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堑对村村支书胡开君:退伍不褪色,甘当乡村振兴冲锋手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党支部书记胡开君是一名退役军人,凭借着在军营里磨练出来的勇气和坚毅,他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甘当乡村振兴路上的冲锋手。

远处青山绵延,脚下河水淙淙,鲜花装扮下的凉亭伫立在河边,老人小孩在宽敞的道路上闲庭漫步。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宛如桃源仙境一般,这是堑对村的真实场景。随着脱贫攻坚的胜仗打赢,堑对村褪去“偏僻”“贫困”的陈旧外衣,换上了“水乡黎家”“美丽乡村”的新衣。

乡村宜居了,乡村还要富裕。胡开君认为,乡村要振兴,必须要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带领村民致富。

2021年4月,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堑对村注册成立了海南琼中堑对乡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堑对公司”),由胡开君担任法人代表、总经理。

“我们公司主要专注于工程项目、山栏稻基地、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生鲜配送中心四个业务板块。”胡开君说道,公司拥有一支以大学生、退伍军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

“我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公司负责的是食品安全检测业务,在胡书记的带领下,又感受到了在部队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忘退伍军人本色。”堑对公司员工王晓余说道。

胡开君依托堑对公司承接兴建各类建筑及信息化工程安装。组织附近几个村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泥工、木工和水电工等特长村民组成劳务专班。

“我会做水泥工,村里成立了公司,书记带着我一起干活,有活干就有钱赚,我一共收入了30000元,改善了家庭生活,很高兴。”堑对村村民王时光笑着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堑对公司分别与和平镇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琼中城投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承接临时安置点、农村公共厕所改建、县中医院发热门诊楼墙体建设等工程,工程总金额338.9万元,利润35万元,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22人,务工收入84万元。

堑对村有一个美誉叫“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为了利用好每年4-10月牛路岭水库的枯水期,堑对村利用在河床滩地抢种特色山栏旱稻,不断丰富堑对村旅游产品供给,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已累计种植山栏稻超过400亩,打造了堑对山栏稻品牌“和平之稻”。

“我们还建设了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胡开君介绍道,我们利用县委组织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与和平镇加峒村委会合作建设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0亩,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品种,采用瓜菜与圣女果循环种植模式,错峰种植,错季上市,采用定单式销售直供县城机关部门和水果批发商,规避市场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位于营根镇的“生鲜配送中心”里,胡开君边忙着分拣,边告诉记者:“生鲜配送中心是今年2月份正式成立的,通过集中采购、线上下单、统一分拣、全城配送的方式。”

成立初期遇到了难题的胡开君,发扬退伍军人不畏困难的精神。没有冷藏库就租用,配送车辆、司机不足就找海汽公司谈合作,没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就多次跑菜市场等地调研物色人才……生鲜配送中心现有员工21人,广泛吸纳退伍军人、下岗职工、残疾人、返乡大学生等就业。

“我是仓库分拣员,工作不难,一个月收入也有3500元。”因患有残疾不便务工的王永坤说道,很感谢书记给了自己这份工作机会。

经过多方努力,成绩是喜人的。截至6月底,堑对公司已经签订合同金额超2000万元,向全县近40家学校幼儿园、超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供应菜品,已实现利润42万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利润近100万元。

胡开君又看上了生鲜配送中心外约1000平方米的户外场地,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助下,将该地块租用了下来,打算改建成山栏文化集市。围绕“直播带货”“文化夜市”等主题,设立18个直播间和42个摊位,预计提供100个就业岗位,主要经营海南黎村苗寨特色美食和儋州、琼海、定安、临高、屯昌等地的特色小吃,打造夜间经济网红打卡点,带动县域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该山栏文化集市已完成路面硬化、排水管铺设、样板房装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时序进度达60%,预计2023年9月初竣工运营。

堑对公司赚到了钱后,在胡开君的倡议下成立了“琼中县和平镇堑对乡村振兴互助联合会”,从公司盈利中拿出一部分注入其中,作为本村人居环境,奖学助优的资金支持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基金。为监测户、重度残疾户、特困户等人购买生活家居用品、搭建厨房,为村里的贫困学子捐赠助学金;为村里更换太阳能路灯60盏。

胡开君坦言,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村民切实获得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相信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甘当  甘当词条  支书  支书词条  村村  村村词条  退伍  退伍词条  冲锋  冲锋词条  
热博

 冼祖婆食品开创文化与食品之旅

冼祖婆品牌来源于对海南冼夫人的尊称,冼夫人在海南有近两仟年历史,从朝廷派往海南收复,将海南各个部落收复归顺朝廷管制。从此海南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人们为了纪念冼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