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
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古称“嘉应州”,气候温暖,光照充足,素以“山多、山高” 闻名,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适宜茶树生长。这里有广东最大的富硒带、最多的长寿之乡、最多的茶园。“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优良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客家人文,孕育了千年嘉应茶。
茶叶种植面积全省第一
茶在梅州落地已有千年,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唐末梅县灵光寺和大埔西竺寺的历代僧人就在寺前种茶,供香客饮用;明代茶叶生产遍布全地区;在清代已盛产梅县清凉山绿茶(现为梅江区清凉山茶)、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与潭江水仙茶、平远锅叾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等九大地方历史名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市场享有盛誉。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接力推动下,我市大力发展茶产业,打造梅州嘉应茶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农民增收,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茶罐子’。”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爱东介绍,目前梅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3万亩,主要有白叶单丛、凤凰单丛、梅占、金萱等品种,总产量2.6万吨,茶叶种植面积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9家。
产业园为茶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近年来,梅州市依托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在老旧茶园改造,标准化种植,有机肥替代,农药管控、设备更新等方面持续投入,使茶叶版图不断扩大,从零散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逐步实现产业化,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继梅江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成功建设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后,今年6月,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扩容提质)、梅县区茶叶产业园成功入选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梅州茶产业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来大埔西岩山走一趟,你就能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茶产业到旅游业再到乡容乡貌等等都焕然一新。”梅州市茶叶协会会长、广东凯达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法卫举例,近年来,大埔县以“一核一轴两翼多园区”为空间布局,把枫朗镇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打造成为三产融合示范区及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新建特色精品村、品茶室、观景平台、文化走廊、全自动生产车间、产品展销中心等,加快茶叶产业融合发展。
据统计,该产业园茶叶种植面积7.31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67.7%,年产量4933吨,年产值4.86亿元,辐射带动2124户农民群众。“2010年的时候,茶农每斤茶青只能卖1.7元左右,现在每斤茶青一般能卖16-18元,效益高涨。茶农从‘要我种’转变成‘我要种’,积极性明显提高。”赖法卫说。
大埔县不是个例。“2019年五华县茶叶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产业园建设期间,五华新建加工、厂房、仓储用房等4600平方米,新增装备310台(套),新增大型加工生产线6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茶叶初加工转化率达82%以上,年产干茶5800吨,茶产业总产值超12亿元。”五华县茶叶协会会长毛汉威介绍说。
长寿之乡嘉应茶香飘四海
嘉应茶是客家山茶的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盛赞嘉应茶:“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2018年“粤字号”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中,嘉应茶以66.8亿元品牌价值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梅州市在国家农交会、省农博会、杭州茶博会、广州茶博会等重要展会设立嘉应茶展区,组织举办嘉应茶专场推介会,树立嘉应茶品牌,展示嘉应茶魅力。同时经常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茶企、茶农积极参加各种茶事活动,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茶叶品质。
随着嘉应茶品质、品牌的不断打响,嘉应茶声名鹊起。在人们越加注重健康品质生活的今天,来自长寿之乡的嘉应茶深受消费者喜爱。据了解,目前梅州有78家茶叶企业获SC认证,73个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有10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茶”,7个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客家炒绿是嘉应茶中的一颗掌上明珠,客家高山湿冷的生活环境,缔造了独特工艺的客家炒绿。客家炒绿是具有“祛寒趋温”效果的“暖肚茶”“温肚茶”,浓郁的炒米香和高火甜韵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为进一步提升梅州嘉应茶品牌影响力,今年7月,梅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梅州市农林科学院举办2022年梅州“客家炒绿”质量评鉴活动。该活动评选出“客家炒绿茶王”6名,“客家炒绿优质茶”10名。陈爱东表示,接下来梅州市将深化梅州客家炒绿品牌提升工作,从统一品牌、科学规划、制定标准、提升工艺、加强营销、媒体宣传等全方位加快推动梅州茶产业发展。
【策划】严亮 洪继宇 周晓凤
【统筹】叶思敏 徐靖 林佳
【记者】马俊炜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