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如果遇到“直播自杀”你会怎么办?

日前,泸州一19岁青年微博直播自杀,网友和警方最终找到他时,已经回天无力。斯人已逝,但微博直播自杀事件却依旧发人深省。

陌生网友看到有人直播自杀该怎么办?劝告是否有效?哪些话不该说?身边亲友出现哪些迹象时应警惕自杀?记者采访了“希望24热线-上海市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技术总监林昆辉。他表示,网络直播自杀就是在释放求救信息,看到的人切忌冷嘲热讽,也不要说教,最好第一时间陪伴在身边和实施救援行动。

事件回顾:男生微博直播自杀,疑与家庭和情感有关

11月29日22:30左右,四川泸州一位19岁网友“Neu”开始在微博上提及要自杀,经历一晚上网友的开导,情绪趋于稳定。但30日早晨,“Neu”却突然出门购买了药物和火炭,并开始微博直播自杀全程,而在最后的几条微博中,“Neu”还流露出了求生欲望:“炭燃了。安眠药起效了,我还不想死,但是没法自救了。”有网友数过,他在直播自杀的4个多小时里,一共发了38条微博。

在直播过程中,有网友通知了当地警方。警方随即全力查找,最后在纳溪区永宁西村一民房内发现了因服药和一氧化碳中毒陷入昏迷的男子曾某某。曾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截至发稿前,“Neu”的微博已经全部被亲友清空并作废。

根据网友的截图显示,“Neu”此前的微博一直充满悲观情绪,“我从出生就注定被抛弃,本来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极端的我无法接受那么多痛苦,我真的很脆弱。”而自杀的导火索可能跟情感受挫有关。据《华西都市报》报道,“Neu”自幼父母离婚,父亲杳无音讯,母亲改嫁,他从小由外婆抚养。自职业中学毕业后外出工作,今年刚辞职回老家。

专家分析:预告或直播自杀,其实是种“求救”

“我也关注到这位网友直播自杀的消息。很多人不知道,在网络上,无论是透露想自杀的意图,还是预告和直播自杀,都是他的一种求救信息,其实是向身边人呼唤‘我救不了自己,请帮助阻止我’。”“希望24热线-上海市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技术总监林昆辉告诉记者,自杀者之所以要将直播帖发出来,并不是要告知大家“我要死亡”,而是要知道有没有人会关心这件事,有没有人会关心他。

由于都市人群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不少人都曾面临心理问题,希望24热线开通两年来,咨询人数也大幅上升。林昆辉告诉记者,都市人寻求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最突出的是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冲突,“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角色定位,‘我是什么样的人’。但是社会要求你的角色却更多元,你可能会是一位父亲、一个职员、一个老师,每个角色对你的要求甚至会和自我的定位不相同。当你不能很好适应这种角色时,往往会出现人际关系不好、无法与人悲欢与共等情况,以及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攻击,觉得‘我怎么这么没用’、‘我不值得活在世界上’……这样就会萌生自杀念头。”他表示,此前部分媒体报道会归咎于自杀者生前的特定事件,但可能这只是导火索而已,“有人说‘Neu’自杀可能是因为为情所困,但肯定没这么简单。”

另外,情感和职场受挫也是引发自杀倾向的重要因素。

救援支招:别劝死、别啰嗦,积极寻找当事人亲友

记者发现,“Neu”在直播自杀时,不少网友在微博下怂恿激将这一行为,甚至用“网络暴力”刺激“Neu”。

林昆辉给记者发来了一段话,来自曾从自杀边缘被挽救回来的“小喵”:“30号那天直播,从开始到结束我都看到,包括他更新每条微博,到最后,我没看到有多少人说不要死,更多的人在说快点死,死了给你点蜡烛,闹够了没有。印象最深的是男孩在微博说的那句,以前他看到别人直播会嘲笑那个人,直到后来他直播。其实在点燃的一刻他挺怕的,但他还是‘做到了’,他只是想找一个活着的理由,哪怕那个理由多荒唐,多不抱有希望,但都比绝望强得多。”

“有些网友其实是想骂醒他,让他放弃,但实际上这种激将法对他来说,反倒让他误以为真的没人在乎他。”林昆辉告诉记者,网友一旦看到预示自杀的人,务必要表达“我关心你”、“我不要你死”,千万不要有任何说教、任何劝说,尤其是说攻击性的负面语言。

“生命可贵、死解决不了问题、人生本就如此、你千万不要冲动……任何规劝或质问都是没意义的,最迫切需要的不是语言的援助,而是救援的行动,要立刻找到当事人的亲友,立刻找到当事人,立刻贴身24小时陪伴。”如果网友无法找到当事人及其亲友,立即报警,公安机关会想办法救人。

“自杀是最私密的一件事,他必须独自完成。不会在别人面前自杀(除非逼急了),只要有人出现,自杀行为几乎都会中断而停止。所以制止自杀行为发生,最有效的手法就是陪在身边。”林昆辉还特别介绍了陪同者的“三规六禁”。

“三规”:“陪、听、说”。“陪”是指如影随形的陪同,上楼跟后面,下楼挡前面,决不让当事人离开自己的视线,必须让当事人明白确认身边有个人;“听”的原则是只听不说,不说是指不对当事人提问,而随时要准备好听当事人说话,对方一有说话的征兆,陪同者就要在第一时间转头看对方并做倾听状。千万不要边听边回嘴,问东问西,尤其是问原因;“说”则是指如当事人长时间(整天)不说话,陪同者才可对他说话,但不是提问,而是告知家中每个人的事,来重建当事人和家庭与实体生活现象的“连接”。

“六禁”:不要劝善,诉说人生有多美好;不要规过,要求别再做错事;不要哀求,责怪当事人让你伤心哭泣、生病;不要责骂,生气辱骂责备当事人;不要抱怨,责怪当事人引起大家生活的不便与困扰;不要质问,逼问事件发生的原委。

一旦发现自杀倾向,及时拨打干预热线

林昆辉介绍说,预防自杀首先要认识到高危人群。年龄层区分的高危群,第一是老人,第二是农村少妇,第三是青年人。性别区分的高危群,女人的危机大于男人。就健康指标区分的高危群,残疾人、突然罹患恶性肿瘤的人、久病在床的人,都容易成为高危群。另外,近来遭逢重大变故,或遭遇重大创伤事件的人; 一直处于重大创伤心理状态,动机乱想、情绪乱发的人; 突然出现非惯常性偏差行为,或者还黑白不分地自以为是,或者与他人发生严重冲突的人,都可能是高危人群。“性格突变,突然谈论死亡,极端方式处理财产,嘱咐亲友,托人托物……都需要引起身边人的注意。”

林昆辉也表示,有些人看到网络直播自杀案例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是暗示,如果感到不适,首先要找人陪伴,找喜欢和在乎自己的人,聊天共事,然后看一些正面励志类的书籍、听交响乐,如果自我仍然无法排解,可拨打希望24热线寻求帮助。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