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红霞、天南
编辑/陈纪英
疫情之后,谷国明把微信签名改了,“越挫越勇,从头再来”,这是他主动下咽的“鸡汤”。
今年上半年,谷国明的厂子产能降至五成,亏了几十万,但他必须撑过去——企业创始人之外,他还是村支书,不能让村民倒回去“靠天吃饭”。
过难关的不止谷国明一人。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调研显示,52%的中小制造企业认为,上半年的疫情,对企业经营影响比去年更甚,多重压力叠加而至。
困难是相似的,但求生、脱困、谋变之路各有不同。
《财经故事荟》采访了六个细分赛道的制造业品牌,聊聊了它们的2022年上半年,试图冰山一角,展示疫情冲击波下,企业如何面对疫情冲击,积极以变求变,甚至突围而上。
其中一些企业,在疫情中“受了伤”。
总部位于上海的舞服品牌诗意花朵,工厂被封三个月,耽误了新品研发生产,大促期间,新品SKU被迫同比降低至往年的三成;洗衣工厂天天洗衣在过去三年中,不得不被迫关闭了大部分门店等等。
但也有例外,在一些细分赛道里,也有爆发、增长、“出尽风头”的好消息。比如,餐饮品牌信良记今年5月疫情期间,实现了45%的同比增长。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没有躺平、摆烂:锦程地毯想靠内外双循环翻身;诗意花朵工厂被封三个月,但坚持生产不外包,为得是保持高品质;天天洗衣线下关店受损,却在线上找到新增量;内衣品牌好奇蜜斯,疫情压力下,加紧优化供应链,稳定大后方;等等。
作为稳定中国经济大盘的生力军代表,以下六家企业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经济最具韧性、耐心、勇气的闪光一面。
村企产品销欧美,产能降五成,想靠内外双循环翻身
疫情这几年,确实不容易。我经常主动“喝鸡汤”,鼓励自己一定要扛住。我厂里的工人,都是村民,有了工资,他们就不用再靠天吃饭。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产品,虽然卖到了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但公司还亏了几十万,产能同比降了五成。
第一,原材料价格上涨了。在产品中占比五成的树脂粉,从每吨9000多元,上涨到17000元,后来才慢慢回落到11000元左右。
成本高了,售价不能涨,因为我们和客户签约的很多合同,都是提前锁定价格的,哪怕做一笔亏一笔,也得硬着头皮按时交货。
特别是外贸客户,如果失信了,就会被纳入黑名单,以后没人再和我们玩了。
疫情之后,运费也涨了。公司产品五六成卖往美国。2019年底,美洲专线每吨运费1300美金左右,到了2021年下半年,飙升到了每吨23000美金。随着全球解封,运费才逐渐降低,现在是每吨7000美金左右。
第二,疫情一来,线下展会停了,传统拓客渠道断了,光靠老客户撑着也不够。而且,老客户也受到了疫情冲击。
上半年,有个特别重要的上海客户,被封控了三个月,他们的深加工工厂,也被迫停工了。
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作为中间人,帮他们牵线了我们的广州老客户,让后者帮助上海客户做深加工,再把货发往全国。
过去,这两位客户算是竞争关系,但疫情来了,大家都在互帮互助。
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我们也不能躺平。现在,我们正打算通过线上转型、内外双循环翻身。
线下展会没了,我们就来到线上找增量,入驻了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分别面向国际、国内市场。
线上拓客的优势是没有区域限制,别管你的人你的厂在哪里,只要产品好懂销售,就能卖往全国全球。
而且,平台提供了自动实时翻译能力,比如我们的潜在客户,可能有美国的,法国的,澳大利亚的,俄罗斯的,都能无障碍沟通。
当然,线上化转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业务人员过去习惯了面对面,不懂得怎么进行线上销售。我们最近派了俩人,去杭州参加培训,学习在线销售的技巧和话术。
同步也在探索内外双循环。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火了,也许在国内也有机会。现在,中国市场也不完全是跟风者,国内卖的好的产品,我们也会尝试推向国际市场,这就是双循环。
虽然很难,但我现在还挺乐观的,对后市依然看好。
宏观环境好了,运费回落了一些,原材料价格跌了,都是利好。
我们自己也在想办法,比如提高高毛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类似猫砂地毯,能缓冲原材料、运费的上涨。在跨境电商平台的猫砂地毯品类里,排名前列的跨境卖家,大部分都是从锦程进的货。
平台还有一些措施,能降低我们的风险,比如提前锁定运费等服务。
现在形势在好转,下半年,我们可能会转亏为盈,进入盈利周期,大概率能做到全年利润为正。
疫情三年,洗衣门店关九成,加码线上求转机
疫情冲击下,我们过得比较艰难,咬着牙硬撑,一边自救,一边转型。
疫情前,公司最多有200多家门店,疫情后一直收缩,现在只剩20多家。
原因是综合的,一方面,门店因疫情反复关停,导致营收受创,现金流紧张;另一方面,我们主要客户是B端,一般采用季度或半年度结算方式,造成我们垫资成本非常高。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便引发了危机。
但所幸,今年上半年,线上营收增长50%,还能缓冲一下。
今年4月,我们开通了天猫旗舰店,运营天猫第二个月,恰逢618,我们就做到了洗衣类目TOP1。
线上洗衣,有着线下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不用支付高昂的租金,品牌可以辐射全国,所以我们很早就认定这是趋势。
2019年,互联网洗衣玩家开始入场,而我们作为线下头部品牌,开始大力布局线上,陆续和阿里旗下蜗窝酱、口碑、饿了么、支付宝合作。
其中,与蜗窝酱初次合作的第一个双11,销售额就到了140万,这已经超过了2018一整年的线上营收。2019年,公司的线上总营收,更是实现了超5倍的同比增长。
其实,我们拓展线上业务,也不是一路顺水顺风的。
线上与线下洗衣的根本区别,是缺少面对面的洗前沟通,以及,线上没法当面检查衣服原有问题,造成售后隐患。
为此,我们完善了服务流程。洗前拍照,衣服至少3张,鞋子至少6张,及时同步给用户。出厂时也会拍照留底。全流程每个节点,都用短信通知用户,减少扯皮。
我还亲历过一件哭笑不得的事儿。有用户故意在衣服里放钱,来测试我们是否诚信。当时我细思极恐,如果员工没上交,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回想疫情这三年,我们很庆幸,幸亏及时转道了线上,疫情前线上是锦上添花,现在线上成为了我们的主战场。
工厂停工依然拒绝外包,我们想做舞服届“爱马仕”
今年上半年,我们受影响蛮大的,因为公司设计运营团队都在上海,封控之后,公司几乎是全员停滞状态。
我一度很煎熬,但慢慢也想通了,客观情况,无法改变,就早点接受。
最受影响的是新品研发。
舞蹈服装的使用场景是动态的,仅使用人体模特和设计软件,很难精益求精。
每一件打版好的样衣,都需要交给我爱人试穿后,再向设计师反馈修改意见。她是专业舞者,也是我们的用户,所以意见比较到位。每一件生产好的新品,也都需要她来拍摄模特图和舞蹈视频。
6月1日上海复工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赶工,因为紧接着就是618大促,新品数量会直接影响销售。
最后,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只赶出了5款新品,原本,起码应该上线15款新品。
尽管如此,我们的618业绩,勉强和去年打平。我还挺满足的,大环境如此,能活下来就很不错了。
当时,为了赶进度,工厂曾建议我部分环节外包,我拒绝了,全链路自主生产,才能保证质量。
创立初期,我曾走过粗糙代工的弯路。那是一家苏州代工厂,磨合了快一年,发现它匹配不上我们的品质要求。
2020年疫情后,原定交付的服装订单一再拖延。一气之下,我直接冲到了苏州工厂,结果负责人闭门不见,不敢承担责任。
所以,我决心自建供应链,投资了广州一家工厂,满足我的品质执念。
这种模式利弊都有,短板在于,成本比较高,生产研发周期比较长,每个月最多只能上新4款。但好处在于,可以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目前,淘宝是我们唯一的电商渠道,这里用户覆盖比较广,女性用户也比较多。过去几年,公司基本每年保持100%的增速。
比起来增长,我更看重用户的认同。
有的说我们是“舞服界的爱马仕”。还有一位女性留言,她之前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孩子,完全丧失了自我,穿上舞蹈服,她才找回了自己。我爱人看了特别感动。
这些认同,给了我们扛过难关的底气和勇气。
B端C端两手抓,看好预制菜赛道,力争龙虾“一哥”
疫情虽然此起彼伏,但用户对小龙虾的爱没有变。
封控期间,有位上海客户,抢不到我们的产品,每天到天猫直播间里追问,“能发货吗?”
主播非常感动,直到第20天,上海终于开通物流了。主播就一直等着他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上海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支援物资配送,包括小龙虾、香辣蟹、香辣牛蛙等预制菜,每天都有几车货运到上海。
当时一辆货车的物流成本,高达2.5万左右,此前只有六七千元,成本大幅提升,但出于社会责任,我们必须出手。
信良记今年增速还不错,5月以及618期间,我们天猫渠道营收增长了45%。
其实,自2019年,公司切入C端后,就一直在与疫情“作战”。但这三年来,我们每年都保持了近100%的增速。
一方面,我们把握住了市场先机。2019年,C端预制菜还没有现在这么火,在小龙虾这个赛道,没有多少品牌主攻,我们算是开创者。
另一方面,前端市场的快速拓展,离不开我们自2016年成立以来,所沉淀的供应链能力。
最早,信良记是从B端起步的,到了2019年,B端年营收做到过亿量级,我们开始加注C端。
其实B端和C端是相辅相成的,B端沉淀的供应链能力,能支撑C端体验;C端积攒的品牌势能,又会反哺B端拓客时的话语权。
尤其是疫情之后,线下餐饮客户受挫,B端增速也会受到部分影响,我们借助天猫等平台,发力C端,就能抵御部分风险。
疫情期间,我们也得到了线上平台的助力,比如,今年我们与天猫做了联合定制款,销售很不错。
最近两年,在懒人经济、疫情居家等因素的催化下,预制菜赛道火热起来。虽然现在盒马、叮咚买菜、永辉超市、海底捞等头部企业都陆续入局了,但还没到恶性竞争的地步。
因为市场潜力太大了,在我看来,大家一起来培育市场,这是好事。
下一阶段我们会夯实小龙虾类目,做成老大哥,希望用户“提起小龙虾就能想起信良记”。
工人申请停薪,全员一起硬扛,优化供应链无尽头
我们是做内衣的。上海是我们的大本营,研发、运营、仓库都在这里,被封控的两个多月里,几乎什么都做不了。
但我抗压性挺强,从来也没崩溃过,反而收获了不少感动。
工厂停工到第二个月时,厂长和员工一起主动申请,不要发工资了,要和公司一起,撑过最艰难的时刻。
那位厂长是位70后的姐姐,今年是她入职第四年,我们两位创始人特别感动。
生产侧也遭到波及,物料在中途可能会被卡住。其中一份原料,在中转时被封控了21天,严重拖累了生产进度。
工厂停工外,物流也断路了数月,导致订单量断崖式下降,退货也多了。
等到6月1号复工后,我们既要消化积压订单,也要抓紧处理退货,还要准备618上新,同时要打三场硬仗。
为此,全员上下都调整为007的战斗模式,很多其他岗位的员工,也会到主动来到仓库,帮忙包装、发货等。
虽然很累,但也很开心,大家被封控了几个月,都快憋坏了,能再次面对面,一起战斗,都很珍惜,现在想到这一幕,我心里还是满满的感动。
最终,我们赶上了进度,今年天猫618的销售情况,甚至比预估得还要高一些。
其实,比起销售量,我个人更关注的是,供应链又一次经受住了极致考验。
从2013年创业至今,公司发展挺顺利的,一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坎儿。
我是2015年加入公司的,当时品牌已经是淘宝内衣类目Top5了。2017年,受邀入驻天猫后,很快实现了年销售额从几百万到上亿元的大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作为支撑品牌往前跑的“大后方”,也在持续进阶。
但这个过程是极其琐碎的,不像市场开拓那么轰轰烈烈,需要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日常随机应变的柔性能力。
去年,工厂就爆单过一次,部分款式也出现了断货。经过快速调整排单计划,将断货款式优先安排生产,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优化供应链,我们也会借助外部力量。
2020年,我们与犀牛智造合作,部分订单的生产周期,能从两个月左右缩短到一个月甚至十几天。
比如裁剪环节,正常需要两到三位熟练工人一起辅助,但有了智能机器的助力,只需一人就能操作,速度快了很多,人力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供应链优化没有尽头,就像升级打怪,我们还在不断摸索。
回顾过去三年,疫情带来很多挑战,也倒逼我们快速成长,我们扛过了疫情,未来还有什么风浪是过不去的呢?!
相信中国经济,未来打算下基层
我坚信一点,不管疫情与否,美食永远是刚需。
今年618大促期间,公司成了天猫食品大类目的Top10。前十名中,我们可能是最年轻的品牌。
看起来“赢得很轻松”,但其实不然,既有运气,也有努力。
过去三年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切中了一个好赛道。
疫情之后,很多餐饮门店不能正常开业,想吃意面怎么办?空刻是个新选择,很方便,又好吃。所以,连续3年,我们都是天猫意大利面类目销量第一。
当然,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上海,其实是我们特别重要的市场。今年上半年,上海封控数月,如何打通物流,满足上海客户,是重中之重。
为此,我们在封控之初,就开启了上海城配业务,调配物流资源,保障产品可以第一时间交付给上海客户。
同时,我们也和多家快递公司,包括顺丰、邮政EMS等,进行了充分沟通,尽量选取最佳链路,比如在某一区域,优选时效最快的配送方案。
平台也在同步优化规则,释放供应链压力。今年618大促,天猫推出了预售设计,把爆发式增长熨平到更长周期,可以提前规划产能,避免了爆款断货,或者货物积压。
因为做了充足准备,整个618大促期间,上海销量比日常销量至少翻了一倍,大部分订单都做到了当日和隔日达。
虽然疫情期间,遭遇了不少挑战,但公司从上到下都很乐观。
我很认同公司CEO王义超的看法。
他在内部分享会上说,空刻的未来,其实源于我们“相信”——相信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好,相信大众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相信大家都在追求美好生活。
现在,我们的主要客户还是在一二线,未来,三四五线用户的消费水平越来越强,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那时候,我们就会顺势而为,进入更基层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