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外公王永华先生诞辰120周年。在回忆、怀念时,外公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他还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可亲可敬……。外公辞世时我年纪尚小,因此对他的深入了解更多的只能凭借间接的方式,如文献、观察、访谈等。
外公,字文昭,1901年出身于广西百色的一个贫民家庭,靠他的父亲佣作和母亲针黹、挑水抚养。10岁才入私塾,发愤为学,14岁越级进入百色经正高级小学(现八一希望小学)。在百色中学就读时,以成绩显著、才干突出为同学推重,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及田南学生联合会会长。
1924年冬,外公得到其义兄韦尹、挚友杨明达和表姐夫陆泽丰等先生的资助,考上北京中国大学;1927年他转读上海暨南大学,1930年毕业,无缘就业,乃考入知名的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研习中国古文学,1931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是年被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聘为助教。他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教学工作又认真负责,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由于当时西大重理轻文,外公1934年改在附中任教,后又在梧州高中任国文主任教员兼导师。1940年马君武先生知他学有所长,复召回西大任讲师;以学识渊博、授课精湛,次年聘为副教授。1943年春,外公受聘为广州中山大学国文系教授;半年后,广西教育厅长雷沛鸿先生召回任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负责国民基础教育的国文教材与教法的专题研究。
1944年初,他在当研究员同时,也兼任广西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国民中学校长,实施雷沛宏先生的教育构想。是年10月,桂林疏散,院校解体,他随省政府疏迁到百色。这时雷沛宏先生等人也到百色,相与发起创设“公立西江文理学院”;1945年2月学院正式成立,外公是发起人和教授之一。抗战胜利后,学院于9月迁到南宁,他接替梁宗岱先生任教务主任兼中文系主任,直至1950年学院被裁并。
外公1951年任广西人民革命大学教授。1953年以后,任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从教数十年,孜孜不倦,谨守其职,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关爱学生。由于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外公一生淡泊,生活简朴,刚强正直,待人真诚,为人谦恭,做事规矩,做人低调;故旧不改其交,对后学从不以师长自居,人道其诚厚。为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他于上世纪50年代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
在广西文学界,外公与其密友、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先生并称为“二王”,可见他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外公擅长古文学和古汉语,尤其于训诂、音韵等;所著刊行的教科书有《古汉语语法》,存稿有《庄子发微》《古今汉语考异》《王永华诗抄》等;遗憾的是,其著述甚多,但在那个年代几乎未能结集出版。1972年,他不幸病逝于桂林,享年71岁。
我记得,“文革”前期每到寒暑假,母亲就带着我和哥哥、妹妹前往桂林避难(因父亲受迫害,被打成“走资派”,在农场“劳改”,“文革”后才平反)。外公和外婆从不嫌弃我们,他们给以亲切关怀。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外公病重期间,不到15岁的哥哥(他后来成为一名国际知名学者)曾赴桂林帮助护理。
在纪念外公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也格外思念我们的外婆罗美娟女士——外公的人生伴侣、至爱亲人。外婆一生宽厚善良,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敬老尊贤,关爱后辈,以礼相待,善待别人。
外公虽然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但他的奋斗精神、敬业情怀和高尚师德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
文/周海平(作者单位:广东省雷州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