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庙会、花会均在青羊宫举办。
清末过年时儿童喜放鞭炮情景的年画。
清末一家官员过年时祭灶的情景。
老成都街边耍狮子的人。西德尼·戴维·甘博摄
古时一家四代人除夕夜守岁时其乐陶陶的幸福情景。
2013年5月21日,晴。
天朗气清,流沙河先生换去了惯常的长袖衬衣加小背心,着一白衣短袖,与孙梦渔、王健诸先生在府河边吃茶聊天。笔者出示所藏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成都县志》,其中有关于成都古代习俗,流沙河先生看后感叹:我们成都真好啊!
他说,清代《重修成都县志》谈到成都时讲,土地沃美,人士俊义。而谈到民俗时又称赞成都,俗不愁苦,尚侈好文,民重蚕事,俗妇娱乐。宋代的《成都府志》上说:地大而腴,民勤耕作,无尺寸之弃,岁三四收。这段说得好准确啊!特别是这句无尺寸之弃,过去成都郊外的农田非常肥沃,加之水系发达,灌溉良好,土地上旮旮旯旯都种满庄稼,没有一点浪费的,每年有三四次收获,有小麦、油菜籽、水稻、豆子等等。
那么,在物产丰富的成都,又有哪些久远而又亲切的成都民俗呢?
祭灶趣事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都祭灶,罗隐有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说的是文人穷,灶王爷也跟着受穷。东坡先生流放时,很长时间没有吃到肉了,到了腊月二十二日,他知道明日一定会有肉吃了,于是写下: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第二天,当地的百姓果然将菲薄的祭品给先生送来。
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都是地段小神,传说土地是社神,社的古音读土。过去有一副对联也很有趣,那是每逢过年,家家喜庆,燃放烟花爆竹,门外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那里,却很冷清,于是他俩在那里对话:
夫人:哪里放炮?
老爷:人家过年!
虚耗神
我小时候,家里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在床底下点燃一盏油灯,妈妈告诉我,这叫照虚耗。因为每家每户都有许多虚耗神,多藏在水井里、厕所里、阴沟里、厨房里,甚至床底下,让家里的财产在不知不觉间莫名其妙地减少,如果发现它们就要把它们赶走,如果你发现床下有耗子,就说明你发现了家的虚耗神,赶走它们就行了,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活动项目之一。
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饮酒聚餐叫团年;小娃娃给大人叩拜叫辞年;围炉通宵不睡叫守岁;晚上燃放烟花爆竹叫闹年,这些和今天的民俗基本上差不多,只是一点弄错,大年三十晚上给长辈叩拜叫辞年,而非拜年,只有大年初一,去叩拜才叫拜年。
逛娘娘庙
农历三月三,成都人逛娘娘庙:娘娘就是送子娘娘,娘娘庙就在福字街和顺城街那里,庙子早拆了。古时候,凡是想要生娃娃的或已怀孕的妇女,都要去拜送子娘娘。人们在娘娘庙获取一种木头刻的小娃娃,带回去馈赠亲友中有望得子者。当然东岳庙也要去,东岳大帝管一切生,而南岳大帝管一切死。
遨游 遨床 遨头
每年春节放假期间,成都男男女女都要去浣花溪游玩,这个风俗至少可以推到五代时期,成都游赏之盛甲于全蜀。蜀郡太守带着大家去郊外游玩叫遨游;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小凳子,玩累了可以放下来坐着休息叫遨床;道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少男少女相互嬉戏,还不时眉目传情,游玩多为看到意中人。太守被人称为遨头,意思就是耍娃儿们的头头。
城隍巡游
城隍巡游,这个节目现在看不到了。原先每年的清明、中元日、十月初一,成都都有三次游城隍。成都城隍就是成都市的守护神,要抬出来,从北门出巡,就是在它管辖的范围视察工作。这里有个舁(yú),就是木头做的轿子,几个人抬着木头刻的城隍像,与真人一般大小,巡游完后抬到庙里泥塑的大像背后放着。巡游还有求雨、祈福、禳灾之功用。
晒书画
六月六日晒书画,每年农历的六月六日,家家户户,都晒晾衣服、被子、书箱、字画等等,甚至于官员晒官服,和尚晒经书,这样一年都不生虫子,这天就叫晒衣节。在农村这一天还要设醮祭祀田神,山区人要祭祀山神。
乞巧
七月七日乞巧。我记得小时候,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之夜,一群小朋友,打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我们用手摘下些豆芽杆、苕菜尖之类,放在水面上,看水下投射的影子,形状像什么,认为这形状跟这个孩子的未来也有关系。比如那天有个小朋友放上去的影子,大家叫道:像枪炮,我们就笑他将来会当兵;我那次投影像眼镜,他们说我将来可能很能读书。
中秋望天门
过去,我还是小娃娃的时候,每到中秋月圆,大人就说:8月15日开天门,你们小娃娃,随便在门外抱起一块石头,都会变成金子。我们都望着天上,期待着真的能看到开天门,总想着一旦开天门,就跑出去抱石头。这故事让我们小娃娃多了许多美妙的联想、幻想。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大都与自然脱离了关系。
为何月亮又叫婵娟?月亮看上去,中间似乎有一团比较暗,那是凹了进去,古人无法解释,认为是一只癞蛤蟆趴在上面,也有人说那是只玉兔,还有人说是月宫里栽的桂花树。奇怪的是全世界都有这样的传说,外国人认为那是一只青蛙,后来变成了一个美女。中国认为那是嫦娥。月亮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月圆月缺,引发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像,牵动了多少骚人墨客的情思。月亮成为古典诗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所以,月亮有许多代称,大约有上百个,比如有夜光、太清、太阴、桂宫、蟾宫、玉盘、玉蟾、玉兔、蛾眉、桂魄、婵娟。月亮有这么多别名,还因为过去古人写诗,讲究平仄,想出多些代称,便于写诗选词,如果只有月亮二字,皆为仄声,作旧体诗,就有些困难。
打牙祭
远古时代,军队都要祭祀牙旗,那时的旗帜的边缘有齿状物,像人的牙齿。古人杀牲祭旗,用猪血涂抹旗杆,从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始,到腊月二十六日结束,所以,腊月二十六日这天就叫倒牙,表示今年的牙祭结束了。祭了牙旗之后,人们就将肉分而食之,过了倒牙这一天,肉铺子都要关门,也表示不再打牙祭了。古时候,军人常常说:祭牙旗啰,表示有肉可吃了。军队生活中的一些常用语甚至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如我们经常说:他们是一伙的,或某某与某某是同伙,在古代,军人编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伙,一伙就发给一口锅造饭,同在一口锅中讨食就是一伙的;又如,文人也常说:羞与为伍,意思就是说:我不愿意与他编在一个战斗小组。
本版部分图片由郑光路提供
/人物档案/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2019,成都人。幼学古文,做文言文,习书大字。十六岁就读省成中。十七岁开始发表习作。1949年秋入川大农化系,后立志从文。之后曾在《川西农民报》《四川群众》《星星》诗刊担任编辑,在四川省文联担任创作员。诗作《理想》《就是那只蟋蟀》曾入选语文教材。1985年起专职写作。晚年流沙河专心研究汉字、人文经典,出版有《文字侦探》《Y语录》《流沙河诗话》《画火御寒》《正体字回家》《白鱼解字》《晚窗偷得读书灯》《庄子现代版》《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字看我一生》等著作多种。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