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电影让我想到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母亲》还有MohammadRasoulof的《浮城记》,从隐喻层面来看,故事是有相似性的。
当然,金基德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特色:一种对现实世界冰冷到极点的审视,还有惯于使用的“逆心理”手段(绝对不让观众看得高兴)。
电影荒诞,但是我们并不难看懂其中的意思。金基德这部电影野心很大的,他要解构的是人类的一切。
首先是人间。人间就是人与人之间,是最简单最清晰的一部分。有人就有好人坏人,就要上等人和下等人以及中间人(中间人就是能够给上等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船长和黑社会老大)。游轮就是这个人间,不管如何,大家堆到了一起。坏人,有靠拳头靠团伙作恶的,有好逸恶劳卖淫的,有靠诈骗赚钱的,还有无处发泄青春的。好人,就是正义感和胆量都十足的读书人和他漂亮的新婚妻子而已。其他的“好人”,只是当他们看到“人间”对自己不公时,才出来帮腔。至于上等人就是要享受对等的福利,就是猴王的先吃,吃好的,吃完了还要随意交配。下等人即便不满,但是惧于中间人的威胁和诱骗,以及能够保持自己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是老老实实认命。所以,说白了,人间,就是猴群!当然,因为都是“人”,所以这是“人间”。在人间,在大家能够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之下,秩序还是能够维持的。因为大家知道有道德有律法,有文明的束缚。
其次是空间。船突然就上了天,而且上不了天堂,也回不到大地。人间,就变成了纯粹的“封闭空间”。那么空间变化了,会有什么变化呢?很明显因为摆脱了“人间”,也就摆脱了“法律与道德”。尽管“权”和“力”依然存在,但两者只为自己服务。所以,在“封闭空间”(就像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人性”就暴露了。除了食欲就是性欲,除了生存就是繁衍,人类与动物并无二致。
再次是时间。不管空间是否固定,时间一直在流逝。时间也好,熵的概念也罢,反正都可以物质化地用食物来记录。食物最终会吃完,然后人肯定会吃人,最后只能是大家死个精光。从时间看,人类也的确是这样一种存在。
从空间和时间,甚至人间来看,金基德看到的都是冷飕飕的现实,人性野蛮,人类丑陋。那么总有什么支撑着人类吧。电影就有了个老头,一个一开始就用杯子收集尘土,似乎知道船只会发生什么,最终会如何的老头。但是电影最后又冷冷地告诉我们,老头不是神,他只是具备神性。这是个绝妙的喻体,他可以是哲学家,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英雄。因为他有智慧,知道在人间会如何,在独立的空间又会如何,随着时间流失又会如何。要确保生命的延续,又必须如何。而且他还勇于牺牲,他最后把肉体都给了怀孕的姑娘和议员的儿子,最后血淋淋地打开门离开。很明显,他像耶稣那样,为人类赎罪。但是他不是靠什么法力,而是靠知识,靠忍耐与等待,靠铁一样的坚持和火一样的燃烧。
电影最后又回到了“人”。虽然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天空中的船只,但是母子倆就是人类的幸存者,那艘船就是诺亚方舟。不管是夏娃造出亚当,还是亚当造出夏娃(很明显,金基德连这个也要质疑)。对于他们而言,剩下的依然只是原始的人性:食欲和性欲,生存和繁衍。
人,人类不是很无味了吗?其实电影说得很清楚,人生在人间,在空间,在时间中,本来就是无可救药的。但是,人类始终需要那个老头,没有那个老头,整艘船只有覆灭。而老头代表的不仅是智慧,不仅是美德,更代表着希望,延续的希望。欲望既会使得人类延续,也随时可以毁灭人类。
尽管获得的只是循环,就像电影暗示的“一上船就可以嗅到血腥味,船也不是什么新船”,就像鲁迅所说的朝代往复,人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