭,是无法应付教育工作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症的主要原因有:工作压力大;工作无乐趣;人际关系不协调;个人性格因素;组织因素,等等。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合理的应对策略,本文提出两条新的应对策略:建立教师轮流培训和疗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建立跟公务员换岗制度。

【关键词】职业倦怠,情感耗竭,成就感低, 去人格化,

【keywords】job burnout, emotional exhaustion,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depersonalization

引言

目前我国教师中有近一半的人深受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职业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热心、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使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专业性职业。这个重大疾病正在折磨着千千万万的教师,反过来直接使千千万万的学生受害,使无辜学生成为教师内心痛苦的出气筒。如果教师职业倦怠症不能及时有效地根治,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使我国的教育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仅是我国目前“科教兴国”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广大教师身心健康乐于教学,保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1.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1.1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的概念首先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于1974年提出,特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的体力、精力、能力无法应对工作要求而产生的身心俱疲的状态。

Pines & Aronson (1988) 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情感的长期投入导致人的身体上、情感上、心理上耗竭的状态。

Farber(1991)把工作倦怠定义为一种与工作有关的综合征,它来自于个体对付出和所得严重失衡的认识。他认为,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因此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和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同一门学科)。

社会历史观点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

虽然对教师职业倦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的结果。还有人认为,这种耗竭是个人过度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所致。因此,综合各种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可以认为: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 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职业病,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是教师的通病。

1.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典型症状[1][2]

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通常具有下列5种症状中一种或多种的主要部分或大部分特征:

1)亚健康的精神状态:夜间失眠或睡眠不好,头痛,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四肢无力,咽喉疼痛。上班昏昏欲睡、伸懒腰、打哈欠,精神萎靡不振,休息也无济于事。

2)才智耗尽:偶尔或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思维效率低;头脑空虚,才智耗竭,考虑问题不仔细、不周到、不深入,办事丢三落四,对简单的问题也不知所措。

3)情感疏离和冷漠: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容易愤怒,好发脾气,迁怒于他人;或长期处于焦虑、悲观、失望、沮丧、忧郁状态。对人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好埋怨指责别人,人际摩擦增多,严重者有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4)成就感降低:工作满意度低,对工作厌烦,得过且过混日子,害怕竞争,生活无乐趣,感觉“苦海无边”,消极厌世。有些人迷恋电子游戏,青年教师想跳槽,中老年教师盼退休。

5)思维能力的耗尽:思维定势,工作凭习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缺乏创造性,靠熟练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假思索地应付,以不变应万变。拒绝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以为自己的工作经验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懒于专业进修,遇到问题不敢求教,害怕困难,不思上进。对别人的创造力很蔑视,以为自己能够洞察一切人。

(2)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行为表现[1](Maslach & Jackson,1981,1982,1996)

教师职业倦怠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

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为情绪/情感耗尽,这是指个人工作热情的衰竭或耗尽,表现出疲劳感,心力交瘁,容忍度低、烦躁易怒、敏感紧张,情感疏离、组织疏离、对学生冷漠,对教育工作冷漠、丧失热情和积极性,工作马虎,悲观、教学方法呆板。

2)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去人格化是指对人冷漠,无人情味。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会以一种多疑、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逃避社会交往,易于攻击人。对他人做出消极反应, 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导致家庭冲突、家人失去和睦,严重者夫妻离婚等。对同事常常无端猜疑,同事关系紧张。对学生态度冷漠,常常冷嘲热讽,失去爱心、热心、同情心,充满批判性,减少接触和拒绝接纳学生,甚至迁怒学生或视学生为宣泄的对象,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学生错误,甚至体罚、谩骂,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3)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缺乏成就感指对自己的工作成绩不满意,表现为教师发现他们的努力未能给学生带来任何变化,他们的付出未得到回报和承认。当教师感觉自己的职业所获得的工资待遇、学生赞同、社会认可等回报少之又少时,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再值得去做,还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因缺乏信心而失去工作动机,遇事推诿、回避困难、对新任务惶恐、工作满意度低、教学兴趣丧失、教学效率低、成就感低,变得不思进取,厌学、厌教。

1.3教师职业倦怠情景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无时无刻在发生着,由于教师已经习惯于职业倦怠,对这种现象早已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也就是说,职业倦怠的结果是使倦怠者对自己的倦怠症状麻木了,失去了对自己倦怠症状的认识。

例1,教师刚处理好办公室里的作业,嫌另一个班级的作业本交得太迟了,于是紧锁双眉要到教室里去告诉课代表快收作业本,路上遇到两名学生 向老师问好,老师无精打采,不理睬学生的问好。

例2,下课后,教师感到有点疲劳,在办公室刚端起茶杯想喝茶,一名学生跑进办 公室向老师反映一件事,并问:“这件事该怎么处理?”教师回答:“这点小事也来烦我!”学生满含委屈地离开了。

例3,一位化学老教师不屑一顾地瞥了一眼旁边一位刚上任的新教师,新教师在拼命制作多媒体课件。老教师心想,这东西没有多少效果,只不过是摆花架子,不如我凌厉的口齿,于是带着一本多年来反复使用的备课笔记,扫描了一下就进教室上课了,该做的演示实验也没有做,上课时,习惯性地清清楚楚地写了一黑板。

例4, 张老师刚参加工作时十分胆小怕事,怕就怕上课讲错或讲得不够精彩而被学生哄堂大笑,于是,每备一节课都化很大工夫,还偷偷到一个无人去的教室里试讲,用自己的 MP3录音再试听。多年了, 张老师已经是老教师了,对工作已经很熟练了,备课时经常在备课笔记上草草写点笔记或抄旧笔记,他经常说:“上课不难,教几遍就熟练了,教育不难,就这么回事”。

例5,学校新派来了一位正校长兼书记,新校长对该校情况不熟悉,要求原来年轻的副校长介绍学校的师资情况,并指名道姓地打听 李老师是不是学校里很难得的人才?他是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的教学水平是否很高?他是否很有知名度?他是否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

副校长回答:不错!不过,此人没有花头,就这么点本事,而且此人有点怪,很难弄。

显然,这位年轻的副校长患了教师职业倦怠症,兼官僚主义作风。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具体原因,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但概括起来,共同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工作压力大;(2)工作性质无乐趣;(3)人际关系不协调;(4)个人性格因素;(5)组织因素。

2.1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1)工作压力大

职业倦怠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是由于工作时间太长、工作量太大、工作强度太强而产生心力交瘁的反应。

Azarus & Folkman (1984) 和Hiebert (1988) 把工作压力定义为人们意识到外界的要求超出其承受力而引起生理、心理和行为系统发生变化的反应过程。

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十分繁忙、紧张、辛苦、工作量超负荷,生活快节奏。教育改革,又把教师夹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狭缝里游走,使教师左右碰壁,前后为难,疲惫不堪。教师没有休闲时间,没有自身的身心修养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的压力

来自体制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成绩考核、职称评定、职称聘任、按绩取酬,按绩评奖,某些领导还施行优胜劣汰、择优录取的政策,对教师以下岗相威胁,等等。教师的唯一选择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象一台机器永不停息地运转,参与剧烈竞争、奋力拼搏,出成绩。长期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使全体教师轮番地成为受挫折者和被淘汰者,长期的高压竞争使人身心交粹、疲惫不堪,对职业充满厌倦。

教师永远没有休闲的日子,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继续教育、学历进修,还要写学术论文,完成研究课题。有些教师在寒暑假放弃休息为学生补课,一为增加经济收入,二为使自己的学生提高成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中的不正当竞争是当今社会竞争中最恶劣的一类。在国内,由于已经受到法律的制约,例如,诸如含有“反不正当竞争”之类的法律,加上专门的管理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严格管理,经济领域内的不正当竞争已经受到制约。但是教育领域里的不正当竞争没有立法制约,尽管有《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劳动法》,但这些法律对教育形同虚设,教育局及督导机构充当着不正当竞争的加速器、促进者、保护伞,不断推动着教育的不正当竞争,使之愈演愈烈。

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主要看学生的考分,考分高就当优秀、当先进,获得多的奖金,评聘职称时先上,优胜劣汰时使高分者生存低分者淘汰,招聘在职教师时几乎唯一的标准是分数,全然忘记了人才的才能是多元的。于是,正当的竞争手段失利,就采取不正当手段。例如,双休日补课,夜里上课,提前上学、推迟放学,寒暑假补课,加重作业量,取消一些实验,舍弃一些内容,在教材上挖空心思偷工减料,加进大量考卷,在考试上绞尽脑汁添工加料,取消或削减体育课、音乐课、图画课、班会课、德育课、劳技课、实验课,等等。这些做法把本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不正当竞争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损害了学生的正常发展,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加速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2)社会压力

教师拥有许多空虚的美名,例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光环无不体现教师职业的伟大和神圣,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这无疑使教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行为受到监督,言行稍有偏差就受人过度强烈的谴责,使社会上许多把对政府腐败的愤怒发向教师。舆论宣传又宣布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而实际收入不及公务员一半,从而使教师为社会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而享受体力简单劳动者的报酬,当教师跟自己的同学或其它职业人员相比时,产生羡慕感和嫉妒感,心理失去平衡,对自己的职业感到不满。

3)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家长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为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有时彻夜难眠,但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于是,家长的责骂,同事的嘲讽,领导的批评,学生的不满,教师的自责,感到自己压力重重。

教师在青年时期是最活跃的时期,喜欢带领学生开展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但活动不会总是顺利,一旦出点什么事,就要遭到各方面的指责,怀疑活动耽误了学习,降低了成绩,伤害了身心,教师罪责难逃。于是,教师看破红尘,多一桩事不如少一桩事,长此以往,便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故”,乐于懒惰,消极怠工,限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再开拓进取,这就是职业倦怠心理。

4)自身心理素质

有些教师由于整天忙于工作而无暇充实自己,忘记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忘记了跟同事、同学和朋友的交往,把自己受到的内心痛苦默默地埋在心里不向外人透露,因而性格变得内向。一旦遇到失恋、离婚、工作不顺利等疑难问题的时候,内心的孤独、痛苦无法排解,就失眠、抑郁、焦虑、烦躁、忧郁,严重者就患忧郁症等疾病,精神萎靡不振,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症状更加严重,相互加强,恶性循环。有教师患有忧郁症而自杀,是职业倦怠症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来自领导的压力

此因素也成为组织因素。领导过于缺乏同情心、孤立、官僚、无效能。研究发现,领导对教师缺乏欣赏与支持性回馈乃是助人工作者的重要压力来源,其中校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校长出现官僚主义作风正是校长本人也患了职业倦怠症。

学校组织结构化,管理缺乏人性化,不尽合理的量化考核往往使教师工作得不到公正评价,教师得不到管理者应有的鼓励与支持,个人和组织在工作量、薪金报酬、控制感、公平性、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匹配,也很容易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兴趣。

这里,着重提一下控制感的作用。

教师自主决定的范围和工作要求是工作紧张的两个因素。工作中有控制感和自主程度高的教师感受到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在教学中越有发言权的教师越不容易产生倦怠。[3]

在教育中,领导频繁的命令、要求和评价使教师产生被控制感,工作被动听指挥听摆布,因而容易疲劳与厌倦。领导让教师自主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自我评价,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教师有成就感,工作有主动性,从而不易倦怠。在这方面,领导者不容易患教师职业倦怠症,而普通教师容易患职业倦怠症,这是控制感的作用。

上述五点压力因素同时可以证明,教师职业倦怠症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而教师是受害者,教师职业倦怠症是教师最常见的职业病,工作压力大,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共同因素。

下面看一段来自网络的消息:

一个女教师的死引发的对中国教师生存现状的思考

前几天,荣成市一所中学的一位教师自杀了!撇下了年迈的父母、七岁的女儿和爱她的丈夫。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这位老师所任班级的平均分比其它老师低了六分多,就是这六分,学校领导对这位老师又是点名批评,又是“促膝谈心”,见一回谈一回。这个极爱面子、又性格内向的女教师终于心力交瘁, 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

(2)工作性质无乐趣

教师工作虽然繁忙、复杂,但从一生来看,教师工作缺乏变化、乐趣和浪漫色彩,很平凡、单调、枯燥、乏味、沉闷、古板,如果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就会令人厌倦。对大多数人来说,缺乏新奇感和挑战性。

1) 师生角色冲突

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使教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为人师表又要亲切平等,与学生亦师亦友,既要管理、监督、批评学生,又要受学生评价并需要得到学生的拥护,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增加了工作胜任的难度,使教师很容易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

2) 职业本身缺乏趣味性

教与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能动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应有较高的创造性。而我国的教育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原因限制了这种创造性的发挥。如,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传授知识的过程,主要是使学生多读、多背、多复述、多记忆、多做练习、多考试,教师自己反复做练习、批练习、批试卷这样一系列的重复性劳动。这类劳动跟流水线上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者还要单调、沉闷和令人厌倦。心理学告诉人们,重复性的活动是十分令人疲劳和厌倦的。即使像监考这样一种无所事事的最不需要动手动脑的活,也十分沉闷难受。下面从一个心理学实验开始谈起。

①心理倦怠实验

你被要求住在一间装备简陋的办公室里,里面除了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包香烟(假定你是吸烟者)和一壶茶,没有其它东西,你必须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每天在这里上班,且必须坐在椅子上,不得离开一步,办公室的门必须紧闭但不加锁,没有人跟你谈话,不准你阅读书报,但你可以抽烟、喝水。你能坚持多久?

看起来似乎是十分轻松的活,但人人难以忍受,被实验者感到十分痛苦,宁愿去干农活也不愿呆在这里。

实验证明,封闭、不变、单调、重复、沉闷的气氛使人产生疲劳感,令人厌倦。而开放、多变、丰富、多彩、活泼的气氛使人感到惬意、轻松,令人愉快。

从每天的工作来看,教师的职业,重复性不很强,毕竟课文在变、作业不同、学生不同,发生的事件不同。但从一年来看,重复性很强,例如,每天必须批数以百计的作业本或试卷。对学生的作业辅导是一个学生做错了,往往还有许多学生做错,需要重复辅导。今天跟A学生谈话,明天跟B学生谈话,谈话内容往往是相似的。有的学生任教一年,不知反复谈话要达多少次,以致磨破嘴皮,学生还是老样子,十分令人气恼。

②跟工人比

跟流水线上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者相比,两者都容易疲劳和厌倦,教师更容易脑力疲劳和厌倦,缺乏成就感,而工人容易体力疲劳和厌倦,不失成就感,因为机器总是听从工人的操作,产品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工人从来不把原料带回家,在下班时间完成后带到厂里。教师则不同,虽然现在的教师不再把学生作业本和自己的备课笔记带回家,但是,教师带回家的是满脑子的问题:学生的作业为何错了?怎样改正?教学中该如何改进?某优秀学生为何近来落后倒退?某学生为何打架斗殴?为何近来班里纪律变差?等等,连做梦还在思考。

从长时间比如十年来看,教师的职业是年年重复,或者几年一次重复。流水线作业的工人,由于机器总有一定的寿命,几年的使用,机器被淘汰,工人就被调离原来的岗位,因为常见的工人职业不是专业性的,很少有工人终生在一台机器上操作。而教师职业是专业性的,是终生职业,一旦厌倦自己的职业,没有机会调换岗位,从而是工作越干越厌。

教师的脑力厌倦跟工人的体力疲劳对人的损伤完全不同。脑是神经中枢,过度的疲劳造成人的神经和精神损伤,例如神经衰弱,往往具有不可恢复性,一旦患了此类疾病,休息无济于事,而体力疲劳可以通过休息调节得到恢复。

③跟公务员比

教师的职业跟公务员相比,有同也有异。知识性和创造性都比较弱,都远远不如科学家和工程师。但公务员的岗位是政府机关,政府机关具有开放、变化、丰富、多彩、活泼的特点,人际交往频繁,工作性质虽然简单,但很少终生干一成不变的活。

举例来说, 张先生高中毕业后是农民, 20岁在村小当民办教师。23岁,由于三年工作不出色被辞退,在村委会当村干部。25岁那年调入乡政府当文书。27岁被某书记当作人才,提拔为卫生办主任干了2年。29岁那年考取省党校脱产学习。4年后33岁,党校“本科”毕业,被提拔为副乡长分管教育。由于不懂教育,教师有意见,但张不犯法不犯罪仅仅是教师不满。36岁,正值乡并入镇,张被任命为副镇长分管工业。37岁被提拔为镇长,40岁被任命为县土管局长兼党组书记,42岁被任命为环保局长兼党组书记,44岁任县旅游局长、开发区主任兼党组书记。48岁,张被任命为副县长,52岁当选为县委书记。56岁当选为县政协主席。张的学历、能力并不高,可是由于职务不断变迁,地点不断转移,没有丝毫的职业倦怠,却显得很年轻有为。如果当年张是一位优秀的小学民办教师,30岁左右考取中师,转正后一直当小学教师到现在,命运又如何?张的当年同事们已经厌倦了在小学当教师,多数已经患有教师职业倦怠症。

以上实验和对比可以说明:工作岗位、性质的一成不变会促使职员职业倦怠,而工作岗位、性质的不断变迁可以消除职业倦怠。适当地职业或岗位变迁,使人的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可以使人产生挑战心理,促使人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经常涉足适当陌生的新领域,使人的心理年轻化,有利于知识重构和能力迁移,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

但是,教师、医生、会计、工程师、科学家等的工作是专业性工作,除了当公务员外,很少有能力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如果转换行业,专业人员就会失去专业优势,变成非专业人员,这无异于普通劳工。例如,物理教师很难教化学更难教语文,外语教师很难教语文、历史,语文教师很难教外语、数学。教师更难当医生、工程师,等等。本来具有创造思维的教师被活活卡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任其职业倦怠下去,让其才能付诸东流。这无异于对人才的活埋。

3)工作环境差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教室和办公室,其中坐办公室的时间占60%左右。

虽然近年来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立了许多新校舍,但是,教师办公室始终是天底下办公室中最丑陋的一类。跟政府机关和企业办公楼一比,显得不堪入眼。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里,住着多达4-6位教师,人均面积仅仅3-5平方米甚至更小,除了办公桌很少有空余面积,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杂志、报纸、笔记本、学生的作业本、考卷,还有一台庞大的电脑。地上堆满了大捆大捆的考卷,有实验仪器、教学辅助设备如录放音机、小黑板等,还有扫帚、畚箕、拖把、脸盆。班主任把学生的饮料瓶罐收集来放在办公室的角落里。由于地面上到处是杂物,加上教师忙得无时间打扫,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卫生工人,地面每年打扫一次,脏乱程度无法形容。

与其说教师办公室不如说垃圾房。即便这样,班主任每天要把学生叫来谈话,任课教师把学生叫来辅导。办公室里整天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声音嘈杂,隔壁或四周是教室,教室里是其他教师上课的讲话声,时而传来学生的朗读声,喇叭常常响起,震耳欲聋。

校园里全是教学设施,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除了寥寥无几的几棵树几片小小的野草地,再没有一点绿化的生气。学生们整天打打闹闹,追追跑跑,老师常年忍受着噪声的煎熬,还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学生,生怕出点什么事。

至于学生的吵闹、需要教师管纪律,造成教师心理的烦恼,另立下文讨论。

3)不良的师生关系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教育这个职业和学校这个环境中,教师的人际关系单调,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交往内容主要是做学生思想工作,不乏批评和惩罚学生,受到学生的抵抗甚至人身威胁、遭到暴力侵犯,使自己担惊受怕,对工作充满厌倦。

管理学生的困难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因而也是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学生问题。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同时,反过来,自己的心理受到极大的污染,忍受心理的痛苦。这跟治疗SARS前沿的医务人员一样,在医治病人的同时,自己受到病人携带的病毒的感染,自己成了SARS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多一名教师,少一名警察。社会需要教师筑起一堵人墙,用于阻挡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监狱。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尚未开化、尚未文明的青少年,其中包括不少尚未判刑的青少年罪犯。教师一方面扮演着父母亲的角色,要把那些一只脚在校门另一脚在牢门的青少年拉回来,另一方面扮演着警察和法官的角色,要保护其他青少年免受犯罪青少年的侵犯。教师的这种特殊角色,使自己早已养成的文明不断遭到野蛮的挑战。

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因为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的绩效,继而影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从而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1]

①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因而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如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情感体验,甚至出现师生对立,抗拒教师实施的教育,并在课堂上捣乱,破坏纪律。学生的这种态度会抑制大脑皮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效果不佳,使教师自己降低成就感,丧失信心,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②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管理效果

心理管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只有师生和谐相处和相互沟通才能使信息反馈快速及时,管理到位。师生关系的对立使信息反馈迟滞延误,教师不了解班级实际,管理不到位。这样会造成班级秩序混乱,教学活动不顺利,师生相互厌恶、抱怨、责怪,师生关系疏远。对于教师来说,会质疑自己的管理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形成心理压力。

学生的纪律问题是班级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因而也是造成教师倦怠的最重要原因。随着社会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更加突出,它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甚至成为教师重大的工作压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患心理疾病,直接跟管理学生的纪律有关。

③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师自己的生活质量

人际交往是生活的一个最重要部分,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得到尊重和爱戴,产生愉快感,性情开朗;不良的人际关系使自己被忽视、歧视,受人讨厌,产生痛苦感,性情抑郁。对教师来说,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自然成为交往中最重要的人群。体验到愉快的教师才能使自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工作,消除工作中产生的身心疲劳。

(4)个人因素

1)个体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例如A型人格特征的人表现为争强好胜,急躁、时空观念强,力求把握环境,具有极端的挑战性。在压力反应上易焦虑、疲劳,心理症状、健康指标、角色过度负荷和物质冲突上反应比较明显,虽然一时容易出成果,但容易出现心理倦怠。B型人格特征的人与此相反。

A型性格的人当教师,容易当教坛新秀、年轻时工作比较突出,但进入中年后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症,因而成为教书匠型的教师。B型性格的人则细水长流,长期坚持不懈,终生不倦,容易成为专家型教师。

2)个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工作能力

教师、咨询人员等助人工作者,助人工作的对象是人。因此,特别需要与人互动的人际关系能力。如果个人缺乏社会认知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就会使自己陷入同事交往、干群交往和师生交往的困境中,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

2.2教师职业倦怠症的易发人群

(1)热情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

期望值高的教师,成就动机高的教师,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热情和有奉献精神的这一类老师最容易产生倦怠的危险,当他们的热情和努力工作没有得到奖赏,幻想破灭的感觉笼罩着他们,热情会被绝望代替,他们逐渐产生倦怠。

(2)性格比较脆弱的教师

性格比较脆弱的教师,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教师,缺乏自信心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高。比较敏感的“感觉型”教师相对于比较冷静的“思考型”教师,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感。

(3)处于某些特殊阶段的教师

资料显示,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某些阶段的教师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①教龄6-8年和12-15年的教师容易产生倦怠,[3][4]因为在教育生涯的大约最初6年时间内,对工作不熟悉,一切处于学习、探索中,因职业的生疏而常常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时期,教师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学习认真、积极,时刻不松懈。但是,随着对工作的熟悉,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获得一些成绩,教师感到得心应手并且在能力上已经超过老教师,认为当教师并不难。经过这段时间后,体力消耗不小,青年期精力的旺盛期逐渐过去,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渐渐到来。职业倦怠的标志常常是一些不以为然的小事件,例如,一场感冒使人一蹶不振,或者某次出差回家常常睡不着觉,等等。

②取得某些学历或职称后的教师

教师在完成了在职学历进修后,几年紧张的工作和学习进修使人感到疲惫不堪,在工作之余无心学习、放松工作,一心想通过休闲来恢复精力,于是便出现短暂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职业倦怠。

教师在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取得了自己要想达到的职称后,觉得自己再没有新的目标需要为之奋斗,人生没有新的希望,工作失去了动力,自此,教师便产生职业倦怠。例如,某些教师评上了中级职称,自感已经无能评上高级职称;某些教师已经评上高级职称,上面再没有更高的级别,从此不再开展教学改革,再也不写论文。

教龄6-8年对应于大多数教师取得中级职称,教龄12-15年对应于大多数教师取得高级职称。所以①②实际上是一致的。

另外,男女相比,男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高于女教师。不同年龄相比,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40岁以上的教师更易出现职业倦怠,即40岁以下倦怠症出现率高。班级学生数量过多的教师、经常任教初中毕业班、高中毕业班的教师,任课任务重、跨年级多的教师,更易感受到工作高压力而导致职业倦怠。某些教师有了房子、汽车、儿女成家、有了孙辈,自感人生目标已经全部实现,人生再也没有所求了,这样的教师也可能产生职业倦怠,这些教师大多数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所以,教师退休前是最倦怠的时期。

3.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很多,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见解,例如有学者提出:(1) 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逐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2)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包括①重视教师的物质需要;②引导和发展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③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3) 切实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条件,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4)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排除教师心理障碍,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等等。这些见解都是合理的。

根据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到的结论:①封闭、不变、单调、重复、沉闷的气氛容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②工作岗位的一成不变容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岗位的适当频繁的变动有利于消除或减轻职业倦怠。本文除了同意许多学者提出的见解外,根据这两个原理再提出几点新的见解。

3.1建立合理的教师轮流培训和疗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国家要在制度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要为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轮流培训和疗养的设想为:

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于22岁参加中学教学工作,到大约30-32岁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时期,应该让教师重返大学脱产学习、进修2年左右的时间,消除产生职业倦怠的条件,收到学习和疗养相结合的效果。学习的内容是:①攻读硕士学位,其中包括提高学历和文化程度,课程理论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艺术和技能训练、接受心理学教育,总结从教以来的经验教训,写出教育研究论文,等等。②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内容同攻读硕士学位,程度稍低;③技能培训班,对大多数既考不上研究生又考不上第二学士学位的教师实行一次性职业培训,内容为计算机、普通话、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法律、心理学、国家教育政策、课程理论、教育教学艺术和技能,等等。通过上述培训后,免去以后15-20年的某些在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减轻工作负担,鼓励在职研究。

对已经处于职业倦怠并无法正常工作也不能接受以上进修的教师,送到教育系统专门设立的疗养院疗养1年,到期后重返岗位。如果倦怠不能消除,先安排为学校一些非课堂教学岗位,对于一些学历高、能力强、职称高的教师,由人事部门重新安排新的岗位,例如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等等。

3.2建立适当的换岗制度

用数学模型来分析,教师队伍是一个非线性的开放系统。现代非线性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告诉人们,一个系统如果受到封闭,系统内部跟外部失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失去生命力。只有系统不断跟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建立动态平衡,系统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教师作为一个系统,它只有不断跟外部进行成员、知识、能力的交换,教师才能充满活力,才不会导致职业倦怠。

首先参照西方国家对公务员制度实行改革。公务员应该定性为“政府机关的文职人员”,而“领导干部”定性为“政府官员”或“行政官员”。文职人员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政府行政、决策的权力,职责是做官员的文职助理,协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主要通过文化考试和业务考核聘任和解聘,对合格者实行终生制和轮流制。政府官员是领导者和决策者而不是公务员,应该通过全民竞选产生,人大会议任命,任期届满回原岗位。官员不享受公务员待遇,不享受终生制。例如,教育局,设一名局长和几名副局长是行政官员,其余都是公务员。

公务员和教师实行一体化,享受同等待遇。

教师是一个高度职业倦怠的专业性职业,从专业性来看,教师的职业岗位无法用其他人员代替,但教师完全有能力担任公务员。教师和公务员一体化的设想是:

首先要取消公务员终生不变的制度,即不再有专门的公务员,因为终生当公务员同样存在职业倦怠(表现为官僚主义)。公务员由教师轮换担任,教师定期跟公务员换岗。录取公务员就必须跟教师一同录用。例如,一个从22岁开始工作的教师到60岁退休,工作时间为38年,期间有2年的脱产培养,实际工作36年。大约从32岁即培养后返校工作之日起,把28年大致3等分,每9年换岗一次,教师从教育岗位换到政府机关,工作2年,28年中轮到3次,共6年,其中7年当教师,2年当公务员,循环3次。每次当公务员的机关不同,例如乡镇机关、局级机关、市级机关,根据教师的学历学位、专业、年龄、能力、个人意向等决定。

教师换岗后重返教坛,似乎换了一个人,消除了或预防了职业倦怠症,又当过公务员,提高了自信心,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学校环境新鲜,教育充满挑战,开阔了眼界,改变了思维模式、教育理念、方式方法,而且在当公务员期间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能力,对当今教育的改革必将带来新气象。同时也改变了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

总之,教师应该不断轮流培训和疗养,并跟公务员定期换岗,以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参考资料

[1]杨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教书育人[J],2009年3月

[2]王晓芬.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天津教育[J],2009年第3期

[3]曾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陕西教育[J],2009年第1期.

[4]汪劲松.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之我见,天津教育[J],2009年第3期

发表:市级获奖论文

搜索建议: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应对策略  
热评

 成都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等2022...

为了方便广大考生及家长及时了解招生录取状态,成都医学院2022高考录取结果将根据录取工作进程实时发布。学校于7月24日完成了甘肃省、青海省、山西省、河北省本科批...(展开)

热评

 保险赔付流程?

问:保险赔付流程?律师解答:保险理赔是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后,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请求进行处理的行为。在保险经营中,保险理赔是保险补偿职能的具体体现。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