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消费内参第525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我知道,大家一定好奇,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标题,这样一篇看起来和新消费研究毫无关系的文章。
是因为最近发生了太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以及行业里越来越多迷茫的人跟我倾诉。
其实从18年到现在一年多来,我也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困惑,越来越看不懂未来的走向。
应该期待的东西,还没有发生,而经历的几件事,让我自己也开始产生迷惑。
没有了一夜爆富的韭菜市场,没有了贩卖情绪焦虑,没有了新技术增长的新动能,光靠着鸡汤和鸡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最近3个月,曾经我见到的各种投资人都歇了,没有看到什么眼前一亮的趋势,即使弄个产业聚会,大家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兴奋了。
好几个曾经热血的腾腾的朋友也歇了下来,创投圈贵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草根创业者似乎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我见到的所有的老板都在跟我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在缺乏大势能和大资源之下,大家扭转行业格局越来越难,互联网公司AT强者恒强,没有一丝松动的迹象。
我努力把自己所有知识结构用上,想一想,我们下一步到底应该向哪里奋斗.
下面的内容可能需要占用你15分钟,但15分钟之后,你会非常有效缓解创业带来的焦虑。
01
潜在的7个新机会
1 老年化的空白市场
所有人都在说95后的机会,但我反而并不是非常同意所谓95后的消费机会,因为真正最大一波婴儿潮是88后到93年龄段,在那之后的年轻人机会越来越少,所以谈论95后机会的,可能是没有认真研究过95后到底是多大人群。
但是中国进入到老年化社会却是一个不争事实,接下来会出现一波新老年人的机会,这一波被云化或者移动化教育过的新型老人,在移动端的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
2 产业与人才升级
新消费带来的产业升级的结构性机会以及职业人才培训的机会。最近一段时间焦虑的龙猫君见了很多来自于有产业基础环境的城市。
人才在加速下沉,产业都在下沉城市之中,比如江浙一带大量的制造业都面临新动能的升级,新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和品牌化的意识会全面渗透到有产业环境的地方。
有产业的地方要走上以前以2B贸易为中心转向国内内需的品牌化道路,中国的底层供应链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产业升级之路,围绕着产业升级而带来的职业人才升级也拥有着巨大机会,围绕着消费产业链条的美业,餐饮业,宠物行业等细分制造业的人才都要就地升级。人才升级才能带动产业升级,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会给行业带来大量的机会。
3 乡镇与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
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升级已经趋与饱和,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在中国城市结构中其实是小人群的时候。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正当其实。
一二线城市已经趋于饱和的消费产能,品牌产能将会从一二线城市中溢出效应,会逐渐渗透到区域城市中心,甚至于四线县城。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将会诞生一波平价品牌机会,中国的10元店将会诞生重做的机会。
4 巨国效应红利将会在新消费里重演
中国本身就是巨大机会,庞大人口,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物流,充足的人口。巨国效应已经在互联网中造就了巨无霸互联网公司,在消费品领域也会重演巨国机会。品牌一定要加速下沉。
5 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革命
旧产能在加速出清,旧产能的低效率,粗放式结构在这一波新旧钱之争中越来越被新钱替代。人工智能应用会加速,人工智能不与产业加速结合,将会持续空转。人工智能技术应该加快与基础产业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之后,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要加快与有产业基础城市结合。
6 产业城市概念带来新机遇
城市营销越演越烈,城市对产业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将会加快形成产业城市概念,有产业的城市会在竞争中跑在前列,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城市概念。
在北上广的天派技术流创业者会加速与产业深度融合,从而解决应用落地问题。
7 上市公司产业创投兴起,带来下游隐形冠军资本化机会
没有资本化,也就没有加速新钱进入的机会,不做资本化,产业就不会有新人才,新技术流入。
上市公司在主业增长乏力的时候,设立产业化概念创投就是一个大趋势,直接投资与自己产业相关下游,取代传统VC投资,用产业投资+孵化概念将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有产业雄心的上市公司的必由之路。
而龙头用资本买时间,不光在互联网圈实现,也将在所有产业重走一遍,所有的产业都将开始资本化的新一轮进化之路。
这也就会打开新一轮产业创新道路,产业上游依靠并购重构优化产能,效率提升以后,再用资本去扶持下游真正产业创新公司,以及与产业有配套协同性的企业。
所以,与其投资与产业相关性不高的互联网,不如打开钱袋子开启产业孵化之路。
02
我们为什么焦虑?
大家焦虑,是因为有人贩卖焦虑。中国几十年高速增长带来了太多财富效应,这都不是一种新常态。
这个世界常态并不是增长,持续的永恒增长也是不持续的,康波周期理论高速我们,市场周期有高有低,一个人的命运,一定程度取决于国家的命运,也取决于个人的运势。
中国90年代市场经济红利,以及2000年前后互联网红利,2009年开启的移动互联网红利都是可见巨大红利。
从小周期来说,始于2013年微信生态的用户云化过程的红利,尤其是公众号这一波已经帮我认识好几个朋友实现财务自由的命运。
但很不幸运的是,我都没抓住这种机会,真正入场新媒体做公众号,既错过了2015年广点通一元钱一个用户的红利,也错过了随后的用户微商化,私域化红利,也没能守住2013年开始的创投媒体红利,几乎可以说从2017年入场开始,就步步错失机会。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媒体这个大势能基本没有了,从17年开始写公众号开始用户增长异常艰难,我是在红利退场的时候开始进入的,前后坚持写了近100万字,用户数还没有巨大突破,每一个用户获取都异常艰难。
我相信今天每一个创业者应该都是跟我同样的焦虑感受,除非在一个及其特殊的垂直红利市场,大盘面整体是越来越艰难的,因为大部分媒体已经走向大规模疯狂变现的后期,所以于我而言。焦虑感应该不输给大多数人。
因为如果大势能不再的时候,你要想逆转势能,就要么有强人一头资源的本事,要么就是有时间上的先发优势。
比如在风向来的时候已经早就在风向之前,要么就是用大钱进入,在资本上具有优势。在信息透明,人才价格透明以后,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资本就是一种先发优势,比如瑞幸咖啡,就是具备一种资本后发优势,也能在咖啡这种红海市场中寻找到创新的机会。
所以,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在2018整个创投贵族化,小趋势化以后,草根们肯定是越来越焦虑的。
不管承认不承认,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还不改变思维,不承认新的常态,还不接受不会有那么多红利时代,可能我们将会越来越难以承受这个时代变化。
03
如何才能不焦虑?
这其实是我自己问自己的一句话,也是很多人问自己的一句话。如果你还做着一个半死不活的项目,也半死不活的业务,持续只能靠鸡汤坚持,没有清晰路径的时候,你要问自己的一句话。
1 果断决策。关掉自己错误的路径,形成破立也是一种摆脱焦虑的方式。
两年前我的思考认为小而美很重要,现在我的思考有所改变,我认为企业小而强才有意义。
小而美可能意味着你只是美,但不一定强,业务模式根本不扎实,增长极端乏力,长期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那可能意味着你要适时结束你的业务,开启一段新的业务,而不是苦苦所谓鸡汤的坚持。
今天不赚钱的企业越来越没价值,少数依靠资本但是不赚钱的业务,也越来越显示不收到资本的吹捧,所以今天第一件事思考的就是赚钱。
只有赚钱,才能激励团队。只有赚钱,才能促进团队成长,只有赚钱,才能真正好好活下去。
所以,我认为大量坚持三四年还不赚钱,或者赚很少钱的公司,死掉也许是一种解脱。所以一些在小品类里三四年也不增长的品牌,放弃或者是一种选择。
今天不增长就是一种死亡。寻求增长是唯一要义。这也是我在苦苦寻找帮助中小品牌增长模型的思考,也许接下来我会还很多时间致力于思考去找到帮助中小品牌增长的模型和路径。
2 多走出去,多多交流。
抱团取暖,在冬天是十分必要的。别禁锢在自己细小的世界里,多走出去交流,多区听听别人对未来的思考。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固定在自己思维小圈子中,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输入能力,信息越来越匮乏,也就越来越焦虑。
有时候走出去,跟人的简单交流,就能打开视野,缓解自己的焦虑感。
3 练好一门手艺
在焦虑的时代里,只有手艺人不焦虑,有一门独特的技能非常重要。独特是差异性。最近上海的一个流浪汉爆红,其实就是流浪汉的差异性。
所以,怎么找到差异性,摆脱微创新概念,变得越来越艰难。微创新在过剩是滴。流量增长乏力时代越来越难。
而创新很多时候依靠于练好一门手艺,趁着焦虑,不如静下来练好一门手艺。
4 做新生意
生意思维要重新回归,新生意人精神重新回归,管理重新回归。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困惑于新一代公司不谈组织,不谈管理。
我小时候读的商科书籍里,管理和组织好像是必备的词汇,但是组织和管理却好像与很多新一代公司越来越远,甚至营销这个词汇都开始变得讳莫如深。
很多公司都没有营销,没有组织,没有管理,好像只谈产品,谈行业,谈商业模式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而新生意是用新的钱,带着新的思维做旧的事情。所以在当下,提出新技术,新增长不如谈新管理,新组织,新营销。
重新做回生意人,脚踏实地,才是能重回管理的时代。要想不焦虑,先不要被焦虑本身所影响。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