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大跌15%!“宇宙第一房企”跌势难缓,“打折配股”威力如此之大?

碧桂园“折价配股”,释放了什么信号?

7月27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拟通过配售筹资28.27亿港元,其中承配人认购股份合计8.7亿股,每股股价为3.25港元。和7月26日的收盘价相比,碧桂园这一次融资配售的价格折价超过了12%。

而随着折价配售股权公告的披露,碧桂园的股价在开盘后也随即出现大跌。截至当日收盘,碧桂园股价暴跌15.05%,而截至7月28日收盘,碧桂园的最新股价仅为3.17港元/股;和2018年巅峰时期的16.76港元/股相比,如今碧桂园的股价已经跌去了8成,市值则蒸发超过了3000亿港元。

作为“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折价配股”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意外,毕竟在一个多月之前,碧桂园才对未到期的海外债券进行了提前赎回,希望借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而如今,碧桂园却又选择在低位进行折价配售股价,这一前一后的操作,着实有点谜。

此外,在如今地产行业持续萎靡的大环境下,折价配售一般对企业的冲击比较大,而碧桂园选择在如今这个敏感时期进行折价配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碧桂园折价配股,会上演“鬼故事”吗?

在如今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房企的每一个举动都触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对于房企而言,选择“折价配股”往往是公司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前的一个预警,毕竟“折价配股”这个操作会直接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这是房企面对困境时的一个无奈之选、公认的“下下策”。

近两年来,在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下,多家房企都进行过配股融资,例如在2021年12月,世茂集团就宣布以每股8.14港元配售1.45亿股,融资11.73亿港元;同月,龙光集团也宣布配股融资,以每股6.80港港元配售1.72亿股,获取11.7亿港元资金用于项目投资及作为一般营运资金。

此外,作为“行业老二”的融创中国,在今年1月也曾进行配股融资。根据公告,在今年的1月19日,融创中国完成了融资配股,共募资45.2亿港元。

不过,这些大型房企在融资配股后,情况都不太好,许多都出现了财务紧张甚至“暴雷”的情况。

以融创中国为例,在1月完成配股融资后,3月25日,融创中国就对外宣布“债务暴雷”——对将在4月1日面临回售的“20融创01”进行展期操作;此后,融创中国又对多笔到期债券进行展期操作,而在港股上市的融创中国自3月31日停牌后,到现在还一直处于停牌之中。

或许,正是因为此前多家进行了配股融资的房企出现了债务暴雷的情况,才会让大家对于碧桂园“折价配股”的操作格外敏感,毕竟在最近这两年里,财务暴雷的“鬼故事”已经不只发生了一次。

此外,对于碧桂园而言,在这个时间点选择“折价配股”,也并不是好选择。

回顾碧桂园近期的操作,就在6月中旬,在面对海外机构下调评级的情况下,碧桂园选择提前赎回海外债券,以提振投资信心。根据公告显示,碧桂园将用现金一把赎回年内到期的6.834亿美元的美元债,且此次偿付完成后,碧桂园年内已无到期美元债。

一边是提前赎回债券、对外宣称自己“不差钱”,一边却又选择折价配股,这两个明显相互矛盾的操作,无疑让大家对于碧桂园的担心又加深了一层。

销量大幅下滑,“宇宙第一房企”转不动了

对于碧桂园而言,当下最担心的或许并不是债务问题,而是持续下滑的销量。

作为“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园,向来都是以高周转著称,特别是其独创的“456”法则——摘牌当天出图,拿地后四个月开盘,五个月资金回笼,六个月资金回正,更是让其从一开始的地方房企迅速成长为国内房企龙头,可以说,高周转已经成为碧桂园的重要标签之一。

在高周转模式的支撑下,碧桂园对于债务其实并不担心,因为只要能把房子迅速卖出去,就可以还得起债务,资金就能形成正循环,这也是碧桂园鲜少会有资金链紧张的报道出现的原因。

不过,伴随着地产行业的转冷,碧桂园的销售额也开始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

根据中商情报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6月,碧桂园合约销售金额约为421亿元,同比下降35.3;合约销售面积约为4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2%;而在今年的1到6月,碧桂园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达1850.8亿元,累计合约销售面积约为2349万平方米,同比出现明显的下滑。

虽然目前碧桂园的销售额仍是业内第一,但和去年相比,碧桂园的销售额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或许意味着长期驱动碧桂园高速发展的“高周转模式”,已经开始有点走不通了。

除了“高周转模式”逐渐失灵之外,碧桂园重仓三四线城市的策略,也难免让人感到担忧。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碧桂园5580亿元的权益销售总额中,68%来自三四线城市,可以说碧桂园开发的大部分楼盘都选择了在三四线城市。

如果放在过去,把重心放在三四线城市或许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今地产行业正值寒冬,各大房企为了能把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卖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碧桂园想要把自己的房子卖出去,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1.65万亿总负债悬顶

在“高周转模式”逐渐失灵后,投资者也不得不开始对碧桂园的负债感到担忧。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碧桂园的总负债高达1.65万亿,资产负债率达到84.57%,其中流动性负债为1.38万亿,非流动性负债为2688.33亿。

而在这1.38万亿的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为643.82亿,应付账款及票据为5588.74亿,两者合计已经超过了6000亿,而当时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为1469.5亿,已经存在着明显的资金缺口。

而在对于房企颇为重要的“三道红线”方面,碧桂园也并非没有隐患。根据数据显示,当下碧桂园的净负债率45.4%,剔除预收款后的负债率为74%,现金短债比为2.3,由于剔除预收款后的负债率高于监管标准,碧桂园踩中了一道红线,目前仍未“黄档”房企。

此外,除了这些可见的数据,碧桂园在今年以来更是被多家评级机构连番下调评级。

早在今年的4月,标普就将碧桂园的评级从正面调整为稳定,确认碧桂园的“BB+”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到了5月30日,穆迪公司也将碧桂园的“Baa3”发行人评级和高级无抵押评级列入评级下调观察名单,展望从负面调整为列入评级观察名单;而到了6月8日,惠誉又将碧桂园的“BBB-”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高级无抵押评级及未偿债券的评级列入负面评级观察名单。

作为三大知名评级机构,一旦被其下调了评级,不但股价会承压,而且融资的渠道也会收窄,资金链也会愈发地紧张,而这或许也是碧桂园选择折价配股这个“下下策”的原因。

不可否认,目前碧桂园仍是国内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不过,在行业普遍比较艰难的情况下,碧桂园还是应该谨慎小心,一步都不能走错。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