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督二脉阴阳定性机制
动物发育演化过程中首先发育内脏器官,随着内脏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才出现附肢结构;附肢结构出现分为两个演化方向,一个是腹索动物的演化方向,这一演化支附肢结构逐渐增多,如昆虫的多附肢形态;另一演化方向是脊索动物,这一演化支附肢结构逐渐减少,最后演化为四肢结构。
动物物种的结构形态呈现相对稳定状态是因为胚胎发育预定机制导致的,因此,我们研究高等脊椎动物附肢经脉机制,必须锁定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机制。
高等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形成三个腔体,首先胚体背侧中轴线两侧隆起形成凹型结构,将凹槽内的外胚层细胞卷曲到凹槽内,凹槽逐渐闭合将中间的外胚层封闭到槽内,形成脊髓腔结构,这一结构的出现使胚体呈现背—腹轴性,脊髓腔侧是背轴性,是外胚层;脊髓腔相对面是腹轴性,是内胚层,胚体背—腹轴性的形成是经脉阴阳定型的第一原则,从背侧面分化发育形成的经脉主要是外胚层为主发育而成的,中医称之为阳经,胚胎腹侧面形成的经脉主要是内胚层为主导分化发育而成的,中医称之为阴经。后来胚胎内卷成筒状形态后,背部脊髓腔中轴线位置凹槽对接线附近形成的经脉称之为督脉,内卷形成的腹侧对接线附近形成的经脉称之为任脉,这是人体胚胎发育形成的最早经脉;督脉为阳,与神经系统发育同源发生,任脉为阴,与内分分泌系统同源发生。
任督二脉示意图
任督二脉的发育发生机制《外经微言·任督死生篇》具体描述为: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之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分之为二,合之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脉名阴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脉名阳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穴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二、跷脉的阴阳定性机制
当胚体上隆形成脊髓腔后,胚胎沿着胚胎中轴向向两侧延伸发育,形成胚胎发育的远近轴性,胚胎内卷运动又将胚体背侧向腹侧面对称卷曲,最后形成中空筒状形态,在这一胚体发育运动中,背侧的外胚层神经细胞向内迁移,胚体背侧弯曲部位形成左右对称的经脉,这两条经脉是外胚层从背侧向腹侧延伸,故而中医称之为阳跷脉;腹侧弯曲部位形成左右对称的经脉,这两条经脉是外胚层从腹侧向体腔内分化,故而中医称之为从阴跷脉。
这两条经脉分布于任督二脉的中间的左右位置,前后分化于胚体前-后轴两端,是仅次于任督二脉的两条很重要的经脉,因为阳跷脉与内胚层膀胱分化支耦合,阴跷脉与中胚层肾分化支耦合,因此,阴阳跷脉与生殖泌尿系统相关。
阴阳跷脉
《外经微言·阴阳二跷篇》具体介绍这一机制如下:
司马问曰:奇经八脉中有阴跷阳跷之脉,可得闻乎?
岐伯曰:《内经》言之矣。司马曰:《内经》言之,治病未验或有未全欤。岐伯曰:《内经》约言之,实未全也。
阴跷脉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内踝上,又直上之,循阴股以入于阴,上循胸里,入于缺盆,上出入迎之前,入于目下鸠,属于目眦之睛明穴,合足太阳膀胱之阳跷而上行,此阴跷之脉也。
阳跷脉足太阳膀胱之别脉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脉穴,出外踝下,循仆参,郄于附阳,与足少阳会于居髎,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及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臑俞,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及巨髎,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合足少阴肾经之阴跷下行,此阳跷之脉也。
然而跷脉之起止,阳始于膀胱而止于肾,阴始于肾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然也,若女子微有异。男之阴跷起于然骨,女之阴跷起于阴股;男之阳跷起于申脉,女之阳跷起于仆参。知同而治同,知异而疗异,则阳跷之病不至阴缓阳急,阴跷之病不至阳缓阴急,何不验乎。
司马公曰:今而后,阴阳二跷之脉昭然矣。
三、维脉阴阳定性机制
胚体内卷运动形成中空管状结构后,背侧中轴线位置形成督脉,腹侧中轴线位置形成任脉;左右中间背侧形成左右阳跷脉,腹侧形成阴跷脉,完成了胚体前后轴组织器官的体液连接结构,这就是胚体中空管状模式的体液循环机制,中空的腔体就是消化腔。
当胚胎中空管状消化腔形成后,体壁与中空管状结构的中间位置,体腔结构也随之发育成型,中间的中胚层开始沿胚体前-后轴向中间发育,引发胚胎出现前后内旋发育运动,因为前端按照顺时针方向内旋,后端按照逆时针方向内旋,导致胚胎出现最有的扭曲不平衡发生,背腹两侧都出现横线扭曲,分别形成两条经脉,背侧的中医称之为阳维脉,腹侧称之为阴维脉。
阴阳·维脉
《难经·二十八难》中具体介绍阴阳维脉的发育发生机制如下: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四、冲脉的阴阳定性机制
胚胎内卷运动受到前-后轴内旋影响,胚体褶皱带上出现左右阳维脉和阴维脉,使得胚胎分化上出现左右不平衡发育,胚体需要矫正这种分化的不平衡性,于是在胚体内卷对接前出现腹侧一条经脉发育,就是中医所说的冲脉,这条经脉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将阴阳维脉的不平衡发育矫正过来,因此这条经脉的发生与后期内脏器官的发育关系紧密,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
《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于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
这条经脉在胚胎腹侧起到平衡阴阳维脉发育不平衡的作用,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故而被称为冲脉,《难经·二十八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这条经脉因为发育发生在阳明经远轴端,近与胚胎内卷对接形成任脉之前,属于外胚层细胞内迁端,因此,阴阳定性上属于阴经。
五、带脉的阴阳定性机制
胚体从背侧中轴向沿左右轴向腹侧内卷,背侧中轴线出现三个分化点,也就是玉枕,中肾脊、下尾间“人身三关”,就是胚胎从背侧向腹侧做内卷分化运动的三个起点,玉枕,下尾间是胚胎前后内旋的起点,中肾脊(腰命门)是胚胎内卷的起点,胚体从这三个位置背腹内卷分化和前后内旋分化,形成前后“C”型的中空筒状形态。
后端从下尾间向里分化,外胚层与中胚层首先耦合形成后命门(肾上腺)后继续向前分化;前段从口咽部内外胚层耦合向后分化,形成前后对称分化发育运动;而中端从中肾脊方向左右内卷对接,在胚胎腰部最早对接,也就是中医带脉发育机制。上述胚胎发育发生机制,古中医称为“三关升降”原理。
带脉
《外经微言·三关升降篇》:
巫咸问曰:人身三关在何经乎?
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上玉枕,中肾脊、下尾间。
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
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
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二气必昼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而先天之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
巫咸曰:气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巫咸曰:善。
在这段经文“三关升降”原理中讲述的人体胚胎发育模式,就是人体早期胚胎背腹内卷和前后内旋分化运动,其中虽然没有明确表述带脉的发育发生机制,但已经介绍了带脉形成的发育发生模式,因为这条经脉“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起到带束胚体围绕胚体一周,即在背侧也在腹侧,阴阳定性上不能归属,兼有阴阳两性。
六、奇经八脉与奇恒之腑
通过上述关于奇经八脉的阴阳定性机制分析知道,奇经八脉的机理是人体胚胎发育发生机制,阴阳定性原则是根据胚体发育轴性而确定的。
胚胎上隆分化运动形成脊髓腔,是外胚层神经细胞形成中枢神经系统;胚体沿远近轴做内卷分化运动形成消化腔,是内胚层原肠胚形成,内外胚层形成中空管状模式,(也即是消化管和体壁),形成中空管状结构的经脉属于阳性经脉。
胚胎内卷运动是外胚层神经细胞内迁运动导致的,形成中空管状结构后,外胚层神经细胞向体腔内器官分化耦合,在这一分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经脉称之为阴性经脉。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人体胚胎发育发生机制,奇经八脉是人体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经脉,由于这些经脉发生时还没有体腔内脏器官的发生,虽然具有阴阳属性,但是没有对应的表里机制,因此被称为奇经,“奇”者单数,无对应意。
奇经八脉机制是胚胎早期分化发育形成的体液循环结构,由此我们知道了奇经八脉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是奇恒之腑。
《难经·二十八难》: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外经微言·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脏并主藏精,皆可名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脏矣。
岐伯曰:腑谓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脏也。
奢龙曰;修真之士,何必留心于此乎?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六义,而后可以养精气,结圣胎者也。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
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属之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以养胎息,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胞与脑也,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丸,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廉泉玉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泻,即返还之道也。
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
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摇精,毋劳形,毋思虑营营,非不泻之谓乎。奢龙曰;命之矣。
将《难经·二十八难》《外经微言·奇恒篇》中讲述的经文含义对照比较,我们就明白了奇经八脉和奇恒之腑的机制本意,是在讲述人体内脏器官发生之前的胚胎组织器官分化发育的机制原理,奇经八脉是在奇恒之腑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体液循环结构,由此我们就还原了古中医奇经八脉的机制原理,这一机制是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