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好文:叛逆期的释义(叛逆期孩子读的书)

傅首尔作为育儿专家,一度以自己和孩子的轻松相处而自豪。

可近日,她也遇到了大部分父母都会遇到的烦心事。儿子12岁生日,傅首尔费了很多心思,请了很多朋友,还布置了场地。

没想到,儿子不仅没领情反而有点不开心,说自己不想被过度关注。

儿子晚上发了朋友圈,说12年间感谢很多人很多朋友,唯独没有感谢父母,而且还屏蔽了她。

正如傅首尔所言,做妈妈的才刚刚学会和孩子相处,他就咻的一下长大了。

就像很多家长,刚开始摸索出一点和孩子和睦相处之道,孩子又进入青春期了,开始叛逆了。

但是,孩子人生必经的三个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长期。

叛逆期是心理学家们的一个说法,代指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当我们陪伴孩子渡过叛逆期的时候,父母必须去学习,在这种激烈的成长期,父母跟着孩子成长的步子,变得成熟。

若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学会尊重孩子,亲子冲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结果了。

由德国作家丹妮勒格拉芙和卡嘉赛德合著的《叛逆期关键养育》,从儿童大脑发育的科学规律入手,结合科学育儿经验,可以帮助你读懂孩子,让你轻松搞定熊孩子,从而不再发狂。

《叛逆期关键养育》这是一本针对1—5岁孩子的叛逆期的育儿宝典,作者用解决自己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验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叛逆期,指导家长如何抓紧这个关键期培养孩子性格,科学育儿轻松搞定熊孩子。

孩子从两岁的时候开始就会形成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

于是总是说不,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去!去吃饭!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时甚至懒得回答,直接甩头就走。

而且在这个阶段,孩子有一个明显的行为就是打人,记得那时候宝宝就经常动手打奶奶,因为他觉得奶奶是软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没事。

每次我看到了会进行一个干预引导,但是过几天又犯。

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气急败坏。在这第一个叛逆期内,孩子非常需要表达自己。

有时候他们尽自己所能跟你讲一件事,但是父母没有听懂,要么搪塞过去,要么不理睬,这样只会让孩子着急上火,于是吵闹。

书中提到当孩子说不去!不吃!不叫!等等行为时,那是他们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这时作为家长想要让孩子理解不表示不能做这件事情的意思,当家长发出不的警告后,还应该做出一个解释性的动作,让孩子明白我们在和他们沟通。

不断重复的情景中,孩子会明白不这个词大概是应该停下这个行为,当孩子停下后,给他们一个爱的拥抱。让孩子有安全感,意识到爸爸妈妈在乎自己的。

家长的怒气,觉察情绪

撒泼耍赖谁没遇上过?

看见吃的玩的不买,就哭闹、满地打滚谁没经历过?

不得不承认,天下孩子一般熊。

那么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玛利亚和她儿子的对话故事。马克想要妈妈给他买冰激凌作为游泳的条件,大喊大叫演了一场闹剧。玛利亚本想安静和马克沟通,但是马克被责备了。马克大声表达他的失望是符合他的年龄,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玛利亚因为马克的哭喊感到不好意思,真想离开此地。

玛利亚过于在意外人对她的评价,本想对马克的失望视而不见,她又不想伤害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她运用了一个技巧:回忆自己的童年,让成年的自我和童年的自我进行一次对话,清楚认识自己和马克争执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她能更好地理解了马克的心情。

如何改正孩子的熊气?

马克大吵大闹,一身熊气,玛利亚要如何改正马克身上的熊气?

马克大吵大闹,肯定有人说他是胡闹的问题孩子,很多时候父母也喜欢给孩子设置限制,导致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

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体现,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怎么做,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纳。

当孩子只是在行为上没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质方面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时,完全通过引导就能改变,千万不要限制他们,将孩子推得远远的。

当马克这一刻经历着强烈的情感表达,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玛利亚怎么帮助他?

第一:尊重孩子,建立联系。

当马克表达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发脾气,玛利亚可以带着关切的表情蹲在他的身边,用简短的句子传达对他的爱。

第二:再次坚持说不。

马克通过发怒表达了他的问题,心情平静下来了。玛利亚可以用正常语言来解释,她为什么不能像马克希望的那样做。

第三:提供妥协方案。

当玛利亚分散了马克的注意力后,可以给他建议一个双赢的方案:马克痛快地在游泳池里玩耍,玩够几个小时可以奖励一个冰激凌。

《叛逆期关键养育》一书所有章节中所举的例子和方法,都是作者和译者经过直接或间接检验后总结的行之有效方法。

丹尼勒有一个7岁的女儿和4岁的儿子,卡嘉有2个女儿和1个儿子。这些孩子正好处在所谓的叛逆期年龄,他们的熊孩子的经历,成为了本书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不仅仅是从自己的经验、经历和考虑出发,而是借鉴了她们自己的博客里面的许多真实的熊孩子的经历。作者通过博客与数以万计的读者保持着联系,本书中所列举的事例和举措大多来源于这些读者分享的真实故事。

译者潘璐从事德语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多年,因家有叛逆期小儿,故选择翻译此书,潘璐边译边学,边学边实践,收获颇大。

献给我们的心肝宝贝,你们每天都让我们抓狂,也帮助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正如书本扉页所言,其实没有什么 所谓熊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心肝宝贝,那些让我们抓狂的言行,并非有意为之;读懂了他们,你将不会发狂,而将和孩子一起成长。

搜索建议:好文:叛逆期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