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过后,再次来到国博打卡《盛世修典》展览的科技篇。国博的文创咖啡作为亮点,尤其玉龙惟妙惟肖的拉花,深受各位观众的喜爱。将传统与科技相结合,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通过最新科技保护艺术遗迹和文化遗产,将它们重现及数字化虚拟,也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创新。
在“取像传真”的长廊里所呈现的是在中国文物数字化领域中,针对石窟这一类文物数字化20年的成果集结。展览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八大石窟中的重庆大足石刻、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和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安岳石窟、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群等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
本次石窟造像选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宋代四川安岳石窟毗卢洞“紫竹观音”像,是安岳石窟代表性的作品。北魏龙门石窟古阳洞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龛,其中三大龛造像题记碑,入选“龙门十二品”。北魏晚期麦积山石窟第121窟塑像二组,菩萨与比丘窃窃私语的形态的神态成为独特的风景。
其中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原窟开凿于盛唐,覆斗形顶窟,西壁开深龛,四壁满绘壁画。其中最美菩萨造像具有盛唐气象,风姿优美流畅。
这些造像仿佛穿越千年浩渺的岁月,诉说着历史故事,唤起我们对石窟艺术的兴趣。
沉浸式书画展中,中国山水画通过技术以变换光影方式将观众带入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山水意境中。 “光影丹青”通过视、听、触、嗅多感官交互装置,穿越时间阻隔,突破空间距离,打造跨越多个朝代、融合多幅精品的沉浸式画境空间,让一幅幅静止的中国古代绘画,在光影中“活起来”,也让观众在享受全新视听盛宴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一次展览可能带来美的沉思,也可能会是一次艺术启蒙之旅。在中国漫长的绘画艺术史中,石窟造像仿佛熠熠生辉的明珠,成为祖国艺术宝藏中重要的篇章。石窟,是佛教艺术在我石窟造像艺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古代工匠建筑师、雕塑家、历代统治者的不断推崇与改造,石窟造像艺术迅速得以发展并且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十六国北魏时期,外来的佛教造像艺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经过河西走廊来到北魏最繁华的都市——统万城以及平城(大同);
第二个时期,佛教艺术经过北魏皇家扶持迎来了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唐的统一,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经久不衰;
第三个时代,晚唐五代两宋时期,佛殿建筑逐步取代了石窟寺,石窟造像走向衰落;在四川的确留下石窟艺术最后的辉煌。
特别值得推荐的包含河西和陇东两区多塑像壁画,河西走廊上的莫高窟、榆林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四川大足石窟和安岳地区的石窟群。
敦煌莫高窟
开凿在敦煌宕泉河崖壁上,共计735个洞窟中,492个有壁画和彩塑,共计45000平米。正常开放60多个洞窟,以及部分特窟。
榆林窟有一些洞窟壁画水平极高,甚至特定题材方面超过莫高窟。特窟4个。
宿白先生将河西一带石窟定义为“凉州模式”,也是因为天梯山位于武威(北凉沮渠蒙逊开凿石窟的时代,这里叫凉州)。
陇东区主要石窟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永靖炳灵寺石窟,现存洞窟最早的是169窟,有明确年号题记,为西秦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年开凿。北魏及唐代开凿较多,明代到今有重妆、搬迁、修复;共计183个窟龛,现存造像776身。
天水麦积山石窟:现存最早的造像为北魏,共有221个洞窟、10632身雕塑。北魏西魏、北周、隋~宋代仍有新造。雕塑艺术水平之高,被学界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
山西云岗石窟
北魏皇家石窟,规格在中国早期石窟中最高。昙曜五窟是北魏全国各地石窟造像的样本。开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即公元460年。45个洞窟,绝大部分为北魏早期和中期开凿。至晚到唐代还有一点收尾工程。辽~清历代维修补绘。清代和当代有新建保护性木构。有大小石雕造像51000身,2001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营造,古阳洞为最早开凿洞窟(公元493年)至北宋营造400余年,现存大小石雕97000身,2000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川渝地区有:在川中及川东地区以安岳和大足为中心,包括涪江流域的安岳石窟群
重庆市大足区的大足石窟、资阳半月山大佛、资中重龙山等多处摩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
大足石刻
安岳石窟
不管是什么样的石窟,不免让人感叹古代工匠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一锤一刻之间创造了绝美的艺术世界,生动灵活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