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岙杨梅,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4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丁岙杨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7年第66号批准)丁岙杨梅是浙江省四大杨梅优良品种中的鲜食品种,具有投产早、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果实肉柱饱满圆钝,柔嫩而脆不刺口,色泽紫黑发亮,果柄特长,绿色,果柄基部有一红色圆球形突起,被誉为“红盘绿蒂”。
杨梅,又名龙睛,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中就有温州盛产杨梅的记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八年(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土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说明茶山丁岙杨梅品质之好在100多年前已闻名遐迩。
产地范围
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关于丁岙杨梅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划定的意见》(温瓯政[2005]3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现辖行政区域。
产地环境
瓯海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东经120°19′~120°55′北纬27°55′~28°10′之间。境内山地、平原、河流、溪涧犬牙交错,山水相间,风光秀丽,以“六山、一水、三分田”着称。丁岙村是丁岙杨梅起源地,东、南、北三面环山,形如山斗,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原河流纵横,乃温瑞塘河之支流,山区峰峦绵延,乃大罗山之支脉,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水网和山区相交地带。丁岙杨梅一般栽培于海拔5米至350米处,坡度15°~45°,藉助大水体、山体调节温度和湿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气候
瓯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水热变化同步,年相对湿度80%,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杨梅。
土壤
丁岙杨梅适宜生长在红土壤类、黄红壤亚类、黄泥土属的黄泥土,丁岙杨梅果园土层深厚、土质松软、排水良好。据山根山郏底铜钱山不同海拔山腰土壤分析,有机质含量2.47%,PH值为5.7,当地称为“漏砷土”,该土壤就是丁岙杨梅最理想的土壤类型。
产品特点
丁岙杨梅,果大肉多核小,每颗重达13一15克,直径在3.20厘米左右,最大的有3.37厘米。丁岙杨梅一般于每年6月中下旬成熟。采收时,果农习惯连绿柄采摘,使其集红、绿、紫三色为一体。圆润饱满的果形、紫黑发亮的色泽、翠绿细长的果柄和红色的果蒂成为丁岙杨梅区别于其他杨梅品种的特色,而独享“红盘绿蒂”之美誉。意思是盛在白色瓷盘中,黑白相衬,清心悦目,令人口涎欲滴。 丁岙杨梅原产于茶山街道丁岙村,因酸甜可口、色紫黑、果柄特长而有“红盘绿蒂”之美誉。据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载:“杨梅,泰顺尤盛”,清光绪8年(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士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至今已有5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罗胜村目前仍保留着一棵树龄达150年的古杨梅树。
茶山丁岙梅是浙江省4大杨梅优良品种之一,是杨梅中最好的鲜食品种,其特点是:
⑴品质佳:果实色泽鲜艳、柔软多汁、甜酸可口、个大核小,素有“红盘绿蒂”之美称。
⑵投产早:嫁接后4~5年就能投产,7~8年盛产。
⑶产量高:一般亩产量达1000公斤,最高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
⑷寿命长:盛产期达70~80年,最长达百多年。
⑸树型美:树形较矮呈自然圆头型。
⑹效益好:一般亩产值达上万元。
价值
杨梅的营养价值
杨梅营养价值高,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据测定,优质杨梅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0%,富含维生素、花青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以及8种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钙、磷、铁含量都高出其它水果10多倍。
杨梅的药用价值
杨梅在医疗上有多种作用,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清肠胃,除烦愤恶气等多种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杨梅 “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现代科技证明杨梅中的原花青素,有降低血脂、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减少脂肪肝发生;可以减轻心脏冠状动脉收缩,减轻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脏的损伤;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形成和提高血管弹性而有显着的降压作用。
历史人文
中国杨梅历史
杨梅,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
杨梅的生长和栽培历史悠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挖掘中就发现了野生杨梅核,以此推算,杨梅的生长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至于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于西元前二世纪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中有“樗枣杨梅”的词句,这是南方杨梅北引到长安种植的最早尝试的记载。
1972年,在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掘出一个陶罐,内有杨梅果实和种子。经鉴定,与现今栽培的杨梅完全相同。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出土的西汉古墓中,也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杨梅核。汉代陆贾在《南越行记》中写道:“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据此证明,我国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至迟从西汉开始。
丁岙杨梅历史
明朝弘治年间(西元1488-1505年)《温州府志》中就有温州盛产杨梅的记载,距今已有500多年。清光绪八年(西元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土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说明茶山丁岙杨梅品质之好在100多年前已闻名遐迩、当时的温州民谣“茶山杨梅雁荡酒,江心寺后凤尾鱼”最能反映茶山丁岙杨梅在温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中浙江省各县杨梅产销表记载,永嘉(今温州瓯海)杨梅产量达到七五〇〇担,其中有一三五〇担运销上海,说明民国年间茶山的杨梅产量已非常可观,市场知名度已扩大到上海等地。
文化积淀
自从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将杨梅写入《上林赋》,历代着名文学家多有写杨梅的诗句,盛唐诗仙李白诗曰:“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白居易有写杨梅花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天明来,夜半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时朝霞无觅处。”
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北宋诗人苏东坡也曾盛赞杨梅:“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后来陆游有杨梅诗:“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明朝礼部尚书、余姚人孙升在京为官为稻梁谋,分身乏术,想到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心中极度郁闷,写下:“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
清代全祖望有咏《白杨梅》:“萧然山下白杨梅,曾入金风诗句来。未若万金湖上去,素娥如雪满溪隈。”与他同朝代一个叫杨芳灿的在《迈陂塘·杨梅》中怀旧:“夜深一口红霞嚼,凉沁华池香唾。谁饷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
品牌建设
每年6月份,中国·茶山生态杨梅文化旅游节开幕,自从九十年代举办至今,以杨梅为主题的中国·茶山生态杨梅文化旅游节活动几乎年年举办。通过十多年精心的品牌培育和打造,目前,茶山生态杨梅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温州乃至浙南地区最着名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的金名片之一。杨梅节不但要举盛大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还举办茶山杨梅评比、老基地改造现场评优、大胃王比赛、杨梅摄影比赛、杨梅书画展、杨梅征文比赛、杨梅观光园、杨梅产业研讨会、杨梅文化节长廊、杨梅销售一条街等丰富采多的系列活动。
1992年,这种具有“红盘绿蒂”特点的杨梅,被浙江省农业厅品种命名委员会命名为“瓯海丁岙杨梅”。
1998年,丁岙杨梅大棚覆盖早熟技术实验获得成功。
2003年,授予“中国杨梅之乡”称号,成立杨梅协会,注册“大罗山”商标。
2004年,瓯海杨梅标准化生产推广实验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同年,与浙江省农科院联合创办温州市杨梅技术开发中心。
质量技术要求
(一)立地条件。
海拔300m以下,≥10℃年有效积温5200℃至6500℃,土壤类型为砂质红壤土,土层深厚≥40cm,有机质含量≥1.5%。
(二)育苗与建园。
1.种苗:从纯正丁岙杨梅植株上选取接穗,选用适宜砧木,嫁接繁殖培育优良苗木。
2.建园:在坡地砌筑水准梯田或鱼鳞坑栽植,栽植密度≤600株/公顷。
(三)土壤管理与施肥。
1.土壤管理:以自然生草法栽培,果园逐年培土,每年采收前割草,采收后中耕松土。
2.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及叶面肥。
(四)花果管理。
硬核期过后分2至3次进行人工疏果,每一结果枝留1至3果。
(五)采收贮存。
果实充分着色后分批分级采收,带冰包装可贮存3至4天。
(六)质量特色。
1.感观特色:果实肉柱饱满圆钝,肉嫩而脆不刺口,色泽紫黑发亮;果柄长达2.5cm至3.5cm,果柄基部有一红色园球型突起,被誉为“红盘绿蒂”;平均单果重≥12g。
2.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10%,总酸≤1.5%,可食率≥85%。
专用标志使用
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温州市瓯海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