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摩托车女骑手弯道对撞疑似身亡”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按理说,在女骑手生死未明的情况下,人们最该关注的是她被救治的情况。可吊诡的是,不少人竟然追到女骑手社交账号的评论区,进行肆无忌惮的吃席和阴阳怪气的质问。
一定程度上,从现场流出的视频来看,女骑手的情况确实不乐观。但是就算如此,我们在追究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时,依然要回到事故本身去看待,也就是要搞清楚对撞双方是否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可从女骑手社交账号的评论区风向来看,风评的逻辑竟然直指“网红标签”,也就是女骑手之所以会出事,主要是流量推动的结果。就比如在女骑手出事前发布的一个视频下面,有人就指出“小姐姐,你越界了”,女骑手回应“下次不会了”。而在女骑手出事后,这条评论的跟评却是清一色的“没有下次了”,当然还伴着各种抖机灵。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人在“评论区吃席”,倒不见得真有什么绝对的恶意。但是对于受难的女骑手及家属来讲,这种时候确实是不人道的。换句话说,看起来幽默的言说,本质上是充满无耻氛围的。
另外有必要警惕的是,动辄拿“网红标签”问罪,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偷懒。在这种逻辑中,人们总觉得网红会为了流量不要命,以至于网红一旦出事,就会把直接原因归结到“网红标签”上,紧接着就会借助“网红标签”对网红进行道德审判,以至于即便网红遭遇不幸,也会被认为是活该。
这套逻辑看起来好像无可辩驳。可事实上,它忽略了“网红标签”下具体人的存在,也就是网红除去“网红标签”之外的不同身份。说实话,女骑手出事跟“网红标签”是没有绝对关系的,只是女骑手恰好是个网红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想必交管部门在定性事故时,也不会在意女骑手是干什么的,只是看事故发生时她是否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所以说回“摩托车女骑手弯道对撞”事件,可以负责任地讲,在评论区吃席的行为,不管言语再怎么幽默,也无法改变它无耻的底色。甚至从公共道义层面讲,有必要从纲线层面喝止这种无耻的行径。
要知道,人的本性总希望戏谑别人,但是不希望自己被戏谑。这样的道理虽然众所周知,但是真正面对时,想依靠同理心去制约这种人性的不堪,却往往又很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网暴总是层出不穷,围观永远不会凋零。
这种现实之下,不得不说媒体的良心很重要。也就是在报道类似的事件时,媒体能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对当事人去标签化。尤其是对于可能引发偏狭围观标签地释放,媒体能否基于对传播伦理的坚守而舍弃对流量的追逐。说到底就是,媒体能否做到纯粹的报道“血案”而不带馒头。
而回到舆论层面也是如此。作为个体一定要在公共表达前想清楚:别人的命运,不管幸与不幸,都是人类共同命运的一部分。所以在看待时,即便也会因当事者不合时宜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愤懑,但是在牵涉到生死问题上,最好还是放一放是非的问题,而是尽可能先回到死者为大层面进行关注,而后再去反思和批评事实层面的是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