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今日重阳节,我们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老师,为我们讲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重阳节的寄托与传承。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农历“九月九日”也是古人定下的重阳节日期。
重阳节源远流长,最早关于重阳节的活动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重阳节的意义与内容有时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但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们庆祝美好生活又祈愿长寿安康的节日。
周易文化中的“重阳”
在古人的诗词中,标题中带有“九月九日”或“九日”的,均指重阳节,比如陶渊明有《己酉岁九月九日》、王之涣有《九日送别》、晏几道有《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等。
而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正是因为“重九”的好兆头。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就提到“九”这个数字的吉祥寓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种“九”数为阳数的思想最早源于《易经》,周易中的阳爻用最大数“九”来代表,故此“九九”两阳数相重,重九即为重阳,“九”月与“九”日重合在一起就是一年里唯一一天两个最好的阳数相并的日子,因而蕴含了福气和祥瑞。
重阳历史
关于重阳日最早的记载来自《吕氏春秋·季秋记》这一篇,文章中记载了在九月初秋粮食开始收成时,家族一起祭祖祭天等。到了汉代的《西京杂记》与《荆楚岁时记》,就开始有了明确的农历九月九日举行庆祝活动的记载,如《西京杂记》中有一位戚夫人的宫人就提及了秋日的岁食活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虽然历史学上对《西京杂记》的成书年代仍有争论,但即使认为《西京杂记》的真实作者是东晋葛鸿,重阳节的日期也是在汉晋时期就有了记载。
而除了宫廷中重阳日的宴饮、大家族传统的祭祀,汉代开始民间也会庆祝重阳节,百姓认为九月九日是夏季与冬季交接更换的标尺。刘晓峰老师认为,“重数节日序列”是古人较为看重的。古人喜好在奇数月份庆祝节日也来自周易文化,所以现在很多我们熟悉的传统节日都集中在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而重数,就是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这些月份和日期数字一样的日子被归类为“重数节日”。古代百姓们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日与三月三日上巳踏春活动对标,所以在重阳这一日有秋游习俗。上巳踏青,重阳便是辞青,在寒冬到来以前出游赏景、登高望远、与亲人庆祝祈福逐渐成为传统。
重阳节正式被政府列为节日则是在唐朝,在《旧唐书》中可以看到唐德宗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以及九月九日重阳节归纳为唐朝的三令节,这成为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重阳文化后来也传播到东瀛、琉球等国家,成为庆祝秋收的标志。
重阳与菊花
唐代多位诗人留下了重阳节佳句,除了人人相传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外,孟浩然、李白、杜牧、王勃、白居易、卢照邻等人都曾以重阳为题吟诗作赋。在他们的作品中重阳与菊花常常一起出现,如李白写道“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而岑参则在战乱时期发出“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感慨。
宋朝时期,《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重阳节是百姓们大张旗鼓庆祝的好日子。明清时期,它也属于一年内的大节之一,曹雪芹曾用“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这样华丽的句子来描述重阳节的快乐。
中国古人与自然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日升月落,花开花谢,都在他们的眼中。菊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一诗形容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它在即将到来的冬天面前立于枝头不畏寒霜的坚韧品性成为坚韧、顽强的象征。因此古人常在重阳赏菊。元代张可久《风入松·九日》就写了重阳赏菊之乐:“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此外,古人对菊花的喜爱还暗含着一层追求长寿的深意,菊花耐寒,而且能开到霜降,古人讲究“食补”,认为吃什么补什么,《西京杂记》中的戚夫人饮菊花酒就是为了谋求长寿,所以重阳节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重阳敬老
在古人的诗词中,标题中带有“九月九日”或“九日”的,均指重阳节,比如陶渊明有《己酉岁九月九日》、王之涣有《九日送别》、晏几道有《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等。
而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重阳节,正是因为“重九”的好兆头。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就提到“九”这个数字的吉祥寓意:“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这种“九”数为阳数的思想最早源于《易经》,周易中的阳爻用最大数“九”来代表,故此“九九”两阳数相重,重九即为重阳,“九”月与“九”日重合在一起就是一年里唯一一天两个最好的阳数相并的日子,因而蕴含了福气和祥瑞。
值此重阳佳节,衷心祝所有老人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如果你和家里亲人、老人分隔两地,不如也趁着重阳节给他们打个电话,表达你的思念和美好祝福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