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何某,21岁,未婚。三年前因寒夜起床大便,感受冷气昏倒,此后每次月经来潮时,即麻木抽搐,经后始平,腹痛量多,夹有紫血块,久治未效。舌苔正常,脉虚弦。
[治则]调和营卫,祛风活络。
[方药]当归6克,桂枝6克,吴萸2.4克,细辛2.1克,黄芪9克,白芍9克,防风4.5克,川芎4.5克,桑寄生12克,生姜3片,火枣3枚。7剂后,下月行经即无抽搐,但麻木未除,仍用前法。经净后,即停汤剂,早晚各服十全大补丸6克。再至下月,诸症均减,仍服汤剂,经后早服十全大补丸6克,晚服虎骨木瓜丸6克。数月后病愈。(见《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本案乃本体血虚,风冷之气乘虚而入,邪气附着于内,营卫失和,以致经期抽搐。治疗以调和营卫、祛风活络为法,方中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为桂枝汤的主要组成,起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功;黄芪、防风是玉屏风散的主要组成,二者相配走体表而御风邪,并无留恋外邪之弊,易逐散寒邪,细辛、桂枝散寒解痉止痛,配桑寄生活经络止疼痛,吴萸性温大热除肝经之寒痛,全方配伍逐风散寒,调营活络。因本病由感受风寒所致,故用汤剂与丸药交替服用治疗,调营祛风活络则病愈。(吕志连李祥云)
[病案]邵某,女,19岁。自1980年5月起,每次月经来潮则感心烦不安,夜梦纷纭,甚难以入眠,如入眠后,突然起床到屋外行走,良久又回床而卧。经净后恢复如常。至今已有三四个月。每至经行感口苦乏味,头晕,四肢无力,神倦,心情不舒,小腹作胀,便干。苔薄黄,边有齿印、尖红,脉细弦带滑。
[治则]养心安神,理气和营。
[方药]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大红枣6枚,当归4.5克,川百合9克,炒白术9克,麸炒枳壳9克,合欢皮9克,紫丹参12克,夜交藤12克。服4剂后,余症改善,唯夜游症未除。予原方去当归,加琥珀多寐丸9克,分3次吞服。服4剂后,第二次月经来潮,夜间已能酣睡,虽有惊醒但片刻又能安眠,晨起略有头晕心烦。续用琥珀多寐丸,一日3次,每次3克,连服四天。此后又连服该丸药七天。1981年5月随访,未复发。(见《中成药研究》1982年第2期)
[评析]本案在现代医学中似属神经官能症一类疾患。患者每次经行时感心烦不安,口苦、舌尖红,此为心阴不足、心火旺的表现,故用淮小麦,炙甘草、大红枣,百合滋养心阴清心火,小腹作胀,头晕、乏力神疲,此为气血不和的表现,用当归、丹参、白术,枳壳调和气血,夜寐不安,难以入眠,用合欢皮、夜交藤后加琥珀多寐丸以安神定志。全方共奏养心阴、清心火、理气和营、安神定志的作用。(黄宣能)
[病案]董某,女,18岁。17岁初潮时,临经受惊,以后每次行经神志不清,胡言乱动,狂笑喊叫,饮食起居不能自理,四肢厥冷,时吐涎沫,约发作一周,经期过后自行恢复。舌红,脉弦数。
[治则]养阴镇静。
[方药]鲜生地30克,牡蛎30克,鲜沙参9克,磁石9克,龙骨18克,钩藤12克。4剂后,神志清朗。次月行经,未现神志不清等症状。(见《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5期)
[评析]凡妇人经期诸症,当以调气血、理冲任为主,这是大法。本案先有经水,血室空虚,后受惊悸而神明扰乱,系因营阴不足,阴亏火旺,火燔神明而作狂。故治疗以鲜生地、鲜沙参养阴血,用磁石、龙骨、牡蛎镇静安神,钩藤镇痉熄风,如此治疗则获显效。(吕志连李祥云)
[病案]张某,女,24岁。1974年4月20日就诊。1973年9月因月经过多而用大量雌激素治疗后经净,继以“人工周期治疗”三个月,月经转为正常,但每到经前即出现睡眠不佳,且逐渐加重。经中西药物多方治疗无效且病情日趋严重,每到经前一二天,则胸闷烦躁,精神兴奋,昼夜不眠,话语不绝,所问能答,经净后一二天又转沉默少言。曾试用避孕药,致人工闭经后精神如常。待停药月经来潮,则精神症状如故。平时头晕腰酸,便干难解,面红口粘,形体稍胖,苔黄厚腻、质有紫点,脉细数滑。
[治则]清化痰浊,活血化痰。
[方药](1)礞石滚丸5克,每日3次,月经期暂停,大便转正常后,其药量改为5克,每日2次。(2)苍术10克,白术10克,竹沥10克,半夏10克,郁金10克,胆南星10克,黄芩10克,桃仁10克,丹参10克,牛膝10克,全瓜萎15克,连服15剂。在经前期,上方去桃仁、丹参、牛膝、黄芩,加夜交藤30克,柏子仁10克,硃茯苓10克,合欢皮10克。经净后仍服前方。连用三个月。病情是:5月15日经潮,经前几天自觉话多,但能入睡,经净后发呆沉默,亦较前好转。7月18日经行时一切正常,未发精神病。以后每到经前服前方数剂,巩固三个月。于1978年5月因经前口角,旧病复发,仍按上法治疗三个月病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
[评析]每当经行精神失常,这种周期性精神病,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间脑、垂体系统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形成不排卵性月经。中医认为,本病与七情虽有一定关系,但由于患者曾患有“功血”,其脏腑气血失调,致血不归经,瘀阻络脉,使津液不能输布周身,外营躯体,内养奇经;又因痰浊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失常。其病机转与《伤寒论》中血与热搏结,痰热挟瘀,出现“其人如狂”的症候颇相似。因此使用化痰宁神、活血祛瘀之法治之,因活血化瘀能使津液输布,气血调和,血能归经,月经正常,化痰宁神使痰浊不迷心窍,精神恢复正常,如此治疗则病愈。(马荫笃)
[病案]王某,女,38岁。患者1966年流产后恶露二月方净。此后每次月经前情绪急躁,夜不能寐,乱跑,并吵闹不休,至经净后自愈,但感乏力嗜睡。两年来曾在某医院诊治未效。月经超前,量中等,色红有块,无腹痛,大便干,神志清。舌体胖有齿印深、边瘀点多、色黯苔薄黄干,脉虚弦。妇科捡查:无特殊发现。诊断:经期精神狂躁症(经行癫狂)。
[治则]益气化瘀,通络安神。
[方药]黄芪15克,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大腹皮9克,青皮6克,陈皮9克,桑白皮9克,苏子12克,甘草15克。于每次月经前十天开始服。药后月经再转时乱跑已止,但仍烦躁不眠。第二次经转时能睡且多梦。第三次经转时病情基本正常。如此加减服药半年,五年后随访,病未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王清任认为:此“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不接,如同作梦一样”。本案当经行时发生癫狂,经净后自愈,如同作梦一样。患者经行有块,舌质胖有齿印,色黯边有瘀,乃是气虚血瘀的表现为此用《医林改错》中“癫狂梦醒汤”益气化瘀祛痰安神定志,加黄芪15克以助其益气之力而收效。(黄宣能)
[病案]鞠某,女,25岁。1975午6月2日就诊。近四年来每当月经前后即发作性抽搐,近来发作更频,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目闭,吐白沫,抽搐时间长短不定,醒后如常人。末次月经于5月24日来潮,抽搐发作症状如上述,舌尖红,脉弦缓。
[治则]养血缓肝,清热化痰。
[方药]当归9克,炒白芍12克,川芎4.5克,生地12克,麦冬9克,玄参9克,钩藤9克,半夏9克,栀子9克,莲子芯9克。药后收效不显,故在6月20日服用下方:当归9克,炒白芍9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木贼草9克,清半夏9克,生甘草9克,淮山药12克,服7剂后月经于6月24日来潮,癫痫未发作。因平时性急,目干尿黄,舌红,故上方加天花粉9克,黄芩9克,以巩固疗效。(见《刘奉五妇科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患者在月经前后发作癫痫,主要是由于血虚肝旺,结痰不化所致。经前期充任旺盛,肝气偏亢,往往可以引动内风,经后期则阴血亏虚,血不养肝,肝急风动,故治疗上应抓住养血缓肝这一环节。治疗是以四物汤为主方来养血柔肝,加化痰熄风平肝之剂而收效。至于方中蔓荆子、木贼草、白蒺藜之药,作者认为,三药合用不但能清热,凉血熄风,而且有养肝血的作用,三药入肝经血分,祛瘀生新以养肝血,疏肝解郁以熄内风。全方配伍合理,仅服药14剂就使患四年之久的经期癫痫未再发作。(李祥云)
[病案]张某,女,40岁,已婚。1987年5月2日就诊。每于月经净后九~十一天,即排卵期发热,在38~39.5℃,自感全身发热,头晕不舒,心烦易怒,少腹隐痛,带下突增,每次发热持续三天左右,热退后无任何不舒,病已十年。发热时及未发热前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吡哌酸、强的松等治疗无效,即使不治疗,热亦自退。患者经期正常,经行量多,色紫夹小血块,经行不畅,胸胁乳胀,头眩便结,夜寐不安,曾行妇科检查及其他检查,均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治则]疏肝解郁,泻火化滞。
[方药]白芍20克,当归20克,丹皮15克,山栀10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黄芩10克,郁金15克,茯苓15克,白芥子12克,甘草6克,女贞子12克,早莲草10克,赤芍12克。在月经中期尚未发热时即服,共服15剂至经行,该月无发热。随访一年未复发,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评析]患者为教师,长期思虑,忧怒伤肝,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之郁热顺经络下行至胞宫血海,因而出现周期性排卵期发热。今用宣郁通经汤加减,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化滞之功,加女贞子、早莲草增加养阴凉血之力,阴复火敛,发热自退。(李祥云)
[病案]王某,女,32岁。1973年12月4日诊。口苦心烦,急躁易怒,久之经期食量增多,日进五餐,每餐400克,月经后二三日食量渐减如常。诊见面色晦滞,心情抑郁,经色紫黑,舌尖边红、苔黄厚,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泻热。
[方药]当归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丹皮1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石膏50克,甘草5克。经前七天开始服药,连服七天,食量渐半。下次经前,再服7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1年第1期)
[评析]本例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郁火上逆与阳明之气相结,化热积于胃,故消谷善饥。治拟逍遥散加味疏肝解郁,药证合拍,仅治二次痊愈。(吕志连)
[病案]沈某,61岁。1980年3月15日就诊。患者月经初潮18岁,51岁绝经。1980年3月8日突然阴道出血,初淋漓而下,继则逐渐增多,质稀色淡,无血块,伴腰酸乏力,面色萎黄,头晕心慌,食纳减少。妇产科检查无异常发现,宫颈刮片未见癌细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调复冲任,滋肝肾,补脾气。
[方药]党参30克,黄芪30克,大熟地30克,土炒白术15克,当归15克,山萸肉15克,阿胶(烊化)15克,荆芥穗5克,甘草3克,香附子15克,贯众炭15克,木耳炭10克。服5剂药,血止,诸症悉减,仅感头晕心慌,腰酸乏力。再进原方5剂,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绝经后如有阴道出血要注意是否与癌症有关,现检查未见癌细胞,分析原因是肝脾肾皆虚,冲任脉失固所致。所以方用安老汤加减。本方以党参、黄芪、白术补气摄血,当归、熟地、阿胶以养血,山萸肉合熟地滋补肝肾,安固冲任,佐香附以行血分之气,荆芥穗、木耳炭、贯众炭,既能引血归经,又兼收涩止血;甘草通行十二经脉,配合诸药以补气和中。诸药共奏补益肝脾,补益气血,使冲任起固摄之责,则血止病愈。(马荫笃)
[病案1]毛某,女,35岁。1981年8月15日初诊。一年来带多色绿,质粘稠,有秽气,时有阴痒,检查白带找不到病原体。患者经常胁肋胀痛,胃脘隐痛,口苦嗳气,呕吐涎沫,溲黄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泻肝清热止带。
[方药]龙胆草6克,黄柏6克,通草6克,甘草6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茯苓10克,车前草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苡仁12克,丹皮8克,红花5克。服6剂绿带明显减少,秽气除,又服3剂绿带止。因体虚乏力,后用健脾益胃之剂以理善后。
[病案2]马某,女,38岁。1982年10月15日就诊。素有慢性盆腔炎史,带下色绿,质地粘稠,气味腥臭难闻,脘腹痞胀,面色晦暗,头晕心悸,口苦食少,时欲叹息,经水落后,经色紫夹血块,苔薄微黄,脉细弦。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红花6克,桃仁10克,枳壳6克,山药15克,桂枝6克,川牛膝10克,绿萼梅6克,甘草6克。服6剂绿带减,胃纳渐增。在上方基础上有所增减,处方为柴胡6克,绿萼梅6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川牛膝10克,川芎6克,红花6克,桃仁6克,甘草6克,淮山药15克。服10剂绿带止,经期转正常,感头晕腰酸,以后用健脾益气和胃消导之剂以理善后。(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2期)
[评析]病案1为肝胆火旺,以致湿热互结,湿热下注带脉而致绿带。治疗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清热止带而病愈。病案2为肝经湿热,肝郁侮脾,脾虚气亏,瘀阻脉络,伤及冲任,带脉不同而为带下。治疗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使肝气疏,郁阻消,脾气健,绿带止而病愈。二者同为绿带,兼症各异,故治疗亦不甚同,辨症得当,同病异治均能独奏奇功。(李祥云)
[病案]张某,女,56岁。1964年5月6日初诊。带下量多色黑已有三十载,质粘稠,常伴五心烦热,小腹隐痛,时有面赤口干,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沉数。
[治则]清泄下焦火热。
[方药]龙胆泻肝丸(成药),每次6克,每日二次,服药一周,带下减少,共服药丸500克而愈。随访至今未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第3期)
[评析]傅青主曰:“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或疑火色本红,何以成黑?渭为下焦之极或有之。殊不知火极似水,乃假象也……。”故黑带之症,系湿热蕴结,下焦血热伤及冲任,火结于下而不爽于上也。治以泄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本案黑带,五心烦热,溺赤口干,湿热内盛,竟达三十载,热极似水而成,故用龙胆泻肝丸清利下焦湿热,药达病所,此症乃除。(马荫笃)
[病案]沈某,28岁,已婚。1962年1月某日初诊。经期素来不准,经水每每落后,经净后二十天常有锦丝带出现,带色透明晶莹,细长如银丝,具有韧性,可拉长而折不断,长度寸余,甚则尺长,常伴同腰酸而下,小溲或大便后可随草纸揩出。平时小腹有虚冷感,稍有隐痛,性欲淡漠,精神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温肾暖宫,填补冲任。
[方药]鹿角霜9克,紫河车6克,淡附片6克,肉桂2.4克(后下),当归9克,熟地9克,山萸肉9克,仙灵脾9克,菟丝子9克,杜仲9克,金樱子9克,陈皮6克。经上方加减调理后诸症均改善,以后又长期服金匮肾气丸,巩固疗效。(见《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锦丝带是因冲任虚寒之故,所以多伴有腰酸小腹冷痛,宫寒不孕等症。今患者小腹虚冷,为冲任虚寒,以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鹿角霜峻补胞宫,再用暖宫之附桂解除由寒而引起的小腹隐痛,用当归、熟地养血调经,仙灵脾、杜仲补肾壮腰膝,用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补冲任止带下,陈皮健脾和胃,诸药配伍温肾暖宫,填补冲任,而使诸恙改善。(李祥云)
[病案]雷某,女,48岁。1975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八日前突然从阴道内流出大量豆浆似的白色脂液,将内裤浸透,察看该白色膏液状,有大小不等的油珠,无其他颜色夹杂其中,至今仍多量流出。伴有腰部酸痛,头目眩晕,四肢怕冷,气短乏力,面色苍黄,平时有带下但不多。先给患者服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固冲汤加附子、阿胶,6剂无效,改用他方亦无效。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微。
[治则]健脾补气,固摄止带。
[方药]白术60克,土炒黄芪120克,醋炒三七9克,五倍子6克,人参精(因缺人参)二瓶分三次冲服,连服二剂,白崩止。为巩固疗效,将鹿角胶15克,鹿角霜15克,三七15克,菟丝子15克,沙苑蒺藜15克,黄芪30克,肉桂15克,制为蜜丸,每日三次,每次6克,人参精每天三次,每次3毫升,连服三料,身体康健,观察二年半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9年第1期)
[评析]白崩系奇经空虚,带脉不束,冲任不固所致。先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固冲汤无效,分析原因系妇人血衰,气虚之极不能生也,气虚不能摄精血,故改用《辨证奇闻》中的助气敛血汤、闭血汤合而用之,以达固崩之目的,因奇经之虚欲固疗效必须加补精之味,故采用内补丸加人参精、三七等,如此治疗收到显效。(李祥云)
[病案]王某,女,63岁。患者三天前腰部痛坠,继之白带淋漓不断,今晨突然白崩而下,色白如清稀涕样带下,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眩晕不敢开目。脉沉细无力,皮肤润湿。
[治则]固真元,止崩带。
[方药]红参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黄芪20克,熟地12克,鹿角胶12克,(烊化冲),白术12克,炙甘草5克,升麻3克,芡实10克,牡蛎30克,龙骨15克。服2剂药后心宁神安,带下减缓。于原方加怀山药一味,连服5剂。带下止,腰痛除。继服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随访一年,带下病从未复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前贤有训:白崩是带下之重症,白崩甚于赤崩,盖白崩者,气不能摄耳,故方以红参、熟附片、黄芪、鹿角胶、熟地为君固真元,龙骨、牡蛎、芡实固涩为臣止带下,白术、炙甘草健脾为佐,升麻升提为使。全方共奏补益止崩带之功,故病速愈。(马荫笃)
[病案]赵某,女,40岁。白带甚多,自述一蹲到厕所就能流一碗之多,带色白有臭味,并伴有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腰膝如折,四肢不温,阴部瘙痒,面色晦黯等症状,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弱。
[治则]健脾补肾,清热利湿。
[方药]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5克,茯苓21克,车前子15克,芡实21克,焦山栀10克,黄柏10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陈皮10克,白果15克,桑螵蛸10克,党参10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甘草6克。服3剂诸症大减,药见效机,依前方又服7剂病愈。以后随访多次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评析]白崩临床上较为少见,对机体的危害性又较白带甚之。白崩多因脾肾虚损所引起,患者出现一派脾肾不足之症状,同时还伴有阴痒带臭之湿热之象。故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固涩止带之剂,药症相投,仅服10剂即能治愈。(李祥云)
[病案]文某,女,48岁。1977年8月12日就诊。二十余年来小便淋浊不断,如米泔水;稍劳累则甚,小便冷如冰块,状如膏脂,但无涩痛;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多方求治服药无效。舌胖嫩、苔白面腻,脉濡软无力。
[治则]补中益肾,清热利湿。
[方药]生晒参18克,生北芪4.5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身15克,广陈皮3克,升麻4.5克,柴胡4.5克,黄柏12克,牛膝9克,炙甘草4.5克。服药时忌辛辣、荤、腥、油腻等物。连服10剂,则小便如冰块状已止,但仍有乳白色,腰脊酸痛。上方加乌药6克,益智仁9克,萆薢9克,阿胶15克(烊化),生苡仁15克。连服15剂后小便转清,面色红泽,皮肤转润,各症已愈。又续服15剂以善其后。随访一年余,平日虽劳未复发。(见《新中医》1979年第4期)
[评析]白浊多因湿热所致,本病例病延已久,反复发作,致脾肾虚损,脾虚则中气不足,脾阳失运,肾虚不能分清别浊。故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并加大剂量应用,补中益肾固摄以治本,清利湿热以治标,标本兼治而获良效。(李祥云)
[病案]李某,女,60岁。1979年1月3日就诊。患者自20余岁即失偶寡居,于1978年8月突然白带增多,欲念倍增,每每如有与偶交媾之念,曾用甲基睾丸素、三合激素等治疗无效,且病情日趋严重,夜不能寐,服安眠药后只能朦胧二小时许,醒后即欲念难忍,自觉羞耻几度寻死,被人救起,追问死因,方知真情,以后发展至不避亲疏,公开要求交媾以快其心,日夜有人看守以防不测。诊见患者烦躁不安,口出不逊之言,形体消瘦,颧红唇赤如涂丹,舌深红,无苔,脉细弦而数。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佐疏肝之品。
[方药]盐知母10克,盐黄柏10克,细生地20克,粉丹皮10克,女贞子12克,净萸肉12克,软柴胡6克,焦山栀5克,淡竹茹10克,炒枣仁30克,泽泻10克,肉桂2克(后下),硃砂2克(冲服)。服6剂后烦躁轻,欲念薄,睡眠亦好转。上方加夜交藤15克。共服18剂,患者愈,唯睡眠欠佳。以后仅服用百合15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15克,以理善后。(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评析]《张氏医通》云:“小便白淫、白浊,皆由劳伤于肾,故心肾不变泰,水火不升降…故有淫浊之症。白淫者,或一时放白水,孀尼多有此疾,乃郁火也。”患者寡居四十多年,情怀每每不畅,肝郁化火,日久伤其心肾,心肾不交,相火偏旺,故发本病。方中知母、生地、女贞子、山萸肉、黄柏滋阴降火,山栀、竹茹除烦清膈热,肉桂交通心肾,柴胡疏肝解郁,枣仁、硃砂安神定志,全方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使病愈。(李祥云)
[病案]苏某,女,25岁。1964年12月27日就诊。患者于1964年9月中旬停经,10月份出现早孕反应,又过月余,阴道有不规则出血,小腹内有茶碗样大硬块,似有胎儿跳动感,以后身体日益消瘦;饮食减少,阴道流血不止,兼有少量透明膏状物,且腹部逐渐增大如妊娠5~6个月状,腹部疼痛,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葡萄胎,劝其刮宫,患者拒绝遂找中医诊治。患者面色晄白,四肢浮肿,闭目呻吟,大便数日不解,腹痛剧拒按,舌质淡、苔中黄,脉沉滑。
[治则]逐瘀消癥,益气扶正。
[方药]雷丸30克,大黄30克,红花20克,冬葵子20克,桃仁20克,麝香0.3克(冲服)。另用红参10克、桂圆10枚煎汤间服。服1剂药后,阴遭排出如蛙卵状膏液物约二面盆。继则用桂枝12克,茯苓2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雷丸10克,红参10克。服2剂,每天仍有少量膏状物排出,腹内已无积块和不适,精神好转,浮肿消失,但仍感神疲乏力。以后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扶正调理二月余,体质康复如初。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且生一子。(见《新中医》1983年第1期)
[评析]葡萄胎为西医病名,祖国医学无记载,所下之物如古称之“鬼胎”、“虾墓胎”。明·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有“初下清水,次下虫如马尾状无数,病剧者下蛇虫,或如虾墓卵、鸡子或如白膏,或如豆汁,其病即愈”的记载。今患者为邪盛正虚,非大剂攻伐不可,故采用《傅青主女科》的霹雳散加减,方中雷丸苦寒功专,杀虫破积,桃仁、红花活血逐瘀,冬葵子逐积水,麝香芳香通窍,以消症结,大黄荡涤邪浊,诸药配伍药效勇猛迅速,故1剂即奏效,并进服人参桂园汤邪去正安,以后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调补气血,使病愈。(李祥云)
[病案]刘某,女,21岁。1977年9月13日就诊。妊娠六月余。近二十天来自觉腹部突然肿胀,小便不利,腹大如临产状,心慌,气促,不能平卧,时有头晕。产科检查:腹围97厘米,宫底在耻骨联合上34厘米,相当于九个月妊娠大小,胎方位与胎心音均不清楚,有胎动,x线摄片胎儿颅骨完整,诊断为急性羊水过多,收治住院。由于患者不同意引产,曾用双氢克尿塞等治疗一周无效。要求转中医治疗。证见面色浮黄,唇颊青紫,头眩而重,心悸,口中淡腻,腹胀大如鼓,胸闷气促,胁痛暖气,足胫肿胀,步履艰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滑。
[治则]健脾利水,行气消胀。
[方药]云茯苓15克,焦白术12克,泽泻9克,猪苓9克,广木香6克,广陈皮6克,大腹皮9克,紫苏梗6克,川芎6克,宣木瓜9克,炒枳壳9克,苦葶苈4.5克。服3剂后,尿量增多,腹胀减轻,足胫肿轻。妇产科检查:胎方位已能触清,并能听到胎心音。又服2剂后,诸症均有明显好转,胎心音可听清,宫底在剑突下三指,脉呈滑象已不沉。上方去苦葶苈、枳壳,服3剂后,已无异常,足月顺产一女婴。(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 评析 ] 妊娠六七月后 , 全身浮肿 , 腹部胀满 , 小水不利者为予满。予满乃由平素脾肾阳虚 , 不能制水 , 水停胞中 , 六七月后胎体已大 , 影响气机升降 , 以致水湿停聚于内 , 泛溢于外 , 遂致遍身俱肿 , 腹胀喘满之病。方中焦白术、泽泻、猪苓为四苓散 , 能健脾行水 , 广木香、广陈皮、苏梗醒脾理气 , 大腹皮、枳壳消胀行水 , 木瓜行气除湿 , 当归、川芎和血脉而护胎元。予满者 , 腹胀甚 , 枳壳之行气消胀之力最大 , 而兼束胎达生 , 故选用之 , 待腹胀减轻即弃之。苏叶疏肺理气之功逊于苏梗 , 且苏梗又善安胎 , 故选用苏梗。如果只顾利水行气 , 而不和血固胎 , 非但肿胀不能尽消 , 且水渍胎元 , 其胎易致损坏 , 故须用当归、川芍和血脉 , 固胎元 , 使肿胀易消 , 胎元易长 , 达到足月分娩 , 胎儿生长正常的目的。 ( 马荫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