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老”是以寿考而论的。
所谓道家学派的人,以“自隐”为能事,生平事迹多模糊不清。比如很多书上说老子骑牛西去,不知所终,换本《庄子》却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都有人亲自去吊丧了,怎么能说是不知所终呢?
老子的称呼和身份,当然也成为一个谜团。譬如,李耳、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伯阳、太史儋……这么多人里头,谁是他?谁又不是他?
首先,老聃的“聃”字,本意是指下垂,引申义是老貌,基本上和“老”的意思一致。葛洪《神仙传》中说:“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这是后人的附会之辞。
而太史伯阳也不是他,这位太史,大抵是西周幽王时人。汉代的神仙家为了论证老子的长寿,故意攀扯附会,把主要活跃于春秋后期的老子与西周末期的伯阳混为一谈。后世以老子字伯阳,这种说辞起码在汉末就很流行,比如《世说新语》中小时候的孔融去见李膺,自称与李膺是亲戚,后来如此解释——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所以这算是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错误了。
而太史儋,就更不是老子了。这位呢,是战国中期人,或因“聃”“儋”二字古音相近,以讹传讹。也有学者指出,这个说法也是为了营造一种老子一直活到战国中期的错觉。所以,如果把这俩说法都算对,那么老子从西周一直活到战国时期,可不是“长寿”了么?
还剩下一个老莱子没说,这个最有意思。
李零教授在他的论文《老李子和老莱子》指出,他在研究楚简的时候,发现楚人的“李”字,上半部分并不是一个“木”,而写为上“来”下“子”。古人竖着写字,所以“李”会被写成“来子”,后世逐渐读成“老来子”,最后转写为如今这样的的“老莱子”。
这个结论,可能向我们揭示了老子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最开始确实可能是叫“李子”的,“老”字反倒是修饰词,表示这位李先生是位年龄很大的人。后面,“老李子”,转写成了“老莱子”,再进一步简化为“老子”。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