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心学是一部学习学

大家好!我是龙哥。

一个想和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的家伙。

《传习录》是一部问答录,对话录,记录了王阳明为学生解除困惑。其中学生向请教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今天龙哥就来梳理一下书中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

学习第一是立志。

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学习,都希望学习,但是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那就会今天看到音乐好,就学习一下音乐。明天看到经济学好,就学一下经济学。后天看到插花也不错,就去学一下插花。结果学习就变成了陶冶情操,变成了打猎采集。

我们可能都会碰到过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要学什么。特别是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大师都在营造着一种学习的焦虑感。彷佛你不学习下一秒你就会让时代给抛弃了。结果是让我们买下各种各样的课。学完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改变。纯粹只是花钱买了个安慰。

而这种焦虑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明确的志向。我们不知道自己将要到哪里。用各种各样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让自己不那么害怕。

另外有一些人,他以为他自己很有志向。他的志向是:我要干一番事业,我要赚大钱。然后今天干一件事,发现没有赚到钱,明天就改干别的。这条路走不通,就又换过另一条路,看能不能成。其实这种叫做:志无定向。这也是个毛病。

那要怎么样立志?

王阳明说:只要心里念念都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够不忘记这点。久而久之,自然心思凝聚,就像道家说的结圣胎。这天理之念常存于心,驯养自己,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起初的念头,不断存养扩充开去罢了。

这话听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感觉。为什么存养天理就是立志?那如果存养天理就是立志,每个人都存养天理,那是否所立的志都是一样的。什么是天理?天理要跟人欲合在一起理解的。存天理,去人欲。用朱熹的说法就是,你吃饭是天理,但是你想吃美食就是人欲。所谓存天理,就是要去掉自己过分的欲望,只保留下生存所必要的,无私无我,这样世界就会按照天理来运行。

存养天理,其实还是致良知。当存养天理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良知良能就不会被私欲所蒙蔽,这样你就能看清楚你应该要做的事,这就是你的志向了。

怎么样才能做到志有定向?

《大学》里很核心的内容——止定静安虑得。整句话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注解道:“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人若先晓得那所当止的去处,其志便有定向。就是你要知道你最终是要去往哪里,止于哪里,你才能志有定向,

止于哪里?止于至善。

什么是至善?

王阳明相信,至善,就是心的本体,通过明明德,不断擦亮自己,就能到达这个至精至一的地方。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志向就是不断让自己回归到心的本体,不断接近圣人的境界。

心学,其实就是内圣之学。内在于个人自己,自觉地作圣贤功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之学问也。

学习了但是没有进步怎么办?

王阳明说:为学必须有个本原,在本原上下功夫,渐渐盈科而进。

王阳明说的本原,就是致良知,是良知良能。

王阳明又说:“立志用功就像是种树。开始的时候,生根发芽,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之后,才有树叶,然后有花,有果实。在开始种树的时候,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那树枝的事,不要想那叶子的事,不要想那开花的事,不要想那结果的事。空想有什么意义呢?只要你不忘栽培灌溉,你还怕没有果实吗?”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只管立好志用功就行了。不要整天空想进步的事。每天都想着怎么还没成,其实就是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干什么,就想赶紧帮它一把,让它长快一点。这是什么?这就是拔苗助长。

所以,学习先立志,然后只问耕耘不求回报。不要去想“成不成”。凡是想着“成不成”的,他就会想,这条路不成,那就换一条路成不成。这样就做不到专注坚持。或者,他就想要去拔苗助长了,做不到“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志向,只问耕耘,一点不停息地只管培植。勿助,就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问效验。

持志如心痛

学习第一是立志,立了志之后是持志,持志要如心痛。持志如心痛,不是说你要死死地抓住那颗心,抓得它痛。而是说,心中有志,只要一跑偏了,就会感觉到心痛,就会提醒自己要回来。

立了志之后就有了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节奏。但是我们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的杂事或者诱惑会把我们带离计划,让我们去做计划外的事。比如说你正在学习用功,你的好基友喊你出去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你可能就会忍不住跑出去了。但是事后,你意识到你跑偏了,你感觉到心痛,得赶紧回去完成你的计划。

学习要先确定自己的本体书

确定了志向,知道要用功学习,也能持志如心痛了,那要如何学?学习你总得读书。但是书不是随便读的。读书要根据你的志向。志向不明确,书自然读不懂;不是读不懂,是根本读不进去;不是读不进去,就是根本没读。很多人买书回来,就放在那里,最后变成了“藏书”。

有了志向,就要确定自己的本体书来读。什么是“本体书”?就是你准备照着一条一条来践行的书。读书是个道路选择的问题。你准备走哪条路?你准备像谁那样的活着?那你就去读他的书。去了解他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确定了本体书,不是说其他书就不读了,而是其他书只是作为是参考。不过一旦确定了本体书,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去读其他的书了。

书读不懂怎么办?

王阳明说:那是因为你总是在字里行间、字面意思上穿梭讲求,所以没法懂。凡是读不懂、行不通的地方,必须反躬自问,在自己心体上体会,就能通达。

我们读书,实际上只能读懂我们本来就懂,或者接近懂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够真的懂,那还是要知行合一。不要只停留在字面上,要去践行,自然能有体会。回过头来再看,也许就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论语》里说,子路听到一句善言,就马上要去做。这时候,你再跟他讲第二句,他会阻止你:“等等!等等!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做呢!”这种对读书的态度就比较端正。从书中读来的东西,马上去实践,验证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懂了再接着下一条。

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在阻碍着你?

王阳明说:学习的大病,在于好名。

好名,其实就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听见别人的夸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诋毁就郁闷,这就是好名的病发作。名声与务实相对应。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如果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求名的心了。

但是如果求名求多了,超过了实,弄成了名不符实,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所以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名声不要超过自己的实力,这样才能扎实。

学习怎么样才能效率最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谁是学习效率最高的人。

《论语》里面,有一回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跟颜回比,谁更强一点。

子贡说,我哪能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最多闻一知二。

闻一知十代表了颜回的学习泛化能力很强。

什么是泛化能力?泛化能力这个词来源于机器学习,是指机器学习算法对新鲜样本的适应能力。学习的目的是学到隐含在数据背后的规律。用人话来讲,就是能做到举一反三,一理通,百理明,知道了一种情况的规律之后,可以去应对从未有过的新的情况。

那为什么颜回能做到呢?

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二过。

不迁怒,是指颜回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是按道理或者说是规律来处理人和事的,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变,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在处理人和事的时候很容易参杂自己的情绪进去,影响正确判断。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好学的最高标准,不是知识之学,而是性情之学,正心养性。颜子好学,能任道,故善养气而几于中和也。

不二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遍。

这个是非常难做到的。我们人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陷在自己的情绪里面,我们往往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甚至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没有错。第二个是明知自己错了,但是由于自己的种种行为惯性,还是会一次次地陷入到同样的错误中去。

如果一个人能不二过,那用不了多久,他就没有错误可以犯了。这样他想不成圣人都不行了。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颜回能做到,是因为他有未发之中。一本《传习录》,其实大半都是在反复讲“未发之中”。

“未发之中”,首先就是情绪管理,不乱发脾气;其次是始终保持不偏不倚,凡事就能做出正确判断。无论是判断善恶,还是判断对错,处于未发之中,就能清醒的认识到。

以上就是《传习录》中关于学习方面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搜索建议:心学是一部学习学  心学是一部学习学词条  
热评

 火把节是什么时候(火把节时间)

7月6日,记者从西昌市委宣传部获悉,西昌市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而停办三年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今年恢复举办,拟在7月22日-25日期间举办。22日当晚20时火把狂欢主会...(展开)

热评

 糯米粉做法大全家常

一直对软软糯糯的吃食,打从心底的喜欢,而且毫无抵抗力,几天不吃就会念叨。所以,平时家里会囤不少糯米粉,有时间时,用它做个主食或者点心,特别受欢迎。以下,整理了1...(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