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化转型被频繁提及,而数字化与信息化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行业的企业该何去何从,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了解一下。
阅前提示:全文约6043字,预计阅读花费12分钟。
编辑 | 财智无界
素材 | 网络来源
近年来,数字化概念的热度有增无减,单从各大搜索引擎的搜索指数来看,也是呈现出上涨的趋势。而通过百度指数对比2018年至今,2020年3月开始,数字化搜索热度远超信息化。
(图片来自百度指数2018年至今)
可以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正在数字化的路上,或者准备踏上数字化转型这条道路。
但仍有企业管理者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不是“新瓶装旧酒”?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改造是什么关系?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如何定义数字化与信息化
为了弄清楚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先从定义入手厘清他们的区别。
中国科协对信息化的定义是:“信息化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优化特定人群的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行为,提高各种社会行为的效率,并且降低成本,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国家发改委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传统企业通过将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都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
从定义来看,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改造一脉相承,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后者的升级。
五个核心方面的区别
一、业务侧重点不同
信息化:侧重业务信息的搭建与管理
数字化:侧重产品领域的对象资源形成与调用
信息化是对企业已形成的相关信息的记录和各个环节业务的结果与管控;数字化则是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改变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换句话说,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阶阶段,是信息化的广泛深入运用,是从收集、分析数据到预测数据、经营数据的延伸。
可以参考下图进行理解:图中的矩形,代表人类的活动,比如交易、沟通、协作、设计、加工、生产等;图中的折线箭头,表示这些活动之间的顺序关系。
注意:数字化并不能脱离信息化单独存在,数字化就是解决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的。
二、思维模式不同
信息化:是支撑,是工具
数字化:是思维模式,是业务本身
举个例子,比如说办公自动化(OA)。信息化时代的OA就是把线下的纸质的法规、文件、流程都线上化的过程,但是到了最后一步,还是要打印出表单请领导手动签字,再以这个审批表为准。它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并没有改变业务本身,从思考模式上,大家还是用物理世界的思维模式在进行的。
而数字化是对全时段的各种信息的采集,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达到重塑商业模式的效果。在数字化OA系统中,所有的流程都是在“数字空间”完成的,不再需要“物理空间”的介入,在线办公形成则是全部员工全时段和全场景下的数字化记录。
再举个通俗点的例子,我们手上戴的运动手环,时时刻刻用的社交软件,这些沟通协作都以数字化世界为核心,传统的物理世界则成了数字化世界的辅助和补充。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一个桌上吃饭却都拿着手机在交流的原因。因为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比物理世界要快很多。
三、数据分析方式不同
信息化:数据统计型
数字化:算法型
传统的信息化是基于简单的数据表记录,然后根据小数据量做统计和呈现,只有统计没有分析。每一个信息化应用,基本上是系统内数据根据条件查询,再通过图示化把它呈现出来,中间是没有“分析”的。
而数字化则通过算法,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最优的输入输出模型,进而替代人脑进行管理和校优,实现了真正的数据分析。
还是用上面的OA系统来说,数字化的OA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统计,还会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详实的数据分析图表,这些图表就是用来给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
或者可以说,信息化提高并辅助了人的记忆和统计能力,而数字化直接增强了人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四、企业组织结构不同
信息化:维持型发展
数字化:变革型发展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的组织模式是不需要变化的,最多是增加了IT部门以及一些工作岗位,企业的整个架构和决策执行流程不变。中高层管理人员只是从看纸质数据变为从手机端看数据,但是决策在下达前还是要经过头脑判断的,这整个流程实际上是没有变化的。
但是到了数字化,这种企业的组织结构就被打破了。因为大量的数据采集、运算、反馈过程是自动、扁平发生的,直接指令到事,指挥到人,绕开了传统的授权模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的出现。
所以,从IT到DT,不仅是技术系统的升级,企业的组织架构更需要变化,流程会变化。很多企业可能过去做的战略规划,设想了组织模式,但如果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意味着组织模式是要重新思考的。
五、企业转型路径不同
企业做信息化建设相对简单。由IT部门立项和询价,由于OA或ERP的基本需求是格式化的,所以选型工作并不复杂,都在通用的产品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定制化。
但企业做数字化却复杂得多,需要从调研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开始,需要重建企业适应数字化生存的新商业模式,适应数字化员工的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再构建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平台、数据平台。
经过这样的过程和设计的需求,市场上的大部分技术提供商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只能是双方或多方共同研讨后,一起开发出解决方案,并制定项目化计划,协同实施。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更看重的无非就是个性化、轻量化的自定义搭建类产品。
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
数字化技术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别比较大。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催生了一些新行业,消了一些旧行业,创新了一些传统行业。
首先,数字化技术创造了数字化相关的行业,比如我们经常说的 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都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而诞生的。新的行业也诞生了新的企业,比如谷歌、亚马逊、Facebook、高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美团、滴滴、拼多多、字节跳动这样的公司,都是新行业里的新公司。
还有一些是新行业里的旧公司,他们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本身也在做数字化转型,非常典型的比如 IBM、苹果、微软等。
这些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有明显的规模效应,最后往往会形成强者恒强的寡头垄断局面。这样的情况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都发生过,一个新技术出来以后,都会产生大量公司涌入这个行业,然后是竞争加剧,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最后导致这些行业的集中程度会变得原来越高,形成这个行业的寡头或者双寡头垄断。
比如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早期,很多工厂都有自己的发电站,后来随着大型发电站和大规模电网的出现,很多企业都不再需要建立自己的发电站,只需要直接接入电网就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发电站和电网作为基础设施已经越来越集中化,后来者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甚至变得不再那么必要,因为这个行业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了。
在数字化时代,这样的规律也在重演。早些年,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计算机中心,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绝大多数企业不再需要自建计算机中心,只需对外购买云计算服务就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同样,能提供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样基础设施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少,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最后形成寡头垄断。
随着数字化对行业渗透的深入,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会变缓。首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会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这种先发优势会会逐步被消化掉。未来的数字化技术就像现在的电力系统一样,变成一种人人可用的基础设施,正如没有电力将会寸步难行,但使用电力也不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未来的数字化技术也是如此。
尼古拉斯 . 卡尔曾经描述过这种趋势变化。他在那本《IT 不再重要》的书籍里提到:未来 IT 将会变得像现在的电力一样普及,因此带来的差异化优势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变成习以为常。同样的道理,那些现在引进数字化技术的企业会拥有一定的差异化优势,但随着数字化基础的逐渐普及,企业使用数字化技术将成为一种必须,而不会带来额外的优势。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不一样。埃森哲针对全球 18 个行业、106 个细分市场的 1 万家上市企业展开调研,发现 89% 的企业数字化的颠覆程度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但不同的行业受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也会有明显差异。
数字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图表来源:埃森哲)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差异很大
虽然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参差不齐,差距非常巨大。国家工信安全中心联合阿里研究院,在2019 年对中国的 157 家领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形成了《中国数字化领军企业调查报告》,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一些趋势,以及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的一些经验。
1.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在全方位数字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被重新定义,产业生态正在由以产品为中心的单向链式价值链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链路环式价值网转变,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战略、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组织和数字化基础设施,成功的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在做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
(转型领跑者、追随者、落后者对比分析)
2. 贯穿始终的数字化战略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前提
数字化战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前提和所有转型活动的顶层设计,为企业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加速转型变革提供方向性、全局性的方略。以企业级数字化战略为指引,推进数字化转型,将大大提高转型效率、有效获取数字化效能。
调查数据发现,将数字化贯穿战略始终的企业中,业绩增长和盈利的企业占比明显都要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由此可见,有没有贯穿始终的数字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败。
(数字化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助力企业绩效增长)
3. 降本增效和智能决策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点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点将会决定不同的资源配置,因此不同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与现状,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
调查数据发现,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的前三位分别是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以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决策,以及降低运营成本,然后是获得新用户、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收入、提升客户满意度。
(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目标)
4. 内容营销是数字化营销创新的重点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者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企业对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的需求加速增长,以帮助企业推进消费者全渠道触达,实现精准互动和交易过程。
但目前数字营销普及水平仍然偏低,仅有16.7% 的企业在线上营销、新零售营销等数字化营销方面的投入费用占比超过一半,传统的线下手段仍是当前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从营销创新方面看,71.1% 的企业已开展了以直播、社交媒体“种草”和“网红”推荐为代表的内容营销创新。
(企业数字化营销情况)
5. 线上线下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新零售引爆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革命,引领线上电商和线下实体由对抗转向融合,深刻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可以预见,线上线下融合将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在会员和商品两个方向的线上体系与线下体系仍未真正打通,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机制未能形成。
企业线上线下会员和商品的打通情况
6. 消费端的数字化高于制造端,制造端的数字化是难点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从市场营销、产业研发、供应链管控到生产制造的各个业务环节。其中,靠近消费端的环节数字化转型基础好、起步早,数字化转型相对容易,销售预测准确度高于 70% 的企业比例达 38.7%;而靠近制造端的环节受核心技术能力不足、数字化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设备基本实现数字化的企业比例仅为13.8%,生产设备基本联网的企业比例仅为 6.9%,生产制造环节数字化成为企业实现全链路数字化的关键掣肘。
企业各业务环节实现数字化的比例
7. 组织协同工具比较普及,但智能化组织严重不足
在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企业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的组织协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局部优化走向全局优化,已经成为中国广大企业亟须跨过的门槛。
中国企业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推动组织工作管理模式在线化发展,目前已有92.2% 的企业在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过程中实现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移动端组织协同工具使用,通过数字化工具应用提升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和组织变革水平。
企业数字化组织建设情况
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业务模式的变革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动态的、灵活的、可扩展的组织模式来支撑。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有15.7% 的企业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的组织模式,这仍是组织形态演进的一大趋势。
8. 数字化人才不足制约了数字化战略的落地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领军企业在相关战略制定、执行和闭环管控方面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逐步加强,企业最高决策者需要将数字化转型切实地贯穿整个组织和各业务环节。
当前大多企业的数字化顶层设计已初步完善并配备了相应的负责团队,已将数字化贯穿企业战略始终,或制定了公司级数字化转型规划,企业数字化直接负责人层级达到总裁和副总裁级别。但数字化战略的落地不仅需要领导者的指导,还需要数字化人才的支撑,如何培育高层次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成为当前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
企业数字化人才建设情况
9. 基础实施“上云”助力数字化研发能力建设
企业“上云”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在研发环节,企业基础设施上云可支撑企业基于数据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并快速验证产品性能与功能,从而提升研发创新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基础设施上云比例超过 80% 的企业均可实现消费者洞察与产品验证的数字化,而未上云的企业均不能实现产品性能与功能的数字化验证,实现消费者洞察数字化的企业比例不到四成。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企业上云整体水平仍偏低,仍有近四成企业完全未能上云,严重制约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上云与数字化研发能力提升
10. 数据中台为企业核心业务赋能作用显著
随着市场需求个性化、企业业务多元化、组织模式动态化、核心数据复杂化,数字中台概念应运而生。中台包含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前台业务需求,将企业内部的数据、技术、业务沉淀出一套可方便调用的综合服务平台。已搭建数据中台的企业在生产、库存、销售、质量、物流、财务、成本、绩效等管理环节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的比例远高于未搭建数据中台的企业比例,数据中台为企业核心业务赋能作用显著。
(建成数据中台企业的数据全域融合对比分析)
*未标明出处的图片数据来源:《中国数字化领军企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