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以下简称“长安福特新能源”),注册资本2.5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现任执行副总裁杨大勇。
新公司架构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持股60%,而长安汽车又对长安福特持股50%,所以长安汽车对新成立的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股达到70%。
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发布的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信息显示,长安福特拟与长安汽车签署协议新设合营企业,合营企业未来拟从事主流品牌新能源乘用车供应业务以及长安福特已投资的福特品牌车型的分销业务。
合资公司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另寻合作,此前曾经有过集中出现。捷达、启辰、思铭、思皓等便是杰出代表。只不过那一轮的新合资热潮,是对政策迎合的产物,是国内自主品牌阵营较为羸弱期,合资通过将淘汰技术下放、抢夺低端市场的行为。
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新合资,更多是合资外方对中方依赖加强的表现。
当然,让外方频繁投诚的主要原因,还是自主品牌或合资的中方在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链建立起来了巨大优势。
以长安福特系能源的合资双方为例,福特是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
被福特寄予厚望的电马,以Mustang为名,在美国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仅次于特斯拉。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后,福特电马的表现也非常惊人,不过是差得惊人:2022年全年累计交付4860辆,2023年上半年仅交付1182辆。
独立运营的福特电马最终还是妥协了,今年8月1日,长安福特宣布正式接手福特电马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业务。
今年4月份,福特发布了2023年可持续发展和财务年度综合报告。该报告表示,从2022到2026年,福特汽车将在全球投入超过500亿美元,用于开发、制造电动汽车和电池。
福特对于新能源的投入和研究相对来说是很缓慢的,这和福特全球战略的调整不无关系。
十年前,福特孤注一掷,要做科技出行公司,并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巨资,曾作为独角兽公司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开发项目Argo AI便得到了福特“5年共10亿美元”的投资,结果自然是烧光了资金,既没得到L4级高级驾驶辅助技术,也没得到马上就能投产的L2+和L3级自动驾驶辅助技术。
在遭遇金融危机后,福特的财务压力十分巨大,之后开始全球战略调整或者说收缩:关闭欧洲研发中心,美国本土开始停产轿车。
这种情况下的福特,别说新能源车型,就是燃油车型的研发都十分缓慢,福克斯第三代与第四代间相差7年,蒙迪欧第三代与第四代间更是相差9年,这样的速度显然跟不上市场的变化,福特的技术已经被许多车企甩在身后,更没有在如今中国市场还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总部也无法为本土以外的市场提供支持。
这就导致长安福特成为了无米可炊的拙妇。
曾经作为“利润奶牛”的长安福特所带来的利润已经不断缩减,今年上半年长安福特销量为9.85万辆,同比下降12.57%,净利润为7.99亿元,和同期的10.45亿元相较同比下降23.53%,占长安汽车总利润的10.45%。
整个长安汽车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76.52亿元,同比上升30.65%,扣非归母净利润15.09亿元,同比下降51.3%,研发费用接近30亿元,同比上升53.42%。
如今国内市场的趋势是,合资注定要依赖本土合作伙伴,无论是一起进行产品研发,还是借助完整的产供销链条,亦或是对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熟悉程度,都需要本土伙伴提供支持才能研发出更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获得期望的销量。
机汽报告:
寻找新的方式突围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成为众多合资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前大众汽车曾接连宣布和小鹏汽车、上汽智己合作,应用中国品牌电动车平台,上汽大众亦获得了自主开发混合动力车型的权限;东风本田则在华成立新品牌“灵悉”,加速新能源布局。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长安福特与长安汽车组建新能源乘用车合资公司,是福特在华电动车市场突围路径的一次尝试,福特将借助长安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来开发产品。
大众是这么想的,本田也是这么想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合资公司外方走上相同的道路。只是,合作双方到底能够放下多少成见,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更重要的是,新的合资品牌,不光会冲击竞品,更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内伤。
毕竟,市场还是国内的市场。合资的本意是市场换技术。那么现在,用技术送市场的逻辑无论如何都是不成立的。(文/顾明琪 编辑/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