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好文:绍兴有什么好玩的

原文@萧远 载于中读App

那是一个秋意盎然的日子。

我和朋友玄子在游览过景色如画的西子湖畔之后,坐上了从杭州通往绍兴的快客,当时我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按捺不住的激动。

从中学时期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伊始,水乡绍兴便深藏在我记忆的深处,如同美丽的梦。几十年来,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不时浮现于脑际,有闰土、水生、宏儿,有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有穿着长衫喝酒的孔乙己,有阿Q,也有鲁四老爷,甚至还有戴着乌毡帽的船工……当然,提起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其精妙的描写,便如清泉般涌出: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每每至此,我都会尽情想象着百草园给少年鲁迅带来的无穷快乐。

再后来,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多,我知道了历史上的大禹做了天子之后,在绍兴会稽山召集四方群臣,共议治国方略,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大禹怒斩的记载。而大禹陵就位于绍兴会稽山麓。绍兴还有极富盛名的沈园,那里有着一个来自宋朝的伤情旧梦。也知道了书圣王羲之就是于绍兴兰亭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以及明清时,和皇室共天下的绍兴师爷。清代的官场甚至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从这个江南小城走出去的文化名人真是灿若星辰,比如王羲之、陆游、贺知章、蔡元培、鲁迅……

绍兴,这个享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中国第一水城。对我而言,越充满智慧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的城市,越深不可测……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对于这座江南小城,我有一种隐隐的心灵期待,脑海中充满了关于它的美妙遐想。我在想,如果有办法将这个名士之乡一直存留在梦境中的想象里,也是一件极幸福的事。

今天,我就要把这个怀了多年的美梦唤醒,情感上似有丝丝不舍,但是,内心之中又有些渴望和急迫。就在如此纠结的思绪之中,绍兴已经到了。

我和好友选择的第一站自然是享有绍兴镇城之宝之名的鲁迅故里。鲁迅故里位于绍兴市中心鲁迅中路,刚钻出出租车,临大街墙壁上鲁迅故里四个墨色大字便赫然在目,鲁迅先生的大幅肖像更是引人注目,依旧是那熟悉而又清瘦的面容,深邃的双眸,手中香烟袅袅地飘散。

这么快就已经踏着鲁迅先生年少时的足迹,寻访到他曾经的故园,我们感到格外兴奋。放眼望去,整条街几乎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路,青砖黛瓦、木质结构的房舍,老旧的黑漆竹丝大门,古韵味十足的各种样式的店铺招牌……好似一幅静谧的江南水墨画。

刚刚走进街口,一座巨型墙面上刻有四颗金色大字民族脊梁,让人极具震撼。再向前走,便是鲁迅故居,这是一座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走进故居,似有一种岁月的陈香和书卷的灵气扑面而来,古旧的桌椅、老式的花瓶、雕花的窗格,分明刻着岁月的痕迹。跟着导游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导游说,小时候的鲁迅,常常躺在这里的桂树下乘凉,继祖母蒋氏则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给年少的鲁迅讲述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先生的卧室,还有鲁迅的母亲鲁瑞、继祖母蒋氏的住所以及会客厅等。继续穿过中间的过道,便是仰慕已久的百草园。眼下的百草园仅仅是一处普普通通的菜园,它看上去远没有鲁迅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么大,那么可爱,只有那短短的泥墙根和一口老井,以及那颗高大的皂荚树,让人依稀感到鲁迅先生笔下曾经的痕迹和踪影。少年鲁迅和小伙伴们一起,夏天的时候在桂树下乘凉,秋天则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的场景,早已经成为想象或泛白的回忆。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也许都有过自己心目中的百草园,它是我们长大后收藏童真的地方。忽然间,我内心不禁自问:我童年的百草园呢?

从鲁迅故居走出来,向东行不远处,靠南的方向要经过一座石桥,过了石桥后从一扇黑漆门进去,便是三味书屋。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我无心揣摩个中深意,只顾寻找鲁迅先生所刻的那个著名的早字。先生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那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先生使用过的原物。至今,我们依然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先生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只是光阴荏苒,斯人已去!

鲁迅先生的母亲鲁瑞所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不过,鲁迅先生和弟弟周作人因为兄弟阋于墙最终分道扬镳,也让热爱他们的读者唏嘘不已。许寿裳是鲁迅先生和周作人共同的朋友,他曾经这样说:他们兄弟不和,坏在周作人那位日本太太身上,据说她很讨厌这位大伯哥,不愿与他一同住。这次来到绍兴,应该是个不错的机会,我和导游聊起了这个话题。导游告诉我,虽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二兄弟矛盾的根源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这位日本女子,本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留学日本时替他们缝补浆洗的下女,后来因为与周作人相处日久,便嫁给了周作人为妻。虽然出身极其卑微,小时候又受了很多苦,但羽太信子并不是省油的灯,她为人自私、刻薄,生性铺张浪费,好搬弄是非……导游说得正起劲之时,我已经感知到了一点点缘由,忽而有一种莫名的情感涌上心头,于是岔开了话题。

我曾经看过周作人写给鲁迅先生短短的绝交信,鲁迅不解,曾经找弟弟详谈一次,但终被拒绝。在后来的岁月中,周作人也从来没有再提及此事的缘由,他们兄弟之间的隔阂也成了现代文坛的一大悬案。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是陆游的《钗头凤》。此时,我就要去沈园寻梦,寻找陆游和唐婉曾经的旧梦。

绍兴是水乡之城,从三味书屋旁边不远处的河道里,我和朋友租了一条乌篷船。乘一艘乌篷船走进梦中的水乡之城,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夙愿。划船的是两位戴着乌毡帽的船工,他们脸上堆满了和善的笑容,神情也是恬淡而悠闲,两人一边慢悠悠地划桨,一边用细碎的吴侬软语交流。不要说欣赏河道两边的水色美景,单眼前这两位带着乌毡帽摇橹的船工,就是我眼中一道独特的景致。小船轻轻地荡漾在水波之中,没有惊扰,没有喧哗,偶有临近小船上飘来曼妙的昆曲声。遗憾的是,此刻唯独缺少一壶老酒对饮。就这样静静地,小船划到了我神往已久的沈园。

沈园,本来是江南的一座沈氏园林,虽然,这座园林曾经被宋时的明月所润泽,也曾流淌过明清时期的云水溪流,还有幸飘洒着今时浓浓的清风烟雨,但是,来这里的旅人,包括我和玄子,思维几乎都被定格在那首叫作《钗头凤》的词中。

缓缓迈入如春水一般的沈园,似有一种情意绵绵的美。但是,我明白,曾经沈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连同那风情旧梦,早已湮没在时光的风烟里。尽管此刻的沈园依旧清风拂面,溪流潺潺,梅香扑鼻。

遥想当年的陆游,独自徜徉于沈园,倚栏而望,尽管满园幽香绝俗的寒梅美得揪心,香得醉人,他还是望眼欲穿,怎么也看不见心目中佳人的倩影香踪,只有发出这样的感慨: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庆幸的是,虽然陆游和唐婉做了封建礼教的囚徒,从此一生不得相依,但是,如梦的沈园使他们得以短暂重逢,这如诗的沈园,亦成为他们千古爱情的见证。那么,千年后漫步于此地的我辈,也就无需伤感,亦不必悲情,沿着往事依稀的痕迹,如果在内心能够盛满感动,足矣!

当漫步于石桥之上的时候,方才得知这座石桥叫作伤心桥。在我对江南水乡粗略的感受中,烟雨杏桃、杨柳石桥,应该是柔情似水的江南最温婉的意境了,但是,此刻的我站在伤心桥之上,极目四望,却还是多了几份湿润的感慨,亦增添了许多浓浓的感动。据说,白发苍苍的陆游曾经重游故园,当他伫立于伤心桥之上时,那些多年集聚于心底的情思,跌宕回旋,似激流般再度奔流而出,他凄切地吟道: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此时的唐婉,早已消失于尘世的光影中。多情的诗人,却依然回想着心目中的佳人,挂念着那缕远去的香魂。

终于来到那块刻着《钗头凤》的石碑前。当年陆游所题写的石碑早已灰飞烟灭,现在的这首《钗头凤》是根据陆游的手迹重新组合的。和它紧紧相连的是唐婉的那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相传,唐婉在看到陆游所写的那首《钗头凤》后,回到家独自依栏垂泪,十分伤感,于是便和了这首《钗头凤》。她那刻骨铭心的思念、伤感、愁绪,向谁诉说呢?唯寄语于这首《钗头凤》的词中。千百年来,两首《钗头凤》相互倚望,一位是身在江湖,心系社稷,情归沈园的爱国诗人,另一位是脂粉添香的红颜佳人,他们曾经在尘世拭泪强颜,在词中感喟伤叹。但是,已经流经了千年的岁月,他们应该再不会感觉到寂寥了吧!因为有如此之多的旅人流连于此地,陪伴着他们,被他们的千古爱情熏染着、感动着!

准备离开沈园去兰亭了,我不敢再次回首,担心那一瞥、那一望、那一眸,勾起我对自己心目中那个唐婉的回忆而流泪。

兰亭位于绍兴古城西南约14公里处的兰渚山下,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地种植兰花,汉时又建有驿亭,故名兰亭,这里自古就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景致。加之它曾经是王羲之在绍兴为官时的寄居处,也是《兰亭集序》的诞生地,诸多因素都是吸引我前去观览的缘由。

刚到达兰亭景区入口处,一幅巨大的《兰亭集序》字画便跃然于眼前。

根据记载,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邀集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等40多人在此修禊,组织曲水流觞活动,类似于现在击鼓传花式的即兴娱乐,不过王羲之等文人雅士们约定的活动是即兴作诗。

后来,王羲之将已成之诗汇编成集,并应众人之邀,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序文,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就此诞生。《兰亭集序》不仅文采灿然,其书法艺术更是登峰造极,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历代书法家及文人雅士朝圣之地。

入得兰亭,最先看到的景点是鹅池。清碧的池水中有几只大白鹅在戏水,旁边是鹅池碑亭。鹅池碑亭就是相传的父子合璧。鹅字是王羲之所书,池是王献之所书,鹅字看上去娟秀挺拔,池字却显得粗犷豪迈,父子二人的书法风格可见一斑。传说中的王羲之堪称鹅痴,他不但喜欢书写鹅字,也喜欢养鹅,他用抄写好的《道德经》和小道士换鹅的传说便是明证。

从鹅池碑亭径直朝前,便可看见一条之字形曲水,从一块木化石上刻着的曲水流觞四个字便知著名景点曲水流觞已经到了。

曲水流觞景点应该是兰亭灵魂所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举行中国兰亭书法节的日子,这时中外许多书法家云集兰亭参加书会,大家来此朝拜书圣,最有趣的是在这里模仿王羲之当年举行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活动。

流觞亭旁边所题写的一副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可看作是后人对书圣最好的缅怀了。

流觞亭的后面便是御碑亭,御碑亭中的碑也被称为祖孙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后是乾隆皇帝游览兰亭时题写的《兰亭即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御碑,也同为兰亭景区三绝之一。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是王羲之眼中的兰亭。此时的我,徜徉于树木葱茏、浅溪淙淙、环境清幽雅致的兰亭美景之中,痴迷于那些传说中的故事,真觉无限流连。难怪上世纪80年代日本顶尖级画家高山辰雄在兰亭访问写生时,被兰亭美景深深陶醉,曾对陪同人员说: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

正当游兴正浓之时,忽然间玄子提醒我说:该返沪了!我才意识到这次绍兴之行就要划上句号。其实,这世间之事,本来就聚者必散,荣者必枯,再惬意的行程也有结束的时候,但不知缘何,这次脑海中竟涌上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情怀。内心之中只有默默地说:绍兴,我还要回来,你依然在我的梦中!

▼点此→识别二维码,下载中读APP阅读更多好文

搜索建议:好文:绍兴有什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