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汉武帝是怎样搞钱的?

这是一场

影响中国未来财政的大变局

负面结果

我们至今还在扛着

文 | 郭建龙(行者、独立作家)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六月,一场发生在马邑(在如今山西北部的朔州)的战役决定了两千年中国的走向。

此次战役标志着汉帝国和匈奴的彻底决裂,此后,匈奴人再也不相信汉朝,双方爆发了连绵不绝的恶战。

这些恶战对于汉匈两方都得不偿失。匈奴人口少,战争消耗大,内部也产生了分裂,到了东汉中期终于瓦解。而战争给人口众多的汉帝国带来的影响,则是帝国财政的崩溃。为了应付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了汉初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开辟另外的财源,于是,一整套国有垄断、政府干预经济的制度被建立了起来。

这种财政制度横跨了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可以说,它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牌,产生的连锁反应不仅导致了一场影响中国财政的大变局,也进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经济发展,让我们至今仍然在消受那次战役的负面结果。

皇帝,是怎样变成穷光蛋的?

名将之福,财政之灾

出生在和平时代的汉武帝爱好奢华和大场面,时时刻刻都试图表现出汉家的威仪。他喜欢美酒妇人、建设宫殿,利用儒家推崇的天子礼仪四处铺张。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抛弃了前几位皇帝谨慎的态度,追求战争带来的征服感。

在大行令王恢发动针对匈奴的马邑之战前,皇帝在其他方向已经采取了军事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严助和朱买臣对南越和闽粤的战争,这次战争招收了许多东瓯地方(浙江)的士兵,又从江淮一带获得物资供应,造成了这一带的萧条。唐蒙和司马相如从巴蜀向云南贵州开辟道路,让巴蜀的老百姓疲惫。彭吾出兵朝鲜,让现在北京、山东一带的老百姓承受了过重的负担。

由于群臣发现汉武帝喜欢战争,纷纷投其所好,鼓励他放弃前任的绥靖政策,在帝国的各方边境都采取更加激烈的对抗行为。所以,马邑之战并非偶然发生的,而是汉武帝个人喜好的一个自然结果。

只是,之前的战争都还没有进入不可逆状态,如果及时收手,还能够保持住大致的和平。而马邑一战,匈奴和汉朝廷从此互相猜忌,已经没有了选择,双方的对抗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双方的你来我往持续了10年,但随后,汉朝进入了收获期。

随着收获期的到来,汉代也进入了一个名将迭出的时期,最著名的则是两位年轻的外戚(武帝卫夫人的娘家人)将军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人的成就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中都极为突出。

然而,就在汉军屡屡获胜时,真正的问题却来到了。如果换个角度,从财政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战争巨大的破坏性,所谓名将之福,财政之灾。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大将军卫青率军进攻匈奴右贤王,出塞六七百里,斩获15000人。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再次率领6位将军,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敌19000人。

这两次战役是卫青扬名立万的标志性事件,军事学家则称之为远程奔袭的楷模,是中外战役史上的名局,为汉政府出了一口积压了几十年的恶气。

但如果从经济和财政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当年御史大夫韩安国所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错:即便是胜仗、大胜,也是得不偿失。

这两场战役造成了汉军兵马10余万的损失,而为了安抚活着的士兵,汉政府又拿出了20余万斤黄金进行赏赐。汉代货币的折算率是一斤黄金折合10000钱,二十余万斤黄金就是20余亿钱。之前供养百官公卿只需要3000万钱,而一次战争的赏赐就达到了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可见消耗之大。

但这还不是全部。被俘的数万名匈奴人也受到了优待,吃饭穿衣都由汉政府供给。再加上正常的战争物资、粮食消耗,汉代财政吃不消了。

为了应付这巨大的开支,主管财政的大司农拿出了库里所有的积蓄。当年文景时期积累的丰厚家底已经耗空了,可还是不够支付战争费用。

最后,武帝只好下诏卖爵,因为卖爵可以获得三十余万斤黄金的收入。买爵的人可以免除一定的人头税,还可以当公务员(吏),甚至当官。

公元前121年,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连续两次进攻匈奴,令匈奴的浑邪王投降了汉朝。从军事角度讲,这又是传奇的一年,霍去病的征战可谓出生入死,一万兵马最后只剩下三千。但他转战河西走廊五国,歼敌9000,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之后再一次孤军深入,杀敌30000。匈奴的浑邪王归顺了汉朝,这是一次分裂匈奴的巨大胜利。

但从财政上,司马迁只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一年汉政府的财政消耗是上百亿。这个数字甚至超出了前几次战争的总和,是中央政府一年正常财政收入的数倍。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战争支出大增,政府疲于应付时,汉武帝的其他政策又导致了额外的花销:为了运送粮食和战略物资,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运输系统,于是兴修水利,开凿运河。最终开河的效果并不明显,却耗费了无可挽回的巨款。

作为战略品的马匹一直是汉政府的心病。在古代,一个国家的马匹数量在十万到几十万之间,一场战役的马匹消耗就接近于这个数字。为了弥补消耗,汉武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去养马。他将数十万中原百姓迁往关西,但这些百姓一下子还不能养活自己,只能由政府给予补贴。

就在大司农还在战战兢兢考虑如何应付如此众多的财政包袱时,北方更大的胜利又来到了。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联军直捣漠北,完成了对匈奴的重大一击,霍去病更是到达了位于外蒙古的匈奴腹地,在狼居胥山封山而还。两位将军斩杀的匈奴合计达八九万人。

在如此的大捷背后,财政上却是另一幅景象:此役战死的马匹又高达10多万匹,不管采取什么政策鼓励养马,花多少钱,都禁不起战争的消耗。而为了奖赏出生入死的战士,皇帝拿出的赏赐高达黄金50万斤(折合50亿钱),超过了政府一年的正规财政收入。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皇帝又如何满足将士们对于金钱的渴望呢?

从冷冰冰的数字和空荡荡的仓库可以看出,巨大的帝国一旦统一,就要承担高昂的统一成本,几次边境战争就足以拖垮汉代曾经健康的财政。

那么,汉武帝又该如何应付?

大规模卖爵

一次收入就高达30余万斤黄金。官僚系统也败坏了。

当战争的多米诺骨牌推下,汉武帝就已经失去了退路。为了应付巨额的开销,启动了他的筹款之途。

对于依靠农业人口税收的大一统王朝而言,他们的正规税收是有限的。在汉初,帝国主要靠土地税和人头税这两种收入。土地税的税率是三十分之一,土地的规模是固定的,所以土地税的额度也可以计算出来。人头税(成年人称为算赋,一年120钱,未成年人称为口赋,一年20钱)针对人口征收,由于人口数固定,也可以相应计算。两项收入相加,折算成钱,一年大约在40多亿钱之间。

一旦战争出现,土地和人口数量不能迅速增加,税率也不能大幅度提高,而人力被从农业抽调进入军队,生产率还会受到影响。综合起来,税收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武帝之前的汉代政府是一个消极型政府,除了收税和做最基本的养官、司法、行政和一定的公共工程之外,不负责和具体经济有关的职责。政府由于过于简洁,在税收上更显无力。所以,一旦政府开支膨胀,正规渠道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资金需要。

在马邑之战后,汉匈战争还没有完全恶化,汉武帝就已经考虑过征收商业税来满足战争需求。但商业税的征收由于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财政班子,这套班子没建立起来之前,征收商业税并不容易,额度也满足不了政府的战争需求。

汉武帝也尝试过出卖爵位甚至官位。汉代卖爵的鼻祖并不是武帝,在文帝时期,虽然与匈奴保持了和平,但在与匈奴接壤的边界上也建立了防御阵地。为了保住阵地,需要向边关输送粮食,文帝采用了晁错的建议,沿用了秦朝制定的爵位制度,如果有人向边关输送六百石(合六户人家一年的产量)粮食,就给与上造的爵位。如果送四千石,就拜爵五大夫。一万二千石,爵位为大庶长。

不过,汉初的功爵位与当官并不是一回事。爵位来自于秦朝商鞅变法,为了鼓励百姓征战,规定对享有战功的人封爵,相当于荣誉称号,一共设有二十个等级。在汉初,高等爵位具有免赋免役的特权,拥有爵位的人不需要再出人头税和服役了,但是土地税仍然需要缴纳。

景帝时期,上郡以西遭遇灾荒时,也有短暂的卖爵令,对于较轻的罪行还可以交粮食免罪。

到了武帝,为了大规模卖爵,他模仿秦代的爵级制度,另起炉灶,一共设了十一级武功爵。每一级武功爵的售价是17万钱。公元前123年战役之后,一次卖爵收入就高达30余万斤黄金。

武功爵除了可以免赋免役之外,还可以免罪。轻罪可以减免,重罪可以减轻惩罚。另外,武功爵的拥有者还可以担任公务员(吏)。在古代官和吏是分开的,吏的地位比官低,不让武功爵当官只给当吏,也算是对官僚体系的一种保护。但是,到了最需要钱时,皇帝将这个隔离层也去掉了,许多人先购买爵位,之后进入仕途,大的封侯,小的当郎官。

武功爵出台后,虽然暂时获得了财政收入,但从长期来看,是丧失了帝国的正规税收。而由于当吏的人太杂,又导致帝国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到最后,随着这些人进入官场,帝国的官僚系统也败坏了。这是个杀鸡取卵的办法。

“腹诽之罪”因此而生

乱套货币、 新发明了“国有企业”。

当卖爵还是不能带来足够的财政时,汉武帝再次将目光瞄准了另一端:货币。

在武帝之前,汉代的货币主要是文帝时期推出的四铢钱,钱币六枚重一两,它的面值和含铜的价值相近。汉政府甚至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只要铸币达到政府规定的规格,都可以进入市场流通。

汉武帝采纳了酷吏张汤的意见,依靠政权的力量创造了两种新型的货币:皮币和白金。这两种货币的面值和真实价值严重扭曲,皇帝借助它们从民间抽取了大量的“铸币税”。

所谓皮币,基本材料就是一块白鹿皮,一方尺的白鹿皮饰上紫色的花纹,可以充当40万钱,也就是40斤黄金。

由于兑换率近乎明目张胆的抢劫,市场拒绝接纳。要推行皮币,必须依靠政权的强制性。汉代的礼仪,诸侯朝觐、祭祀祖先,需要使用玉璧,汉武帝就看上了这块市场,他规定诸侯在贡献玉璧的场合,都必须用皮币作垫子,衬在玉璧下面。一个玉璧有时只值几千钱,而它的垫子却要40万钱,等于让诸侯花大价钱购买一块不值钱的皮子。

如果说皮币是为了搜刮诸侯的钱,那么白金则是为了直接从富裕的民间搜钱。所谓白金是银锡合金。汉代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铜币,银并不属于法定货币。但由于仓库里存了很多的银,皇帝决定把它利用起来。

汉武帝制作的白金货币有三种,一种重八两,圆形,上面有龙形图案,叫做白选,一枚价值三千钱。另一种小一些,方形,上面有马的图案,价值五百钱。第三种椭圆形,龟形图案,价值三百钱。

由于民间本来不使用银和锡做货币,加上白金的价格被严重高估,特别是白选,按照汉武帝的价格,白选估值已经接近金的三分之二,出现了巨大的暴利。

面对如此暴利,民间社会一方面在交易中抵制接受这类货币,但另一方面又大量模仿和偷铸假币,希望以此牟利。在短短的几年间,几乎所有的人民都加入到了偷铸钱币、使用假币的行列。

为了防止民间的抵制和偷铸,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监管市场,官僚阶层也变得更加庞大。这件事导致未来政府更加深度介入金融业,将整个金融业收归国有。

政府的法律机器也开动了。按照法律规定,那些偷铸货币的人会被判死刑。但由于这个行业过于暴利,在严刑重法之下人们仍然趋之若鹜。当所有的人都参与犯罪,法律就好像是概率决定的射击游戏,谁被打中了谁就自认倒霉,没有被打中的继续犯罪。但是,没有被打中的总是大多数。

对于白金持有异议的官员也遭受了排挤甚至甚至杀害。历史上有名的“腹诽之罪”就出在这个时候。

所谓腹诽,就是“肚子里诽谤”,对政策不满,甚至没有跟别人说,只是在肚子里嘀咕了两句,就被杀死。这位倒霉的官员是掌管财政的大农,名叫颜异。在汉武帝听从张汤的意见创造皮币之时,派人征求颜异的看法,主管财政的颜异表示不赞同,说道:诸侯朝天子使用的玉璧才值几千钱,而现在规定玉璧必须垫上皮币,这个皮币的价值却值40万钱,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武帝听了不高兴。张汤乘机找人告发颜异,说他有意见不好好提,心怀不满,肚子里瞎嘀咕,犯了腹诽之罪,将其处死。

颜异之死向百官指明了方向,他们再也不敢表示哪怕一点不赞成,变本加厉地用张汤的标准推行政策,惩罚那些不听话的人们。

在官员的推波助澜下,汉武帝的政策已经被夸大到荒谬的程度。高峰时期,西汉每100个人中,就有5个人偷铸货币而触犯了死刑罪则。犯罪分子又有大约五分之一被抓,剩下的逍遥法外。

五年后,汉武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政府不能靠灭绝人民来推行政策。他推出挽救措施,签署赦免令,赦免了几十万偷铸犯的死刑。由于保证自首就可以获得赦免,又有一百多万人自首,而没有自首的人至少还有一半。

到最后,白金币终于支撑不下去,被废止了。

金融不仅没有满足皇帝的胃口,反而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如果要解决财政危机,必须在其他方面想主意。

到这时,国有垄断制度已经呼之欲出。汉武帝最终找到的出路是:如果要获得无限制的收入,就必须把政府变成了一家庞大的企业,这家企业唯一的任务是为政府创造利润,政府想要多少,就供应多少。这就是官营垄断、国有企业之源。这个办法也终于影响了未来两千年中国经济和财政的走势。(待续)

郭建龙 行者

曾经的IT工程师、财经记者。科技专栏作家。2007年独自骑车穿越藏北无人区,国内有记载的最早藏北骑行者之一。近年行游世界,有经济、历史、文化等多领域著作。

搜索建议:汉武帝是怎样搞钱的?  
热博

 围观!盘点7月最好的“5款”可折...

哈喽,您好!我是原呵呵,点点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现在可折叠手机越来越普遍。折叠成更大显示屏的智能手机的想法对于用户和手机制造商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产品。现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