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低调、最朴实的一座博物馆,低调到导航也未必能准确指出它的具体位置,馆内的一件稀世文物曾巡展欧洲十余年,现如今为“镇馆之宝”。这个博物馆就是定西市博物馆。
它位于定西市安定区 解放路56号 的定西文化馆大院内,且在四楼。根据指示牌一路摸索,令人颇为意外,还以为是个私人博物馆呢。
博物馆“藏得深”,极为低调,馆内布局简单,但展陈出来的文物都是好东西,充分展现了定西市的文化深厚、历史悠久。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陇原腹地,自古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动,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等最早就发现于这里。
因此,定西市也享有“彩陶之乡”之美誉,是黄河上游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其中,马家窑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特色鲜明的史前文化,距今约5800年-4700年。马家窑文化的首次发现(1923年)就在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
如今,定西市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就是马家窑灰陶鼓,出土于安定区西寨乡,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了。
这是一件乐器,造型古朴大气,代表了几千年前的至高无上的权利。 古人陶泥烧制成长鼓,鼓身两头为大小不同的间鼓口,蒙上兽皮后用绳子把鼓面绷紧,可调节音色,拍打出极其震撼的声响。
据了解,考古人员曾找来一张牛皮蒙在陶鼓上敲打,其声浑厚,撼人心魄,余音轰鸣,不绝于耳。
它的出土对于研究鼓的起源以及远古祭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被称为中国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曾经代表甘肃文物之一去欧洲巡展了十余年时间。
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在继承仰韶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基础上,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
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特点十分显著,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器物表面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
其中,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
即便是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依旧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不由赞叹,古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对艺术审美也十分重视。难怪,马家窑彩陶会被誉为“中国古代最美陶器”呢。
除了马家窑文化,定西市博物馆还收藏有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的文物古迹以及新时期时代的石器、元代文物等,不大的博物馆内(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文物即将搬入新馆)充分展现了定西市的文化丰富、历史深厚。
另外,馆内的元代文物也值得一看,大多数来自定西漳县的汪氏元墓群。据史书记载,汪氏系旺古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史书上有传记及列名者达三十余人。
自金景定三年明弘治十二年,汪氏家族人死后,均葬于漳县城东南两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是我国保存完整且比较少有的家族元墓群,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元墓群。
曾出土了元铜镜、彩陶侍俑、雕漆供桌、御赐金牌等物特别是元哥釉青花大碗均属国内少见的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