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面对危机,为什么有的公司降薪,有的公司裁员?

降薪30%与公司裁员50%,你支持哪一方?

作者 | 张良计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降薪30%与公司裁员50%,你更支持哪一方?

下面讨论挺热烈,我也来说说看法。

 1 

降薪的背后

首先这问题就不对,你支不支持都没用,因为最后做决策的不是你,而是老板。

员工永远都是被通知的那一方。所以与其讨论支持哪个,不如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做法,以及对我们普通打工者有什么启示。

降薪和裁员,表面上看都是企业削减成本的经营手段,但这两种做法背后,体现出来的用意是截然不同的。

降薪背后的逻辑,是企业现在还能运转,但利润没以前那么高了,所以大家就一起吃点苦挺一挺。

你看会采用降薪手段的,大部分都是些对人才要求不那么高的企业。

这类企业的特征是,人在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企业生产更多依靠的是制度,是规则,是生产设备,是流程,而不是人。

员工是整个生产系统里面的零件,而不是主宰者。 设计出这个系统的才是真大佬,除此之外都是拧螺丝的打工人。

比方说大家谈的最多的制造业。

制造业靠的是工厂机器的运转,而不是员工的智慧。所有生产流程在顶层都给你设计好了,员工只用按部就班照着执行就可以。

装个手机配件,拧个翻盖螺丝你觉得中专生和本硕生会有什么区别吗?

完全没有。

但好就好在,市场需求还是摆在那里的,只是现在经济下行了,市场购买力没有以前那么旺盛,可这不代表需求就消失了。

最典型的像空调行业,大家觉得影响这个行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是天气吗?

不是,是房地产行业,是装修行业,是市政建设,是城市化进程。

只要老百姓要买房子,要装修房子,只要政府要推进城市面貌更新,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那空调就是刚需。

再不济,最上头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这关系着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这个行业不可能被埋没。

于是董明珠敢说格力再困难也不会裁员,只会降薪。

意思很明确了,企业现在有困难是真的,但绝对不会死,所以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熬一下。

在老板眼里,只要工厂还在,生产设备还在,订单还有,企业就能活下去。

而员工对降薪的忍耐度也会比裁员高。

因为这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所以进来的员工想要跳槽出去再找工作,市场竞争力不会很强,还不如老实待在这里,等有朝一日苦日子过去了再求翻身。

只有顶尖优秀的员工会受不了降薪,转而出去找别的工作,甚至薪资比之前还高。

而现实是他们也确实找得到,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完成了一次人员结构的调整,直到适应了当下的环境形势,然后重新出发,但企业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2 

裁员的背后

而裁员就不同了。

裁员背后的逻辑,是公司已经放弃这块业务了,再投入下去只会不断亏钱,索性赶紧关掉。

很多裁过员的公司,你去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经历过几波裁员后公司的业务方向都变了。

而且这些公司还有个特点,通常做的都是第三产业。 即价值生产对人的依赖度极高,公司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人。

典型的如广告公司,咨询公司,设计公司,中介公司,金融公司。这类公司卖的不是实打实的“物品”,而是虚拟的“智慧”,也可以说是PPT。

说白了,老板在闹市区租个办公室,买几台电脑就能开张营业了。

以前对这种经营模式有个称呼,叫轻资产运营。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和动不动就几千平米工厂的传统行业比起来,这种几个人几台电脑就能支棱起来的公司的确很轻。

正是因为轻,所以公司起来得快,散得也快,非常灵活。

除了对人的依赖度很高,这类公司最大的特征是三个字:

服务业。

服务什么?不是服务消费者,而是服务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换句话说,这些公司都是依附于第一和第二产业而生存的,它们并不能独立存在。

比如广告行业,有句老话叫“广告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意思是我们判断一个行业好不好,就看这个行业的广告做得多不多。

行业本身是朝阳产业,产品的利润高,花费的营销预算就大,广告就做得多,广告公司就赚钱。

你看十几年前电视上放得多的广告都是什么?白酒,房地产,快消,保健品,还有不孕不育。

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暴利行业。

然后近几年的广告金主全变成了互联网行业,烧钱大战里烧的一大半都是营销广告费。

所以广告行业赚钱的本质,是甲方好我才好,甲方不好我就不好。

再比如金融行业,如果实体经济不行了,金融行业立马崩。企业贷款是为了扩大生产,老百姓贷款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可如果大家都不赚钱了,谁还敢去贷款?

互联网行业也是一样。

几年前互联网创业喊得最凶的时候,信誓旦旦说互联网要颠覆所有传统行业,可你看现在,有几个颠覆了的?

最多就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各环节的生产效率。这么多年就只有一个电商是真正做到“颠覆”的,但电商脱离线下的实体生产一样也会歇菜。

更不用说那些打车的,送菜的,团购的,倒卖二手货的互联网公司,全都做的是传统行业的增值服务,而不是开辟一个新行业重新产生价值。

并且这种公司不像传统行业,它的很多所谓“需求”,是被凭空创造出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的需求确实是过去没想到的真刚需(比如共享单车),但更多的是压根不存在的“伪需求”。

这些伪需求,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推到市场上,资本一窝蜂上来,可你仔细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人饿了要吃饭,天热了要吹空调,这是属于第一第二产业的真需求。但你说在厕所里装个洗手液监控器,还连个WIFI到物业,一旦洗手液没了就滴滴通知保洁赶紧来换,这玩意儿哪个商场和写字楼会买?

很多产品经理脑子一热,就把自己的个体需求当作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画个漂亮的PPT给老板或投资人,大手一挥资金就来了。

于是搭建团队,迭代产品,市场推广都搞得风风火火,结果钱烧完了,盈利模式还没有跑通,这时候怎么办?

关掉业务线,开始裁员。

本身这个赛道就跑不通,没人用你的产品或服务,怎么继续经营下去?就算降薪也养不活员工,商业模式本身就有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壮士断腕。

 3 

降薪,打击士气

裁员,加剧内卷

企业经营是要赚钱的,这时候员工的感受就没那么重要。你看,影响都是从上到下一层层传导下来的。

而一旦开始裁员,这就是个狼人杀游戏了。

降薪都是统一普降,大家一起均贫,从总经理到小助理无一例外,没有说这个部门降别的部门不降的。

不然万一被谁曝出来了,我降你没降,员工还不马上罢工起义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人性。

可裁员是定向打击,效益不好的,能力不行的裁掉,效益好的部门不但不裁员反而还可能增加人手。

企业经营就是下棋,讲究的是规避劣势,放大优势。员工在这个时候就是棋子,不能发挥优势帮企业打胜仗的是弃子,能够攻城略地给企业创收的是天选之子。

话说得难听,但事实就是这么回事。

除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裁员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加剧内卷。

与其说这是企业管理手段,不如说是个办公室政治手段。

10个人的部门,突然被告知要淘汰2个人,为了不被开掉,大家还不得赶紧卷起来?

怎么卷?这就是八仙过海了。

但无论如何,老板是很乐意看到这个情景的,因为这等于变相提高了员工的生产力。

因为你如果降薪,那大家都一样,反而公司的整体士气会遭打击,优秀的员工受不了这种侮辱会流失。但如果是裁员,每个人都在想会不会轮到我头上,如果不想轮到我我该怎么做。

一旦动了这个念头,员工之间就互相卷起来了。

在管理学上这个叫沙丁鱼效应,通过引入外部因素来挑起内部竞争,才能保证团队的持续活力。

当年杰克韦尔奇凭这招,把通用电气的业绩直接翻了40倍,

但很可惜,许多中国老板们把这招用歪了。

比如我身边一个开网红经纪公司的老板,疫情期间照理说很多客户都砍了营销预算,但他的公司其实没有受太大影响,反而因为直播卖货赚了不少钱。

但这个信息只有公司几个核心管理层知道,底下的员工并不知道公司赚了多少钱,还以为公司也遇到了经营困难。

而这个老板也腹黑得很,明明赚了钱,还骗员工说公司现金流只够维持两个月,呼吁大家更加卖力工作和公司一起渡过难关。

最后他做的最绝的,是宣布从现在开始每个月考核卖货业绩,三次不达标就“忍痛裁员”,还声泪俱下说公司时局困难,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我会知道这些?因为他有天晚上喝大了在群里跟我们吹牛逼,传授自己的这些“管理心得”。

这个老板想的是,公司这么困难员工都能做出业绩来,那之后疫情过了不得更上一层楼?

瞧瞧,这才叫吃人不吐骨头。

所以相对于降薪这种简单粗暴的降本增效做法,裁员背后可操作的空间要大得多,要达到的目的也丰富得多。

 4 

人人都要有风险管控意识

作为打工人,这种情况其实很无解,因为老板天然占据信息差优势。公司经营的好坏员工是不知道的,最后还不是全看老板一张嘴,以及,他的良心。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不被老板和公司绑架,直到自己敢自信地喊出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关于这点我过去写过很多文章,除了专业能力够能打,社会资源足够多,时刻保证自己的稀缺性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风险管控的意识。

即,你所处的行业,你所在的公司,你所做的岗位,有没有结构性风险?

所谓结构性风险,就是构成收入来源的各部分占比要合理,否则当一个部分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体造成毁灭性破坏。

当一个公司的市场需求端越是多样化,这个公司的保险程度就越高。反之,这个公司的结构性风险就越大。

比如有的公司看上去客户很多,每年营业额也很大,但90%的业务都是来自同一个客户,一旦这个客户掉了整个公司都玩儿完。

一个合理稳健的公司收入结构,通常是六四开或者七三开。

即60%-70%的收入来自于主业务赛道,这是这个公司保本的根基。剩下的才是开辟新客户,研发新产品,开拓新板块业务线带来的收入。

再比如,这个公司的获客渠道就只有一种,那么当这个渠道出现问题的时候,马上就会面临没有客户的风险。

又比如,你的工作技能是不是只有一种,是不是只会做一个类别的事情,处理一种类别的问题?

如果是,那么当这个专业技能的需求不再存在的时候,你内部转岗都转不了,这同样是结构性风险。

降低结构性风险,就是给自己备好多个出路。 这就跟投资一样,不能把所有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

如今一个职场人平均2-3年就会跳一次槽,没有待在一家公司干到死的情况。运气好的找到一家飞速发展的公司,吃到了红利,但这并不代表能够一劳永逸。

即使已经在一家公司里稳如老狗,也要时刻居安思危,万一未来哪天你的行业出了问题,你们公司掉了大客户,你要有退路。

这就是 风险管理。

如果运气不好,去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公司,那你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关于这点,我以后会单独写文章来讲,今天篇幅有限,就不再展开。

以上,希望对各位有些启发。

搜索建议:
热博

 干货分享 ▎2+1链动奖励模式+...

2+1链接奖励模式+新的广告电子商务零售计划人:不同的身份分配模式人:不同身份分销模式-新零售商业模式体系:力求模式安全、科学、高效采用当前引流效率最高的二二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