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已经于11月17日公布了最新一期财报。公允地说,这期财报的数字很好看,也引发了市场的积极反响。具体的财务数字我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这两天已经看到了很多券商和媒体的点评。我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看完这份财报最深刻的感受:此时此刻,我们不妨把对阿里的预期调高一些,这里不是指未来一两个季度的预期(毕竟全球宏观经济还很不稳定),而是指未来几年的预期。
换句话说,这份财报显示了阿里对未来发展有清晰的战略规划,而且正在良好地执行规划,可以说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过去一段时间,市场上也有很多质疑阿里战略判断和执行力的声音,而这份财报很好地做出了回答。下面具体展开讲一讲。
首先,阿里的降本增效取得了很大成绩,因此在营业收入增长3%的情况下,实现了29%的调整后EBITA增长,以及19%的Non-GAAP净利润增长。这种降本增效的驱动力,一方面是严格控制销售及市场费用,本季度的该项费用率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新兴业务的减亏,本季度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和大文娱业务的亏损率都显著收窄,菜鸟还实现了扭亏为盈。我很高兴地看到,对未来至关重要的产品开发费用(含基础研发)并未下降,说明公司管理层没有牺牲长期发展去换取短期财务表现。
在2019年以前,中国零售电商是阿里近乎唯一的利润中心和现金牛,阿里是在以淘宝、天猫创造的利润,去为各项基础设施和创新业务输血。过去三年,先是阿里云实现了稳定的盈利,然后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亏损持续收窄,现在菜鸟也实现了盈利——希望今后几个季度也是如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上述成绩实属不易,阿里的管理层显然知道如何适应经济周期、为下一个春天积蓄力量。
其次,菜鸟的收入在抵销跨分部交易后增长36%,抵销跨分部交易前增长26%,其中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占比73%。考虑到本季度淘系电商的GMV同比小幅下降(我相信竞争对手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菜鸟取得如此良好的战绩就更令人惊喜了。这不仅应归功于国内物流业务的持续增长,也应归功于国际业务——菜鸟正在大举拓展国际物流基建,仅仅在2022年10月就有两个新的国际分拣中心投入服务。
在我看来,菜鸟正在复制阿里云的成长轨迹:从对内服务开始,不断输出对外服务的能力,直至外部客户收入占据压倒优势,同时在海外进行本地化扩张。云计算和物流都是现代商业不可或缺的“数字基建”,菜鸟的高速增长和扭亏证明了阿里的战略正确。服务产业数字化大趋势,也将成为阿里未来多年增长的一个主旋律。
第三,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高德地图的“生活服务化”取得了很大成果,带动了“到目的地”(到店)订单的强劲增长;饿了么则不但实现了GMV的同比增长,还实现了亏损的持续收窄。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体系化的阶段,“高德+饿了么+飞猪”的体系才刚刚建立完成,如果能加强协同效应、实现多个生活场景之间的无缝切换,这项业务仍然具备很大潜力。
很多投资者都产生过疑问:为何阿里一定要死磕本地生活服务业务?答案就是:这项业务对近场零售非常重要,而阿里的愿景是建立“近场/中场/远场”三位一体的零售商业体系,在这个愿景当中既少不了到家服务,也少不了到店服务。饿了么的发展遭遇过一些曲折,但是现在它的效率已经大大提升。高德并入生活服务板块则可能构成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论如何,既然本地生活服务的亏损已经大幅收窄,阿里就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规划这项业务的未来了。
最后,虽然本季度淘系电商的GMV出现了小幅下滑,但是阿里直营电商收入仍实现了6%的同比增长,主要归功于盒马和阿里健康的直营收入。过去多年,包括天猫超市、淘鲜达、盒马、天猫国际、阿里健康……在内的直营零售一直是阿里的投入重点,对高鑫零售(大润发)的收购进一步加强了这项业务。本季度,国内直营业务的收入已经逼近了客户关系管理和佣金(平台业务)的收入,或许下个季度我们就能看到直营业务成为阿里国内零售电商的主流。
与平台电商业务相比,直营业务的资产更重、运营更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苦活”。很多投资者至今还不理解,有了能够“躺着赚钱”的平台电商,为何阿里还要去做“又脏又累”的直营乃至线下零售业务。答案很简单:有些业务,例如跨境零售电商、线上药房,只有通过直营模式才能做好;还有些业务,例如生鲜电商、日用品电商,通过直营模式才能达到最好的用户体验。直营电商不好做,但还是必须做,因为不做就会丧失更大的成长机遇。
从本季度的财报看,阿里的直营电商业务的财务模型已经基本跑通——在平台业务收入下滑7%、直营业务收入增长6%的情况下,整个国内电商业务的EBITA利润率仍然是上升的。以前被视为最“烧钱”的盒马,开业12个月以上的大部分门店均已实现了现金流打平;随着管理效率和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期待直营电商业务成为一个新的利润(不仅仅是收入)增长引擎。
当然,很多人最关心的仍然是淘系电商。淘宝及天猫的GMV再次出现同比下滑,尽管下滑幅度比上个季度收窄,还是会引发市场的关切。刚刚过去的双11,淘系电商GMV同比持平。围绕淘系电商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也一直被讨论。我觉得,与简单的GMV数字相比,更重要的是如下一组数据:
有29万个品牌、数百万个中小商家、2100多万种商品参加了今年的天猫双11,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过去一年,淘宝/天猫净增了约120万商家,同比增长10%,而且增幅远快于前一年。
目前,在天猫有超过40个品牌的会员数量突破千万,双11期间有130个品牌的会员成交额超过1亿。
前两组数据说明了商家仍然对淘系电商抱有很高的热情,后一组则解释了商家为何具备这种热情。零售电商在本质上是“人”与“货”的匹配,比拼的是经营成熟度和生态完整性——商家在哪里,消费者就在哪里;消费者习惯去哪里,商家就会在哪里投入资源。虽然新兴平台具备大量娱乐性、爆发性的流量,但仍然很难颠覆淘系电商多年以来建立的生态,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渠道存在。
在本期财报当中,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12个月,在淘宝和天猫消费超过人民币10000元的消费者数维持在约1.24亿,并有98%的留存率,也印证了淘系平台高质量消费群体的规模和粘性稳固。
阿里管理层再次强调:“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是淘宝及天猫于2023财年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正在对引起目标消费者更高参与度和购买兴趣的内容进行投入,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物流和客户服务体验。”总而言之,就是在“内容/物流/客户服务”这个铁三角上,持续进行投入和优化。过去一段时间淘宝APP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双11期间菜鸟物流的良好表现,都体现着上述策略的成果。
总而言之,我们无法预测全球经济的短期走势,以及接下来几个月乃至几个季度的资本市场——那是任何预言家都无法做到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财报当中,看出一家公司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是否将资源投入到了正确的地方,以及是否具备执行战略的能力。对于阿里而言,上述答案基本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长期,我们可以持有较高的预期;尽管没有人知道短期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