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咋说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著名作家唐国明钢铁是在冰与火中炼成的

咋说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著名作家唐国明钢铁是在冰与火中炼成的

(提醒:本篇正文的内容从下面的第5张图片下开始)

————————————————————————————————

主张把思想穿在身上,成作家的山里娃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的《 鹅毛诗 》集。就如唐国明在《半途先生》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

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

————————————————————————————

2022年出版,奠定唐国明文人、诗人、哲人地位、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读后能烧得你飞起来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与长城相关、弘扬人类优秀品质,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是与唐国明的鹅毛诗、《零乡》构成半途主义系统的三部曲之一。

著名作家唐国明开创独特的“诗意流”创作方式,写出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透过唐国明诗意流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你会认识你自己,更会认识到我是什么,我就是坚守在此刻的过客。

在诗意流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中,唐国明把士兵作为一个传声筒,将所有的声音发了出来。

《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诗歌史中海子想耗尽心血没有实现完成的,而唐国明自然完成的大诗,又是小说中的史诗。

……………………………………………………………………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再现曹雪芹文笔就是将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乡》表达的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

《零乡》写出了一千万个理由不能成为作家的唐国明却成了作家的原因。也写了唐国明如何从仰望星空到成为被仰望的星空历程。

《零乡》是一本你读起来没有负担,读后余音绕梁万年不绝的书。你可以随时读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或一个小时,也可以挑着或跳着随便读几节,就可以随时放下来,忙完你该忙的事,又可以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书;你从任何一个入口都可以进入我的生活,但又觉得永远没有结束,永远在继续,永远在循环;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这本书的任何一节开始循环读下去。

《零乡》更像是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样的以非虚构、跨文体、自传、百科全书的多种方式;以“为让你认识我自己,我在如此反复地言说给你听”的架势,写出了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之人,在时世推移中,在各种交响与交织土壤下,时有无乡之感、时有“无用之王”之叹的历程——通过这种状态的描写,反映出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里的场景,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归属故土的心路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现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不得不又继续漂泊的“零乡”现实。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永远成了一部被“零乡”化了的“零乡”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我们只是在此刻,我们成了途中的我们,我们成了被“零乡”的我们。——同时此书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文字,写出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与3x+1猜想,又是如何成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如何从一个看牛山山顶上如何到了岳麓山山脚下,与几百个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认为不可能成就的梦想的。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若想详知,请读我的80万字《零乡》一书。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鹅毛诗人、半途哲人、红楼梦中人、明月清风中人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更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零乡》虽然有些重复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重复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我们来到世上,是来成为人才的,不是来成为奴才的。我们已经没有远方,没有别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让我们去为梦想乘风破浪、无路可逃之路,只有此刻与“零乡”。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此刻,万物永在途上。——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也不在远方,只在路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唐国明说: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上;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

————————————————————————————

唐国明定理:

1、“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在此刻;你的生活不是在别处,你只是生活在途中;你永远就这样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公子、清风明月中人唐国明作品

————————————————————————

在底层

————————————————————————————————

(1)、写于2020年1月6日:到“最底层”来访的肖兄

2020年1月4日,肖兄来访;他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幼儿园给我打来电话,我便放下书,下床开门从向阳坡下的向阳村去接他。把他带进向阳村,我指着向阳坡上那个山中的房子,说我就在那从2001年夏天起住了20年,后来因房东说那8平方米房改建后,房租要涨到1千多,我承受不起,只有搬到坡下这个离它只有几步远,又叫杂物间又叫地下室的“最底层”,除去卫生间占去的地盘,只剩5平方米的房子里。

以前曾因2018年9月搬到这里之后,叫自己为“地下室先生”;想来,叫地下室,别人会误解以为我住在地下,应该叫“最底层”才恰切。以后缝人来访,为了不使人惊讶,得首先告诉人,我现租居在“最底层”,该叫我“最底层书生”。

我把肖兄引进“最底层”的房间,由于房间窄,我只能让肖兄坐在床上,我便从床头的简易书架上拿下出版的书与自制书,肖兄自然很看中我的百回本《红楼梦》,便问我价格,我说百回本只售签名本,很贵,要200元;出版的20回本,凡签名的也要200元,不签名可按出版标的原价。肖兄说两本都要,两本都要签名,他给我用微信转了488元;在我给书签名的空隙,肖兄瞪着我放在床头边的一个打印出来的正要修改的暂命名为《半途哲人》的文稿看,我想他是应该被开头那句——“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吸引住了。

我将书签完名后,接着肖兄说要请我去茶楼坐坐,边喝茶边聊聊。我说茶楼好花钱,不如就在房间里聊聊,肖兄还是说去茶楼。我明白,已经是冬天了,虽说这个“最底层”的房间冬暖夏凉,对于我来说,不算冷,但对于习惯了空调的人,而呆在一个没有空调的房里,岂不是受“罪”,我自己受这个“罪”可以。但不能让肖兄受这个“罪”。我便在关门上锁时,问肖兄,是否对我刚出版不久的《鹅毛诗》集有兴趣,若有兴趣,我就送他一本。他听说《鹅毛诗》,似乎思索了一下,后来忙点头说“行行”,便随我进房里取了一本,一起放进了我给他的黑色袋子里,便去了茶楼。

在去茶楼的路上,他问到我怎样看《红楼梦》的作者,我便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谁,将永远是个迷”。《红楼梦》这本书越读越像一个出了家的人在一个庙堂写的,也许作者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书里开头提到的那个“情僧”。根据《红楼梦》提供的小说“写假如真”的说法——石头被僧道携带到人间经历过尘世的事记录在石头上,几世之后一个空空道人从那经过,看了石头上的故事,抄录下来后,将《石头记》改为《情僧录》,传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传到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到曹雪芹手上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红楼梦》小说的结尾也交待空空道人抄录下《石头记》,想寻个世上无事的人,托他传遍。在急流津觉迷度口草庵见到正在睡觉的贾雨村,贾雨村看后,说自己对这些事早已亲见尽知,让他某年某月某日去悼红轩找曹雪芹,空空道人最后托付给了曹雪芹传世——根据这个“写假如真”的小说路数,我们可以说《红楼梦》作者如石头经历了繁华一梦,家族破败出家成僧道后,在寺庙道观将这一经历写成了书,然后还俗或托人传到民间。同时曹雪芹是不是脂砚斋?脂批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弄的?还是《红楼梦》作者藏于道观寺庙写成后,再托空空道人传入人世的?因为《红楼梦》也实在是围绕写一个人怎么出家成为和尚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传播佛家思想,不惜为一个好法子。还是一个经历繁华家族破败后的人出家后,将经历说给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写成书?再传入人世?根据脂批《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曹雪芹是谁?这是我读《红楼梦》时,老是问自己的问题。在那个皇权高于一切的时候,写那样的书是一个很冒险的事,或许只有做了和尚,在寺庙里写写,皇权也管不着了,这当然只当是没有证据的闲聊。而《红楼梦》这书又是在康乾盛世写的,也是要人“居安思危”的意思,也就是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在于警世,唤起世人“思危奋发图强、修德安和天下”。整个《红楼梦》看似写得自自然然,不褒不贬,只是呈现现实,但作者骨子里其实是怀了“批判”意识的。接下来我便扯到贾宝玉,不管从当时还是到未来,他就是一个“无用人”“多余人”“无事忙”的形象;虽然以我们的眼光去看他,作为一个豪门公子,在他身上似乎有“众生平等”“爱情专一”“尊重女子”的好体现,虽然他口含“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幻化成“玉”的玉石而生,这块补天石挂在他身上也发挥不了“补天”的作用。作者在贾宝玉及一干姐妹的身上,及整个《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含泪而写的,一是对他们身处末世的悲叹,一是警示,一是怀着无可奈何之意的同情理解式的“批判”或是对所处盛世之时的“自我”反省。

与肖兄谈到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时候,我说薛宝钗本人并不爱贾宝玉那样的人,因为在她眼里贾宝玉不是她心中男人的标准。至于林妹妹那样吃她的醋,因为林妹妹太爱贾宝玉了,一有风吹草动,她要维护自己的爱,有那些举动也是人之常情的。为什么林妹妹会爱贾宝玉,因为林妹妹对贾宝玉的爱,及贾宝玉对林妹妹的爱,就只是“爱”,是没有条件的、没有标准的“爱”,是那种来自心灵底处感觉的动心的“爱”。老是用滴翠亭扑蝶,薛宝钗不小心听到了小红、坠儿的悄悄话后,说了句:“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从文字看上去也是人性很自然地反应,说她是别有用心嫁祸于林妹妹,说她很坏,其实薛宝钗不那么坏,倒是她在亲戚家的智慧。即使有心说了林黛玉,林黛玉上有贾母捧着,下有宝玉护着,小红这些宝玉房里的丫头拿林妹妹也没法子。而薛宝钗,父已早丧,又有一个不争气的哥哥,哥哥在进京路上为了香菱打死了人,留下了案底,所以小说里后来再也不提她选秀的事,因为出了这事,说这是她选秀不成的原因也说得过去了。若她能顺利选秀成功,也许能如元妃,能给家族图个好背景。她的家族可以说是真正的在败落了,为了家族,她得更加时时小心。也竟因为她有如此之品质,如此懂事,所以小说里贾母是时时夸她。贾母真正欣赏她什么?就是她时时为大处着想,为家族着想的品格,其他的什么,大观园里一抓一大把。即使元妃、王夫人、薛姨妈有意于她与贾宝玉婚配,贾母在80回前也许由于她家有案底之因透露出不太情愿的意思,在80回后,贾母在宝玉丢玉病了以后,婚配时,又是因她的品质,又是迷信“因金招出贾宝玉丢失的玉来”的情况下,为了救贾宝玉这个心肝宝贝的命,同意了凤姐用调包计,这也就符合了小说故事发展的逻辑。

她与林黛玉先虽有争风之味,也不过是儿女游戏,上升不到要争宝玉之事,宝玉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那个上进的丈夫。如果她真要与林黛玉争,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玩乐,鸳鸯行“牙牌令”之时,林黛玉说出了《西厢记》书里的话;如果她有用心,这可是打倒林黛玉致命的一招。她倒是私下提醒林妹妹,林妹妹也是一个懂大道理之人,从此他们情同姐妹,再也没有争风之事,而是互相照应,也是“钗黛合一”了。到80回后,她含泪屈嫁宝玉,也是为了家族,为了救一个又杀了人的哥哥,所以她会屈从这个命,去嫁给一个已经差不多是病废人的人,不过是被当一剂“药引子”“药丸子”使使而已。

肖兄问我喜欢《红楼梦》中那个女子时,我倒是欣赏贾探春,作者是把她当真正大家闺秀来写的。聊着聊着,一路就到了岳麓书社门口一个书店楼上喝茶的地方。一坐下,我知道,肖兄是为父之人了,他儿子正在一个好学校上中学,而且成绩很好。而肖兄读上了《红楼梦》,我想应该是为了他儿子。所有“声教”不如“身教”。他想要我谈《红楼梦》对我人生的影响,他认为我能在岳麓山下做“一餐饭先生”与“八平方米先生”差不多20年了,肯定后面有什么给了我一股神秘的力量。他说他曾安排好了一切,闭门三月不出,将《红楼梦》来回读了五遍。他是把《红楼梦》当做一面镜子。

我跟他说,若说《红楼梦》给我人生的启示,我不知道说什么,我只能说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我爱《红楼梦》这本书,它是我写作上的启蒙老师,自我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发现了曹雪芹文笔后,为了将这些曹雪芹文笔,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来作了长期的准备。当时做出来的目的,没有别的想法,一是做出来陶醉自己,一是放到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零乡》中去,作为主人公考古复原曹雪芹完成了的原百回《红楼梦》的一个情节,结果被来玩的友人读到,鼓励投稿,却无意陆续发表了出来,引起了我意想不到的强烈社会反响与争议。

我告诉肖兄我能坚持下来,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一是自己爱好写作,二是有个想让我成龙的父亲。我25岁时,在山村,是该成家生小孩了,而我父亲顶住所有人的压力把我送进了湖南师范大学念大学,若我不干出点什么门堂,我会对不起自己与舍尽全力送我上大学的父亲。

面对为人之父的肖兄,我想,说自己与自己父亲的故事,对他更有益。一直不停说到在茶楼吃完中饭,我便不再好意思多说,更不好意思无顾忌地跟肖兄去说——长城是中国的奇迹,如一部大地上的《红楼梦》,《红楼梦》更是中国的一个奇迹,传闻一帮人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奉命组班子篡改整理原本《红楼梦》,他们最终的贡献是以120回的方式保存了基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曹文,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他们的功劳。所以到我才有了“还了曹雪芹是完成了《红楼梦》清白”这件事,到我唐国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呈现了曹雪芹完成的百回全本《红楼梦》,这更是一个奇迹,以我这样传奇方式完成,发表问世,更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奇迹。——所以我闭了嘴,得听肖兄说说《红楼梦》了。接下来肖兄还是痛心我的处境,劝我要学会变通。

说到快四点了,虽有说不完的话,但肖兄要有事回河东去了,但下茶楼时,肖兄说还要去我住的地方拿一本我考古复原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说是买回去送一个人。便跟我到住处,拿了书,坐地铁走了。他走了以后,我觉得该写篇文章,记叙一下,于是就写了。

(2)、写于2020年1月30日:这样驱寒散毒的我

我在山里生活的那段岁月里,曾有一段穷得烧蛇吃都吃不饱,什么鸡瘟、鸭瘟、鹅瘟、猪瘟……死去的鸡鸭鹅猪……都当菜吃过。父亲在那些靠山吃山的年月也是山里的猎手,什么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草间长的、岩石生的野味,能吃的都吃了。即使如此,上天却给了我一个钢铁一样的身体。

生我长我的山里老家,坐落在一个叫看牛山山顶的梯田中,小时一感冒发烧,由于山里离镇里远,离镇里远也自然离医院远,又加之穷,因无钱,也舍不得花钱进医院。我记得一有风寒感冒发烧,父亲就把我的被子掀开,凉了又盖上,或一直将被窝捂得我出大汗,或用白棉布包了盐沾了烧热的烧米酒,从前身从上至下擦到后身,或用蓝棉布包了用铁器东西烧热的盐,在发出烧布味的气息里,那蓝布热盐包在父亲利索的手里飞快一轮一轮地擦过我前身后身。有时也用姜片包在棉布里,沾了热水前身后身的擦,直擦到前身、后身与双手臂、额头、颈部发红,直到似乎驱尽风寒,病情缓改好转。

若仍不好转,怕是发了“痧”,就会“夹痧”、打“熷筒”——即打火罐。我们那山里有句古话:“做贼是从偷瓜起,亡病是从发痧起。”有时父亲给我“夹痧”,先是用食指与中指夹红额头,再夹红鼻梁,再夹红喉头,再夹红后脖子中央,再在后身以背脊骨为界,左边夹一条或两条竖着的红条,右边夹一条或两条竖着的红条;前身左右也一样,还要在土语叫“心氹口”的地方夹一条。“夹痧”时疼痛难忍,我不肯夹时,父亲就会大骂道:“人不能留病养身。”“夹痧”后要一个小时后才能喝水、吃东西。

从此,我也铭记住了,一遇上头晕难受、浑身无力、发烧,便自己用手指夹红自己的额头、鼻梁、喉结处,前身;脑子里从没有去医院看医生的概念,就如大自然的动物一样,学会自救。

当年从小学读到初中,我们的学生宿舍就是二楼一间搬空了课桌的大教室,中间用晒谷子的我们本地土语叫“垫筅”那种用薄竹篾片编织的大晒席隔开。一边住男生,一边住女生。没有床,被窝就是一铺连一铺地铺在楼板上。一有人生又痒又难受的疥疮,就会整个学生都会生;一有人感冒,就会轮流感冒。我读了几年书就生了几年疥疮,用硫磺软膏涂也没用,好了几个又生几个,好在生了三年后,自身有免疫力了,也就自然好了。一遇上生疥疮的,也传染不上了。

而每年一到春夏,都要流感一回,直到离开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前面是小学,后面是初中,到读高中才有了一个自己的床铺。记得一年我得了流感,星期天上了半天课放学回山里老家去,我身上发烧,头重鼻塞,呼吸困顿,浑身酸软,脚移不动,走个10米就要坐一下。好在两个山里同学总是不离不弃陪着我,我就那么10米10米地把灰尘扬天我们本地人叫“毛马路”的车路移完。当年那路上几乎没有车,听到车响几乎是一个稀奇事,一般是手扶拖拉机或是解放牌货车,一开来,老远就看到那扬起的尘土如颗原子弹试爆后的蘑菇云,我们一看到那飞扬的尘土就知道来大家伙了,就捂着嘴鼻躲到路边,等待一场沙尘暴过去,再睁开眼赶路。

我移完车路,就要爬山路了,走不动了,便沾了山路上一个牛脚印里的水,自己夹起“痧”来。夹完后又坐了一个小时,就开始能走动了。天快黑了,才回到家,父母见状,让我吃个鸡蛋充饥后,又把该“夹痧”的部位还没夹的夹了,让我躺在床上,一睡睡到天明,就好了。起来吃完早饭,帮父母开始在山里打柴取水、割草喂牛。

以致后来我去了另一个县城读书,由于在山里长大,每次坐长途车,很是难受。有一次难受到肚痛得头上大汗直冒,我要求旁边一个大叔给我夹痧,那大叔将我的白上衣一脱,在我光着的上身一顿叭叭地夹起来,夹后就缓解了。遇到几次这样的事后,我便思索发痧是怎么回事。后来一位老师告诉我,要是“夹痧”怕痛,可以男的光出左肢,女的光出右肢,自己或另一人用手掌沾点水,从肩膀与肢接触处,一下又一下用手掌握着手肢往下拉向手掌,将血赶向手掌,直到手掌发红发青,再用头发或布条扎住手腕处,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放开,在此期间一小时内也不能吃喝。我才明白中暑发痧的病情发作后,夹痧或做别的,就是为了活血。发痧致命的事是血流不畅,不及时活血,若导致致命的事是到发“乌痧”的程度。一到这程度,发“乌痧”的人,本来好好的,一倒地就不知人事了,这时最可行急救的办法,就是放血。我小时见过一堂姐好好的,一晕过去,他们家人叫我父亲去,我父亲一去见状,飞快从厨房拿出一只白瓷碗,叭地砸烂,就用瓷片扎那堂姐十个脚指甲根后,只见血一股股冒出来,一下那人就能“哎哟”叫出声来了。

母亲自从姐姐发痧死去后,很悲痛,母亲娘家一个亲戚听闻这事,就把发痧时刻筋活血那套技术传给了母亲。我到长沙念大学之后,就几乎没发过痧了,也渐渐似乎很少去想这些。有时回故乡看父母,父亲说,若没母亲,他可能早不在了。父亲说他曾几次感到天旋地转时,母亲一给他刻筋就缓解了。我以为父亲有高血压,去医院体检后,他身体的一切指标都很健康正常,我才明白父亲感到天旋地转时就是发痧了,所以母亲一给他刻筋就能解。

2019年冬,当妹妹打电话告诉我,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堂嫂刚从我那山里搬到镇上,自力更生建房没多久,有一天在家做我们那土语说的“打火落”,也就是“打火塘”,还差两块砖没添上,突然倒地,舌头伸了几下就去了。我一听就知道她也是把生命丢给发痧这事上了。记得她平时也老爱发痧,曾经她难受得不行了,就找过我母亲刻过,如今我那山里的人,为了方便孩子受教育,不在镇里买宅基地建了屋,就去县城或更远的地方购了房。住在镇里的这个堂嫂,由于当时身边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她是发痧,即使知道也不知道怎样去救的常识,至于送去医院,医院有不有办法,我听人说,到一定程度医院也没有办法。在山里人眼里,就只剩用白瓷片在脚指甲根后放血这唯一的法子了。

大学期间,在宿舍由于发烧,为了省钱,我就在宿舍躺在床上发了三天高烧,自然好了。自从那次后,我才明白了,我那个山里老家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体格。也明白了发烧是身体里保卫自己身体不受侵害的细胞与病毒细胞进行的一场战争,自己的身体打赢了,病痛就好了,身体没打赢,病情就会恶化,就得借助药物助力,打赢与病毒的战争。

但怎么能做到使自己身体强健,这就与自身的生活习惯有关。想起生活习惯,我就想起我小时咳嗽,一咳咳了三年,一咳起来,凡是我呆的地方只见一片痰。父亲也想尽了法儿,翻破了他那本中医药书,吃尽了草药,也不见缓解。父亲后来去我小姑姑那问一个土医,那土医告诉父亲,要我父亲每天烧热开水,热开水中放点盐,再把毛巾浸入,再用手将充满了热开水的毛巾——只要手能提,皮肤能接受,慢慢敷向膝关节。每天早中晚三次,坚持三年。

我母亲不想失去她这个儿子,每次我去上学前让我烫脚烫膝关节。每次反反复复,每次膝关节烫得通红,每次烫到水已经不太热了……烫一个星期后就开始舒畅,开始缓解,一年后就彻底不咳了,再巩固两年,三年过去,上天又还给了父母亲一个健康的儿子,并且身体更加强健了。父亲也从此学了样,便养成了开水加盐烫膝盖泡脚的习惯。每一到上床睡觉前就把开水倒入木脚盆,放上盐,就喊我们泡脚,不去就打骂。这一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上完四年大学。上完四年大学后,只有冬、春两季泡脚,夏、秋的长沙太热,就不泡脚了。

也许因为这一土医给的法子,让我在岳麓山下熬过了那些最困顿艰难的日子。

(3)、写于2020年2月3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在山里与父母春耕夏种,肩挑背扛劳动的年月,尤其是肩挑一担百斤的木炭。从山坡无路的山林挑到很窄的山路上,奇险处,若脚不站稳,稍一滑就会连人与百来斤木炭一同滚进一眼望不见底的深谷。挑着木炭走到山路上的那个过程,只有具有强硬的“心之力”与“身之力”的人才能完成的。

在我读大学四年的寒暑假,寒假就是大清早与父亲去炭窑里将木炭取出来后,再挑百来斤木炭走出山林,走到山路上,走回看牛山顶下的家,吃完早餐,再挑着木炭从山顶走到深沟下溪水边的车路上,再沿车路挑到镇里集市上去出售。出售完回家,走到车路边站在回家的山路口,望着远上看牛山若隐若现、弯进山里的斜径,既看不见看牛山,也看不见其山顶,只有不停地往上走往上走,还往上走,忽然觉得从大地来到天空最高处时,就到了山顶下几米处的家了。

而暑假,每天早晨顶着刚出的烈日割一担牛草,吃完早餐又顶着烈日与父亲上山砍倒当年由竹笋长高后刚长出竹叶的嫩竹,再五尺一节五尺一节地砍断,再破开成小竹片,背到当阳的地方摊晒,直到晒干到竹片呈金黄色或银白色,再捆成捆,一捆一捆或一担一担与父亲扛挑回家里,等着商贩来收购。然后我就跟着来收购竹料的车去我故乡县城的造纸厂过磅秤,再从小商贩那领到钱,坐上当晚6点的长途客车去长沙岳麓山下读书。

——————————————————————

作者简介:

——————————————————————————————————————

……………………………………………………………………………………………………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

唐国明遵循自己的“ 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名言:

1、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

2、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3、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4、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5、写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我被一切改写,我在改写一切。

6、力定乾坤,理安天下。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7、人类的文化父亲与母亲就是文学与数学。

8、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9、人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种可能。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将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

————————————————————————————————————————————————————————————————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主义哲人、诗意流公子;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我是流传千古的无用之王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

————————————————————————————

——————————————————————

………………………………………………………………………………………………………………………………………………………………

唐国明,男,汉族,半途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公子、自由古体诗人、明月清风中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现居长沙,集文人、诗人、哲人于一身,开创考古复原再现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开创半途主义、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著名作家、学者。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文章数篇。

2012年在《鸭绿江》杂志发表来源于茨威格10万多字的非虚构长篇作品《麦哲伦传》、匹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我是麦哲伦》。这小说从2008年初稿,到2012年发表,到如今2021年发表快10年了。自2008年到2021年仍不断修改,现剩1万5千多字,可以说是唐国明第一篇带半途主义色彩的小说作品。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文学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其开创考古复原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猜想得出“半途哲论”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鹅毛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文学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文学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

………………………………………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偶数t>2时,q是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公式: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出通过“3x+1”“奇变”“偶变”而来抵达4、2、1的无际的数流。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万物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当的表述,所以此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x ↔ 3x+1……↔2的n次方 ↔ …… ↔ 4、2、1……

……1+2n→4+6n…… ↔ 2的n次方 ↔ …… ↔ 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以波段形式生成消亡、消亡生成。这就是万有的通变规律与万有总在途中通变公式。根据“3x+1”猜想“奇变”“偶变”原理,宇宙万有的诞生,应是一波段一波段类似于“3x+1”猜想“奇变”“偶变”过程中,随n数据的变化大小而不断排列生成。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万有总在途中”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世界是一个无限的整体最好的表达,更是人类将来遵循“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以大数据形式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梦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的数学告知形式。更是对世界事物是“偶数时”发生递减回到“奇数时”,回到“奇数时”又会递增回到“偶数时”,世界事物就是如此地在遵循着“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在让一切守恒、平衡的最好描述。同时这公式也哲学的解释了循环有序运转的世界生活系统,就如循环有序运转的4、2、1形式,是由无数未知数遵循着“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演变而来与我们照面的——也就是说它是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的“世界为何变得如此”的最好数学形式的解答。

不管怎样,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万有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永远处在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中,永远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3、“半途”哲论(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在n是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看他之理,合诸家之理,知行之,得我之理”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但你抵达1时也是在此刻,你抵达2时也是在此刻,你抵达4时也是在此刻;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只是在此刻;你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为生存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你永远就这样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