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福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身在学校,心在蓬莱的读书人
我连续选杨位俭老师的课已经快一年了,每周都能听他用不太顺畅的口语表达能力给我们讲上三节课。第一学期,我总是坐在倒数的位置睡觉,因为他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连贯性实在欠佳,我又是容易犯困的女生。
第二学期,我仍旧选了他的课,倒不是因为喜欢听他讲课,而是因为他对学生很好,能重视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我喜欢尊重学生的老师。我也能渐渐地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一些我想要的知识,还有就是他很帅,符合我心目中的男神的所有标准,我时常坐在下面犯花痴。而今天晚上的三节课,让我越发地崇拜他了,用两个词语形容他今天的上课内容,第一是高屋建瓴。
他给我们讲《朝阳沟》,讲到农民的困境,我就提出了一个很脑残的设想,杨老师丝毫没有指责我的想法是多么地天真,反而很耐心地给我解释我的想法为什么天真,也许是所讲内容正是他的专业的缘故,今天有大概15分钟的时间,他所讲的内容竟然畅快无比。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我是深受触动的。他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乡土文学”和农民。
虽然之前我也有用尊重和尽量理解的态度去对待我的毕业论文方向,乡土文学。但是扪心自问,我还没达到感同身受的地步。毕竟,我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我没有那个理解的根基和土壤。我眼里的农村和山村,总带着一种胧月般的迷蒙美。我离农村很远,所以我看到的只是农村表层的景象:金灿灿的稻田,散发着清香的荷塘,层层叠叠的青山。
我想在城里赚够钱然后回归到自然里去。可是这种回归是有前提条件的,我的想法,在我无意识的情况下顺应了逆城市化的意识形态。我回去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更好地享受。在这一点上,我很惭愧,我不自觉地也成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也会尽我所能帮助别人,做我力所能及的好事。但是这种帮助,是建立在满足我的需求的条件之上的。我很喜欢吃美食,也喜欢穿暖和舒适的衣服,若要我当苦行僧,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可是以上的所有想法,都是建立在我自己主观的立场之上的,我似乎从来没有站在农民的角度来思考过乡土问题,即使我很可能以此为切入点,写几万字的毕业论文,换取毕业证书,以达到我最终的回归自然的目的。
知识分子不自觉地背离了初心,这大概是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绝对是中国特色。我们中的很多人,很可能没有很好的家境,以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是一个台阶,如果我们不想和父母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话,我们必须十年寒窗苦。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好大学的一切资源的话,毕业的时候是绝对有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很好的能力了(在大学打了四年的游戏,追了四年韩剧的除外)。
可是当我们有把自己从苦海中解救出来的能力以后,我们便忘记了当初驱使我们努力往上爬的原动力——贫穷。
我们从“牺牲”阶级跳到“享乐”阶级,站在得救的甲板上眺望远方嫣红的夕阳,听着耳畔的风声,任海水里仍在挣扎的呼喊淹没在海浪中。
也许我们还会端着耀眼的红酒侃侃而谈,苦难变为谈资,就像《祝福》里的祥林嫂一样。我们没有想过有意义的回归,要么像鲁迅的《故乡》里一样,看到故乡破败的景象以后怅然若失地永远离去,故乡沦为脑海中的床前明月光;要么是赚足了钱以后带着享乐的目的回到乡村,建别墅,园林,舒适地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安逸时光。
我们看不到农民的困境,看不到社会的根本构造就是一部分的享乐建立在国家机构的制度壁垒上。我们只看得到农民没文化,目光短浅狭隘,我们会嫌弃他们衣着不整洁,举止粗鲁,可是我们却意识不到每天桌上的饭菜都来自哪里。是谁供给了我们最重要的生命需求,又被划拨到最无足轻重的牺牲阶层。
农村的孩子能念大学的寥寥无几,他们的不平等是继承性的。虽然中国已经没有什么贵族沿袭了,但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洗脑,已经让他们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他们只会更努力地工作,以期望通过劳动来换取金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让下一代摆脱这种贫穷的厄运。他们沉默地去钻矿井,冒着生命的危险。
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和轮回。甚至即使他们的孩子毕业了,也很少会冒险创业,而是找份稳定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在单位上坚守着。因为他们从父辈那里就耳濡目染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正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局限,想要冲破那种局限性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非常困难。
这次去苏州,我从一个骗局里看到了些什么,很多问题豁然开朗了。只是我不想说。我们都活在一个虚构的真实里。
第二个词:没有出路。
至少在杨老师那里,以及以前与我争论过的周老师,以及许许多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那里,这是没有出路的。虽然一年前还对此信心满满的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被解构的感觉。
我没办法为此做什么,我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读书,能走出来,看到云南和上海的差距。就为这,那些夜半苦读的时光没白捱。我很庆幸我学了文学,能站在开阔处尽情扩大视野而不是停留在“技”的层面。我看到了复杂性,又从这复杂里寻到了最初的本真。
要想通透,真是机缘巧合呢。
不要总觉得读书没用,如果你根本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本书的话,你有什么资格说读书没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按理说无用的东西应该会被淘汰的,可是语文这个专业还是坚挺地存在着。一个东西既然无用,却还存在着,这就是它的用处。大用无用!作为一个文院的学生,可以涉猎古今中外的思想,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到了一定的高度,必定回归于“道”。脑袋里的空空如也才是不可挽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