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公布,江苏南京、苏州仍居前列

新年伊始,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新鲜出炉,南京位列第4,苏州位列第9。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城市总数由97个增加至101个,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仍保持全国前列。

源头创新,释放产业、企业创新强劲动能

多年以来,南京不断加大产业、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显著。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等多个重大创新成果;“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数量连续3年排名全国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3.8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量预计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2万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

苏州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企业分层孵化体系,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目前,苏州市通过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23万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35万家,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7家,位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

苏州还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抱团攻关卡脖子难题。拥有国家级孵化器总数达76家、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领先的资源整合能力、服务保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除上榜的南京、苏州外,常州也在探索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常州在制造业各领域加快实施“智改数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大脑。常州市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拥有同类城市中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中有189个,666个小类中有598个,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拔节起势,特别是碳纤维、动力电池、光伏等一批产业集群抓住风口乘风而起、踏浪前行。动力电池产值国内第一,占全国份额的1/3、全省的2/3。

常州制造,正加速驶入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新赛道,开启全方位的“智变”——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机制创新,打造创新创业的优质环境

近年来,南京市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三个“100条”,构建惠企直达工作机制,建设“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南京市政务办副主任余荣红介绍,自2021年9月“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以来,平台已汇聚全市企业法人数据共计1400万条。累计上线惠企政策300余条、惠企事项600余个,已有50余个政策事项在平台全流程运行,100余个政策事项实现“免申即享”,汇聚企业专业资质信息47万条。平台注册市场主体40余万家,累计访问量超过600万次,切实帮助40多万家企业解决了创新、融资等各种困难,推进了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

苏州近三年也出台了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文件60余个,成立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导小组,集中出台了15项产业发展规划。例如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的134款普惠性金融产品已累计为超1700家企业解决融资约400亿元,实实在在地以加大资金投入方式,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

此外,针对产业、金融、人才多个方面,苏州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措施和意见,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例如《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提出了20条120项政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2亿元资助,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对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融合创新,构建区域协同体系

南京市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推进北沿江高铁、南京北站、禄口机场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格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通能力。

此外,南京市还充分发挥“双区”叠加优势,努力拓展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优势,对标RCE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在全国首推国际贸易FTA惠企“一键通”智慧平台,自贸区建设实现提质增效。全国首创“海外仓离境融”服务,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企业退税资金到账时间由180天缩短至3个工作日,有效缩短了跨境贸易时间长的问题,推进区域协同新格局的构建。

全市域“一盘棋”,大科创格局加速推进。南通市创新区与多地签订沿江创新联动合作协议。“四区”综合排名连续进位,2022共获得4100万元省财政奖励,创历史新高;“多园”排名稳中有升,7家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均上升,7家园区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从“难通”变为“好通”,南通正大步跨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圈层,加快融入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十年来,南通市全方位开展跨江科技合作,与上海共建创新资源合作和服务平台突破100家,沪通合作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南通6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

苏州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纳米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9%,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超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90%。

苏州重点引进全国学会的业务总部、分支机构、核心单位等贴近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创新基地。 2021年引进中国声学学会“中国声谷”产业基地,2022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落地中国汽研院华东总部基地,累计11家国家级学会在苏设立实体化平台,4家省级学会设立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每年落地合作项目近100项。

要素创新,强化教育、人才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为龙头,“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等相继实施。江苏省各地各部门纷纷跟进,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力度,放眼全球招才引智。

南京市创新实施“宁聚计划”,每年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实行一条龙服务,积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旨在汇聚英才于南京。南京科教资源丰富,50余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获批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这是南京推进创新工作的底气。

无锡、镇江等市“一把手”带着团队走出国门挖掘“第一资源”。各地接连推出引才计划,无锡“530计划”、常州“千名人才集聚工程”,镇江、宿迁、淮安也都有专项引才计划。引才的专项资金不断攀高,仅苏州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就达6.67亿元,其中昆山人才专项资金高达1.15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1%。像招商引资一样招才引智,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全新理念。

苏州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力汇聚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超37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超38万。连续14年举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累计入选168人,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品牌,连续11年获评“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另外,苏州市还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率先制定人才公寓建设政策,推出青年人才驿站,其中来苏州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最长能享受14天的免费住宿。

新的一年,江苏省将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继续推动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上游新闻 李思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苏州  苏州词条  创新型  创新型词条  南京  南京词条  江苏  江苏词条  前列  前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