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白水河画廊
成都西北有一个卫星城叫彭州市,从此城偏北行,有一条河叫白水河。河面甚阔,少水,卵石鳞聚。估计这条河发自龙门山脉,山洪暴发时河水如潮,平常水枯,而冬季则水流近乎断流。再看两岸,青峰夹河,连绵逶迤。公路始终紧依河畔,平缓舒坦,即使有坡度,也是很小很小。就这样行走三十余公里,就走到了一个我要去的地方。
这个地方叫白水镇。听其名,大概离河的源头已经不远吧?
从白水镇翻过龙门山,就是映秀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里是震中。白水镇与映秀镇的直线距离只有十余公里,可见大地震时白水镇损失之惨重。
我2009年春到白水镇去,公路只能勉强通行,虽然看到人们建设激情高亢,轰轰烈烈,一日千里,但仍然可以看到地震留下的明显痕迹,公路不少地方波浪起伏极大,扭曲皱褶。巡视公路两旁,最刺眼的是不断看到有摇摇欲坠的危房,有的倾斜,有的墙壁上有很多裂缝。
这次走白水河,地震的伤痕一点也看不到了,不仅如此,河岸简直成了美丽的画廊。新修的民居一幢挨着一幢,色调多彩,或白或绿,或古朴,或现代,有个别地方甚至“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透露出艺术的气息。遍观所有建筑,大都小巧玲珑精致。
相当一部分民居都是山上的农民因为地震后搬迁到山下的。这不仅创造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也是民风民俗、生活生产习惯的一次大改变。据说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搬迁,他们说,住到了新的地方,房子统一建了,每一间都规规矩矩,漂漂亮亮,如果没有新的工作,到地里劳动就不方便了,还有,收获的洋芋堆在什么地方?发展副业养猪等没有场地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政府从实际出发,顺从农民的志愿,实在不愿意搬迁的,只要原地能建设稳妥的房子,仍然可以留在原地。
看来,农村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可以促进、推动而不能强迫,要等待水到渠成。
一路看去,一座桥边矗立的“5·12”几个黑色数字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人们平常说建设要包含点文化。这几个数字看似简单,它却含有重要文化价值,对于没有经历过这场重大灾难的后人来说,这几个数字带有历史震撼意义。
我几次到白水河都是严冬或早春,从成都平原往山里走,愈走山愈深、愈大,每次进山都看到雪,昨天去,耀眼的雪景又呈现在眼前。上山有的地方有树木,有的地方是灌木,有的地方是浅草,有的地方是光秃秃的悬崖。雪积依地势而定,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树枝上、草叶上也挂着稀疏的雪。放眼雪景全貌,感觉山非常清秀。新落成的民居画廊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漂亮、新颖、夺目。
开车的赵师傅说:“这雪还是小了点,再大些就好了,这些年越来越暖和了,小时候严寒天可以玩冰凌,现在难得看到。还是要四季分明,现在不分明了。”
我一边欣赏着雪景,一边回答赵师傅:是啊,雪再大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