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省市中,四川双创载体建设总体领先,但重庆、贵州、陕西等省市近几年发展迅速,一些指标已超越四川,四川优势并不明显。表1显示,在16项指标中,重庆的创业孵化机构总数、机构内当年获得投融资企业数量、机构内在孵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机构管理服务人数、机构创业导师数量、年内举办活动与培训等7项指标优于四川,尤其是重庆众创空间的数量达到230家,几乎是四川的2倍。在中国城市创业孵化指数2018排行榜中成都排名第12位,也排在重庆、西安之后。
表1 四川省、重庆市双创载体主要数据对比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1优化空间布局
一是紧紧围绕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优化双创载体布局,适应和推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版图。
二是围绕发挥成都科技创新“主干”作用推进“五区”协同创新,突出建设好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孵化载体群,建设环成都创新带,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创新平台、创新节点和价值创新园区。
三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建设完善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大小凉山地区区域定位相适应的孵化载体,形成均衡发展态势。
2加强专业孵化
一是瞄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及16个细化领域,培育高质量专业化孵化载体。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二是依托科研院所、产业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小而美”的专业孵化平台,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孵化培育一批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是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引导各类机构联合建设专业孵化载体,形成专业孵化器群,促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小巨人”。
3完善孵化体系
一是拓展孵化载体业务,实现为上游提供创新服务、为中游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为下游提供产业孵化服务的全链条孵化。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二是采用新的工具方法和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手段,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多因素协同、分布式的开放创新系统空间,实现更加完整、智能升级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三是在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型产业集聚区推动建设或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基地)”综合孵化体系。
4创新孵化方式
一是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创办和参股孵化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内生发展实力。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和虚拟孵化、异地孵化等新形态,突出众扶、众筹能力,激发众创、众包激情,探索打造智能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鼓励孵化平台积极尝试连锁经营、品牌输出等创新孵化模式,探索集群化发展道路。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5突出孵化协同
一是加强孵化载体与其他创新平台的协同合作,形成配套体系。抓好与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网络节点的协同,从服务层面促进企业创新;抓好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协同,推动产业创新。
二是加强不同模式、不同阶段孵化载体之间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成熟的孵化器自建众创空间或加强与众创空间的合作,将孵化服务前移;支持探索孵化器与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合作,将孵化服务后延。
三是建立完善四川双创孵化载体联盟,搭建孵化载体网络体系,促进各类孵化载体共享资源合作发展。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6加大开放合作
一是按照“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要求,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孵化载体政策、资本、人才、经验的交流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服务四川创新产业。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孵化载体在省外、国外建园设点,在当地引进优秀企业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提升孵化载体的全球化视野,丰富其孵化功能,促使其与国际化服务水平接轨,为入驻企业提供国际合作机会。四是积极引入有海外背景的孵化载体在川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海外人才项目在四川落地。
7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形成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圈。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二是鼓励通过年薪制或股权激励制提高孵化载体管理人员、创业导师的待遇,打造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队伍。
三是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支持、促进孵化载体与专业中介服务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外包关系,提升专业领域孵化服务水平。
8改善政策环境
一是形成政策支持体系。借鉴上海、广东等地的经验,建立完善从创业团队到创新企业的完整政策扶持链。二是全方位优化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投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推动孵化载体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结合的发展路径,为在孵企业提供系列投融资服务,拓宽孵化载体自身融资渠道。三是提高政务水平,抓好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