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媒体发出《“6元玉米”之争不能忽视市场逻辑》的声音,其实,不用说市场逻辑,这次的6元玉米之争,其背后看看说话者是哪一方的利益代言人就知道了。
先来简单划分一下鲜玉米的产业链:
1、农资产业链(育种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
2、农民(从种到收割);
3、玉米商品化(把玉米这个农产品收购、分类、包装成商品);
4、销售产业链(直播带货主以及平台和物流渠道等);
市场逻辑就是,这四个步骤中,从第一步开始就是中间商,而且,这四步中哪一步都不会免费不赚钱。
当然,消费者可以跳过任何步骤,测算一下一根玉米大约多少钱。
跳过第一步,自己育种、自己生产农药化肥、自己种玉米,自己吃。
跳过第二步,就是自己种自己吃;
跳过第三步,就是自己去田间地头收购,自己运回家自己煮着吃;
好了,现在到了第四步,能不能跳过去自己完成?完全可以。不过,自己去田间收购,不太现实,那我能不能委托一个人免费替我把关、谈价、收购、包装、找快递给我递到家?可以。万一我认为品质和价格不符,我找谁?替我帮忙的那个人本来就是免费的,找农民吗?当面交易的,农民有啥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中间人经济”了。
中间人(商人)帮一大批消费者批发农民的玉米,因为批量购买,就可以讨价还价了,最后,中间人赚的就是两头的钱——农民让利了,消费者也给中间人(商人)操心跑腿费等等佣金了,这就是最简单的市场模式。
中间商人说,我想助农,农民那里的钱不赚了,单赚购买方的佣金,这依然不影响玉米到消费者手里的价格。
那么,那些非要挖进货价的人,到底是谁?一直都不是购买者,而是各方利益的代言人。
一开始,农民日报追问“一根玉米卖六元农民赚了多少”,想当农民的代言人,身份没问题,但是,市场经济逻辑可能有问题,不属于垄断的商品,农民玉米也不是只能卖给东方甄选,不是强买强卖,买方(东方甄选)卖方(农民)都没有意见的商品交易,没有一方是弱势群体,这时候,代言人出来为一方维权的意义又是什么?
最终,这个追问的结果估计是适得其反了:同样是第四步中直播带货的主播,辛巴在直播间说,新东方一根玉米卖6元进货价才7毛!
估计连种玉米的农民都震惊了!因为这是把玉米进价封顶在7毛了!
那么,辛巴在为谁代言?他在为买方代言,因为他的客户是直播间下单的粉丝,农民只是他的上游进货渠道,压价越低越好。
之后,又出了个农嫂公司,实际上,农嫂公司也是第四步的销售环节,不过,农嫂公司还同时承担第三步——玉米商品化的过程,所以,理论上,能够通过规模效应,让玉米到达消费者手里的价格更低些,但是,因为蹭了东方甄选的热度、甚至有消息说还公布了他们就是东方甄选的进货渠道(目前,农嫂公司已经否认),所以,引起了另外新东方粉丝的围攻,现在的情况看,下一步,农嫂公司可能连第三步都很难做了,因为没有销售端(第四步)敢和这样泄露底价的商品化端(第三步)公司合作。
那么,东方甄选又在为谁代言?在商言商,目前看,东方甄选在为自己代言,在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说起来,没有东方甄选的日子,这种玉米也销售了多少年,各大超市都有,价格有低于6元的,也有高于6元的,都没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所以,这次的争议,主要还是针对一个销售环节的品牌而引起的,无论卖多少钱都可能引起争议,不过,新媒体时代的商业逻辑是——流量就是生产力,夸不一定有流量,但争议就一定有流量,所以,还是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从国美苏宁,到东方甄选卖玉米成本之争,销售端的时与势已经变了》说的,在资本和技术面前,传统的销售传统商业手段明显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