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渡过创始人张进去世 因报道汶川地震罹患重抑郁症

原标题:财新《中国改革》杂志原执行总编辑、渡过公号创办人张进去世

张进治丧小组12月5日通过“渡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今天万分悲痛,渡过创始人张进老师离开了我们。渡过失去了奠定我们使命和事业的创始者、一位探索抑郁生态疗愈体系的引领者。张进治丧小组表示,张进老师曾经讲到:“渡过被需求推动着,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这是所有渡过人共同的使命。

张进老师的精神永远激励大家,我们会坚持他未竟的事业。

张进老师的后事,正进一步同各方协调,有消息会及时通告。公开资料显示,张进是资深媒体人,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

他是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曾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张进是“渡过”公众号创办人。

他曾在“第八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凭借《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获得“健康中国年度十大风尚人物”。

他的《渡过2》获得健康论坛2016年度十大健康图书奖和十大人气图书奖。

张进也曾是抑郁症患者。

他的第一本《渡过》详细记述抑郁症的相关问题以及大量案例,现身说法自己抑郁症治愈的经过。

张进在年初身体出现不适,4月14日,PETCT结果确定为患有肺癌,尚未骨转移。

5号当天上午,张进还曾在朋友圈发文。

编辑梳理了张进老师的经历与文章,以示缅怀。

资深媒体人张进

张进,资深媒体人,财新传媒原副主编。

科班出身的张进,1988年便进入《工人日报》,2000年,张进加盟《财经》杂志,历任高级编辑、综合部主管、副主编,2009年11月,又随胡舒立创立财新传媒。

至今从业已逾30年。

张进职场生涯的转变发生在2012年。

当年初,张进突发抑郁症,并一度陷入重度抑郁。

实际上,张进抑郁症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

当时,针对汶川地震进行三个月高强度的新闻报道工作之后,张进的身体进入疲倦状态,这种损耗和疲倦感一度延续到了2011年,他发现自己再也扛不住了。

经过艰难的治疗,病愈后的张进认识到中国抑郁症科普存在巨大的空白,便开始深入精神科医院,走访抑郁症患者,边学习、边采访、边写作,陆续出版《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渡过:我的知与行》等系列著作。

2015年10月,张进创办了一个名为“渡过”的微信公众号,现今,“渡过”平台现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自助互助康复社区。

张进也因此获评2015年“健康中国年度十大风尚人物”。

财新传媒主笔王和岩曾这样评价这位前领导:张进比我更洞察人性,更了解所谓的爱;面对一个新进来的普通记者,谦虚有加,实话实话,从无虚词。

2014年10月29日,张进老师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发文:《“假如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新闻”的六个理由》。

原文如下:

“假如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做新闻”的六个理由

新闻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同行相聚,亦多谈论时艰。对于大家所说新闻业的困境,我都理解且同意。

不过,我仍然说,“假如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新闻。”

何以然?原因不复杂:在我看来,新闻业除了目前大家看到的种种坏处,还有很多好处,使我不忍割舍。

是哪些好处?且听我分析。

一、自由

首先是时间自由。比如我,工作20多年,何曾坐过一天班?虽说总体工作小时未必少,但能够自由安排时间,不受早九晚五限制,不必装模作样呆在办公室杀时间,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其次是人身自由。干新闻的人没有身份的概念,天不拘,地不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权威不怕官。在媒体内部,当领导的,要么有业务,要么有人品,二者皆无,就没人听你的。从来都是领导哄下属,哪有下属怕领导?一不合意,抬腿走人。不像体制内,再憋屈也得熬着。

到了外面采访,对人对事平常心。遇强不弱,遇弱不强,“见官大半级”,从来不会非理性地崇拜谁。很少听说哪个记者追星什么的。

再次,思想自由。在目前的中国,自由表达还很遥远。但自由思想,记者可以做到。

之所以能够自由思想,正是为有时间自由和人身自由。自由需要基础;当然,自由也是一种气质。这个气质,在新闻圈这个宽松的环境里可以培养出来。

二、经历

20多年前,我选择当记者,有一个朴素的动机,是想走南闯北。这个愿望,当记者还真能部分实现。

以我而言,十年记者生涯,祖国万里河山,34个省市自治区,何处未曾涉足?我曾撰写一组《旧事新叙•行走》,专门记载这些经历,恰似人生宝贵财富,是职业对自己的馈赠。

和其他行业的人不一样,记者每到一处,底层百姓,达官贵人,皆有接触。见不同的人,经不同的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身心投入,感慨系之。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深入的。

我经常见到一些来财新的求职者,简历上写着“爱好旅游”。这让我忍俊不住。我想对他说,如果当上记者,就不必有此爱好了。谁见过一个真正的记者,是热爱旅游的?最多不过是陪伴家人尽责任,假装感兴趣而已。

《邵氏弃儿》的作者,我的前同事庞皎明曾经对我说,他当年选择当记者,是因为记者是一个“有趣”的职业。皎明深得吾心也!

三、见识

有自由、有经历,必然有见识。

也许有人会问:见识有什么用?用孔夫子的话来回答吧:“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有见识,就明白事理,至少不会被骗,不会被蛊惑,能够活个明白。

多年前,在工人日报时,我的总编辑张宏遵曾经对我说:“就算不能说明白话,至少要做一个明白人。”时至今日,我越发认识到这句话的价值。

四、求知

新闻的本质是求新,记者的任务是求知。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发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与时俱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劳累,但不会乏味,这是新闻的魅力所在。

当记者,你不得不终身学习。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得到满足,你的知识和能力与日俱增。这是人生的本领,是换不来、夺不走的。

很多人工作多年后,会回到学校,读研、读博。当记者回炉的很少,不稀罕什么硕士、博士学位。为什么?这个职业每天都在学习,且不用交学费,还拿工资(当然不是很多)。

五、表达

表达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是,记者的表达,可以借助公共媒体来放大。

想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没有几家报纸,那时的记者,何其了得!我至今记得《中国青年》杂志关于“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大讨论。其实,主持讨论和回答问题的,不过是几个普通的编辑。但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表达,几乎就是国人的导师。

现在自媒体发达,这是互联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尽管如此,记者的表达,仍然比常人有更多的优势。

六、改变

这里说的“改变”,是对社会的改变。

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追求。新闻理想,在今天似乎已很奢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正在为许许多多人所坚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许多类似的珍贵体验,此篇小文,无法一一道也。只想说明,新闻确实有着改造社会、推动进步的力量。

它嫉恶如仇,鞭挞丑恶,唤醒良知,引导人性中向善的愿望;它会赋予你职业成就感,让你体会到一种感动,让你发现生活的美和意义。(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搜索建议:
热文

 加藤小雪

加藤小雪,演员、模特,1976年12月18日出生于日本,1995年成为 non-no杂志征选读者模特儿,1998年出演电视剧《恋爱不着急》,2005年凭借电影《...(展开)

热文

 三大运营商提出的RCS(富媒体通...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之前在问答百科 上回答了一个类似本题的问题,几天后三大运营上就联合公布要搞RCS富媒体通信。微信的优势在于拥有几乎完整的用户社交关系链...(展开)