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是道家养生的终极追求;养生,分物质养生与精神养生。
精神,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核;清静,是道家修行的至高境界。
汉方院子,借助现代科学实验研究发现,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加速生理的衰老速度,还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道家,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可能性,所以,在实际修行中,道家提倡精神的自我磨炼,道德的自我完善,心态的自我平衡。汉方院子,在认识与实践上,将精神养生作为医道养生的重要内容,总结了四种修行方法:
一、修道养生:
道家曰: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以信道修道,即通过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自觉的修道来达到与天地同寿的理想。为什么信道修道可以养生?道家的道,本义并不是道理、哲理,而是指天地大道,即自然规律。道家之道,内可以修身延命,外可以治国佐世,道家内外兼修,倡导通过自我修行,提升人生境界,而后才有能力,去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二、修德养生
在道家的概念里,养生不仅包括养身,还包括养德。这是道家养生的一个显著特征。《周易》曰:积善之家庆有余。养生与养德不可分,养德不仅有助于养生,而且本身就是养生的重要方面。在先秦道家文化中,德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与得相通。没有道德,怎么会有得到?《太平经》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到天地生养万物之德是以气化流行来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德养生也就是以气养身,所以《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积德行善,为什么会有福报,也是这个道理。
三、清心养生
道家哲学内核之一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上是清心寡欲。清心,即思想清静无杂念;寡欲,即没有过剩的私欲。私欲与杂念太多,精神就会受到各种煎熬,身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孙思邈指出,长寿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五难,即名利难去、喜怒难除、声色难断、滋味难绝、神虑难散。如果不能排除以上杂念,是不可能尽享天年的,《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家为了达到清心寡欲这一精神境界,在修行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
四、宁心养生
知足常乐,也是道家精神修行重要内核。《道德经》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只有知足,才能经常感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在养生中,养心非常重要,洒脱,是养心的第一法。道家修行,追求一种常应常静、空的境界: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有了超然的心境,自然便远离了困扰俗人的自私之心、猜疑之心、贪欲之心、憎恨之心、傲慢之心。
天地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机枢,惟静者能看得透。
汉方院子,世外山林,清静修行,养生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