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中式英语”(Chinglish)的短语“add oil(加油)”;此事引发不少国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人们再度对中式英语的思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这种英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式英语(也称“中国英语”),指带有汉语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特色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国别变体。它的词语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合译、音译加词缀和语义再生这五种方式来产生,或多或少都经过一定程度上的“英化”改造,如最新出现的“Chinese Baijiu(中国白酒)”。
中式英语不但丰富了英语的内容,还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范围。近年来,中式英语在中国本土非常火爆,而且开始走向英语世界。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先生曾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式英语必将给“标准英语”(Standard English)带来巨大影响。目前,英语的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牛津英语词典》编辑部主任卡斯帕•格拉斯沃先生曾表示,中式英语反映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使用习惯和特色,它被认为是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成为了牛津词典一大语言材料来源。有趣的是,英国《卫报》曾认为该词典收录的中式英语词语“guanxi(关系)”是中国文化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从全球视野和英语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该机构主任保罗•佩亚克先生曾声称: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大量的汉语词语进入英语,成为英语新词语最主要的来源,比率可达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美国“教育服务考试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的执行副总裁沃尔特•麦克多纳先生曾说过:“如果中式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学术界和高等教育中,教育服务考试中心将把中式英语融入托福考试中。”他认为托福考试应真实地反映国际英语的变化。
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式英语,如“paper tiger(纸老虎)”、“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已成为标准英语,并被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值得一提的是,由美籍华裔著名剧作家黄哲伦先生创作的舞台喜剧《中式英语》更是让中式英语名气飙涨。
对于中式英语的使用问题,人们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赞成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国际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变化的真实写照,应给以宽容和肯定;另一种是反对使用中式英语,认为它是一些人对英语使用不熟悉而造成不合乎英语习惯的一种表现,应受到指责和排斥。
其实与所谓的“典范英语”(Good English)相比,许多英语国别变体,如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墨西哥英语等都存在着语言上的偏差,中式英语也不例外;由于它们并不是英语变体的主体特征,通常不会影响交流或引起误会。目前,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它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他变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快速的发展。
中国著名学者周海中先生曾指出,人们应当以宽容、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而不是指责和排斥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存法则对中式英语同样适用;不过它的优胜劣汰,也需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调节,这样才有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沟通交流。
笔者认为,只有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式英语,才能使这种英语国别变体在现实交流中得以发展和丰富。虽然中式英语当下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发展阶段,但它作为全球英语大家庭中的一员,必定会逐渐变得成熟,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而成为未来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文/吴婧(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