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日本发动机十分先进,却敢向任何一国出售,为何不怕技术泄露?

一位从事汽修20年的老师傅说:在国内拆开日本发动机,组装回去寿命减一半;就算把日本的设备、流程、技术人员都请到国内,让他们组装也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但回到日本,就是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

很多人说:我们缺少日本的匠人精神,实际上国内的老工匠也不少。真正原因:在于发动机产业的上下游布局,这么说吧:一个日本发动机,背后有成千上万的小螺帽企业在支撑,关键这些小企业在国内很难找到。

老师傅说:遇到一台老款雷克萨斯,发动机有异响,就是检测不出来,最后几个师傅跟车主一合计准备拆开发动机,因为大家都没经验,每一步都谨小慎微,拍照、录像、记笔记等,生怕拆了不好还原,最后打开发现是一个小齿轮磨损异常,于是联系了海外原装齿轮厂发货,准备逆向组装回去。

可问题来了,有一个铆件就是装不进去,上润滑油也不行,师傅准备用大锤来强行复位,被车主叫停了,最后将发动机整机寄回日本,老师傅也跟着过去。收到发动机后,厂商直接将它转运到专用温控车间,只用1天时间发动机就修好了,测试后性能跟新的一样。

老师傅不得不佩服,但就是搞不清楚是怎么装上去的,因为这是核心机密。

不得不说,日本的发动机,技术牛,师傅更牛。

日本发动机十分先进,却敢向任何一国出售,为何不怕技术泄露?

日本的发动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技术壁垒,它们有专门的设备、流程、体系、技术人员、材料配方和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就是一个完善的闭环链,哪怕是国内财大气粗的企业,买设备、学流程、建体系、挖人员、弄材料配方等,但发动机的上下游产业链怎么复制?

日本发动机之所以有恃无恐,不怕技术泄露,主要有4个因素:历史底蕴、加工精度、材料科学和核心保密。

一、日本发动机另辟蹊径,铸就术业有专攻的绝活,才有如今的历史底蕴!

日本曾经也是靠模仿起家的,想想我们盛唐时期的唐刀,就被日本偷师学艺演变成武士刀。他们的文化是崇拜强者,然后学习、模仿、改进最后打败强者,在模仿的过程中会精益求精,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这点在发动机上尤为明显。

曾经他们学习欧美的先进发动机技术,发现大功率的确好用,放在车上如虎添翼,可随着石油危机爆发,加上自身国土资源有限,如果再研究大功率发动机就是自掘坟墓,于是他们开始另辟蹊径,转向节油增效的方面发展。

评判发动机好坏就两个点:稳定性和经济性。

因为老百姓不懂发动机,一辆日系车开到报废,都不用修发动机,关键还省油,这就是好车;而欧美发动机,刚开始动力杠杠滴,可几年后小问题不断,耗油、漏机油、烧机油等,你是老百姓怎么选?

因此日本把发动机的稳定性放在首位,而发动机本质就是金属间的相互咬合,缝隙越紧,各部件运作起来内耗就少,自然能将更多的热能更多转换成动能。日本发动机的各部件经过上百年的磨合、调教、升级,再由一代代工人精密装配,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自成一派,就算给你发动机的尺寸、图纸,你也做不来。

短时间内是无法超越的,这个可不像武侠小说中,男主人公掉落悬崖,学得一本绝顶武学,立马鸟枪换炮成为独孤求败那么简单。

二、精益求精的加工精度,让模仿者无所适从!

就拿故宫的地板砖来说,按现在的工艺生产一模一样的砖块,用精密的红外线定位仪,来安装到原来的位置,会发现就算装进去缝隙也会很大,尽管砖块一样,但安装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咬合的精密度就不一样。

任何零部件都会有公差,哪怕是精密机床,也不可能生产完全一样的零部件,±0.001毫米也是差异,而一台发动机有大大小小上千个的零部件,如果都是正公差或者负公差,那么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就会比标准尺寸大或者小。

日本的发动机之所以牛,是让零部件之间相互咬合,正负公差相互抵消,在公差允许范围内,达到最佳“公差配合”。说简单一点,哪个零件先装,哪个零件后装,都有要求,这就是正向研发,如果颠倒或者插队安装,紧密效果就不能达到最佳。

把日本的发动机买回来拆开研究,可以把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都记录下来,照着模子生产,可惜没有这么精密的机床生产,就算生产出来,组装顺序怎么排?

就像汽修的老师傅,还是按着拍照录像进行逆向安装,结果有一个铆件就装不上去,说明逆向研发本身就有缺陷。

例如A零件,标准是40毫米,允许误差是±0.002毫米,可以生产39.998毫米~40.002毫米,实际生产39.999毫米就是有章可循,因为有正向研发的标准。

如果逆向测量,真实尺寸也是39.999毫米,在没标准的前提下,到底是正偏差还是负偏差?就算蒙对了,上千个零配件都能蒙对吗?这种组合很多,可只有一种天衣无缝的组合尺寸,但是人家不会告诉你,难道靠一个个去试?

《发动机制造精度与性能关系研究》指出:零件差异每下降±0.06毫米,发动机就能提升机0.7%的动力,降低0.5%的油耗,而日本发动机就是用上百年的试错,不断提升最佳零配件组合。

试问一句:作为模仿者,谁有耐心去试错呢?等试出来,恐怕发动机又改款升级了。

三、大国重器,材料科学是硬伤!

很多人会说:我们都研究出来空间站、北斗、氢弹等全球顶尖科技,难道还搞不定一个小小的发动机吗?

还真搞不定!

这些高科技是连实物都没法买回来的逆向研究,技术被封锁,只能靠科学家用算盘敲出来,最大的原因来源于国家的支持,只要被国家列为重点项目的,假以时日都会被攻克,但是不要忘了,这可是举国之力做的事,所有相关企业都会为之贡献。

另外我们的材料跟不上,很多高科技,图纸都设计出来了,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材料与之匹配。比如说航空发动机,不是我们造不出来,而是目前没有更好的材料,性能就不能发挥到最佳。越尖端的科技装备,对材料的依赖性越大,可有个怪现象,我们在哪方面发力,国外就在这个领域上涨价。

发动机看似是一块金属,实际上金属的组成、配比,应力处理、耐温处理等工艺复杂着呢,喷涂涂层的材质和固化工艺,这些东西就算能模仿,材料跟不上也是白搭。

四、专利保护期,核心秘密你是无法企及的!

日本之所以把发动机卖给别的国家,不是怕你模仿,反而让你模仿交专利钱,等你发现发动机的好,又模仿不出来,最后只能老实地买,也算明明白白的打广告,让你买得物超所值。

发动机产业发展上百年,已经形成工业壁垒,日本发动机和欧美发动机各自成为一个流派,而中国作为学生,学哪一个都要从头开始,问题是等你学成归来,人家不跟你玩了,发动机再一次升级,之前的都是浪费。

反倒是新能源汽车跟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大家也是半斤八两,所以才看到比亚迪、小鹏等地迅速崛起,因为大家都是闭卷考试,只能拼内功。而发动机是开卷考试,你再怎么抄袭,也只是模仿人家的脸,里子模仿不来。

比如材料标准、原始参数、公差范围、制造工艺、装配工艺等哪一项都是技术专利,哪怕合资建厂,核心机密也不会让国人参与,国内最多干一些基础的组装、生产,而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想渗入日本发动机内部,基本没可能。

综上所述,日本的发动机压根不怕别的国家模仿,只要中国没有模仿能力,全球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就不存在技术泄露一说了。

不过日本发动机最牛的一点:还是他们的资源整合优势,上下游产业群是不怕技术泄露和模仿的!

为什么说:日本的发动机,像苹果、特斯拉一样,有资源整合优势?

市值30000亿美元的苹果,相当于第5大经济体,这么牛X的企业,自主独特创新的技术很少,你信吗?

苹果背后实际是整个国家尖端创新科研成果的载体,本质是无数中小企业成就了苹果,甚至国内企业也有助力,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反而是一种高端的资源整合效应。

国内很多手机企业靠模仿起家,苹果刚火的时候,市面就出了“山寨苹果”,从外形看完全以假乱真,但昙花一现,后来很多手机企业相继模仿,鲜有活得好的。

手机做不到1:1等比例还原,哪怕拆开,每个零部件用3D测绘逆向研发,也做不到原版的性能。

因为手机是由无数小组件组成,而小组件又是分散到不同的公司,每个公司在“专而精”的生产,默默得支持苹果,这种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底层规模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和质量。

特斯拉的发展也是这样,主要靠全球资源整合,目前市值10000亿美元,成就了马斯克3042亿美元的身价,但作为新能源车的领头羊,特斯拉的很多核心零部件都不是自主生产的,除了自动驾驶、超级快充,BMS电池管理系统自主研发外。

新能源车核心三大件的电机,电池,电控,核心零部件都不能自产,全靠供应链提供。

永磁同步电机由中科三环等企业提供零部件

电池由宁德时代/lg能源/松下化学提供

电控芯片由意法半导体提供IGBT芯片,松下提供主电控吸收电容器等零部件后自产。

另外动力总成系统、电驱系统、充电、底盘、车身、其他构件、中控系统、内饰和外饰等。涉及直接、间接供应商130多家,而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豪华如特斯拉,不过是一个尖端品牌的组装厂,说无数的企业成就了特斯拉不为过,但特斯拉的品牌资源整合能力,别的企业模仿不来,一方面是影响力不够,另一方面是背后支持的力量达不到。

支撑苹果、特斯拉背后的力量是资本,而日本发动机独领风骚数百年,也离不开资本和国家的支持,别小看一个发动机,它背后是整个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组装工艺、喷涂工艺等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在支撑,加上日本的匠人精神,成就了经久不衰的发动机。

写到最后一句话!

汽车发动机目前只是商业行为,在国家不介入的前提下,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或者模仿,再给100年也赶不上日本的发动机水平,这个不是崇洋媚外,因为历史底蕴摆在面前。

日本的发动机,压根不怕别人模仿,因为强大如中国的模仿巨兽,都拿它没办法,何况别的国家。发动机之路任重道远,车企还需努力!

反观新能源汽车才是车企要抓住的,别到下个世纪,后人说:同样起步的电动机、电控、电池,又被日本甩一条街。

搜索建议:
热博

 山东济南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基...

商报消息 济南市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按照普遍调整和特殊调整两部分相结合,增加的养老金将在1月26日(农历小年)发放到位,特殊调整中按职称、退休年龄等分四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